二、三線運動鞋品牌六大突圍力
2005年開始,中國市場上一線運動品牌渠道下沉明顯,中國運動品牌競爭二元化的品牌格局日益凸現。強勢品牌與弱勢品牌之間的差距拉大,強者益強,弱者益弱。弱勢品牌如二、三線品牌在新品與技術研發、資金狀況、管理能力、制造力量、成本控制能力、供應鏈管理力、人力資源等方面的差異,致使營銷力的單薄和企業競爭力的力不從心,從而不知未來將何去何從?
重塑企業遠見走出重戰術輕戰略的誤區
本土體育產業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產業的集群化和品牌化,同時體育產業的市場營銷已進入營銷戰略與戰略營銷階段,所有的營銷戰術都必須回歸到營銷戰略的層面,任何營銷戰術的運用都必須以營銷戰略為基礎。
“非理性”土壤不再
但是多數的二、三線運動品牌依然停留在戰術實效論的短視中。中國主體二元化的市場,是由理性與非理性兩個元素交互作用,但市場更多時候存在于非理性之中,也正是非理性的存在為二、三線運動品牌提供了生存空間;同時,土生土長的所謂的營銷經理人與企業主一拍即合的概念熱炒,更刺激了非理性需求,可以在短時間內實現了企業的增長點。基于此,往往很多二、三線運動品牌將企業賴以生存的基礎工作撇在了一邊,無視企業生存價值的鞏固與打造,始終把商業的核心放在以企業為中心,而不是以顧客為出發點。于是,在這種二元化市場環境中,企業依靠著市場機會或膽大,在競爭對手沒有做得比他更好的前提下和最大化透支了資源中,從而快速成長起來。但是,當市場競爭環境發生了改變,如何面對新一輪競爭,這些企業便茫然,陷入尷尬的境地!
戰略目標≠銷售目標
新經濟的發展,使二、三線運動品牌進入了“無招”時代!彼得·德魯克說:“沒有戰略的企業就像流浪漢一樣無家可歸。”是的,中國本土二、三線運動品牌的發展,一直沒有設定什么戰略,或許也沒有很多企業真正弄懂什么是戰略。或許,有人會反駁:“做其他的我不敢說,做鞋我做了一輩子,難道我還不比你懂?我們每年都設定戰略和銷售目標,我們不是這么多年都在發展嗎?”乍一聽,似乎有道理,但戰略是每年設定的嗎?顯然是把銷售目標當成戰略目標,把戰術行為當成戰略行為!完全憑著膽大和不服輸的精神往前沖殺。
近階段運動品牌又興起一股倚靠“權威”熱。二、三線運動品牌看到別的品牌拿下“中國馳名商標”或“中國名牌”,便也心癢癢。還有部分營銷管理者甚至不根據企業的現實情況,慫恿老板去爭標奪牌或投大量無效廣告,企業不斷過度透支。這些都是沒有戰略的表現。往往很多過去成功的經驗,對于今天的市場和企業,是以后失敗的根源!以顧客價值為核心
雖然市場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但總是有規律可循。二、三線運動品牌的突圍更應按照規律來制定戰略。如今,商業的核心,應當從以企業為中心轉變為以顧客經營為根本的原點上,因為市場供大于求,消費者開始主導市場走向,顧客經濟時代到來。如果再以企業的角度看待問題,生產怎樣的產品就賣怎樣的產品,那么危機很快就要到來。施樂公司總裁說:“如果一個公司不做改變,也不愿意駛入這條新型的高速路上,那么其他公司就會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顧客需求特征不斷變化,他們以經濟、情感或體驗來認同品牌或購買產品,技術的高速發展,改變了顧客互不溝通的局面,顧客群體可以團結在一起共同關注企業,不滿意的顧客可以網絡等方式快速攻擊企業或品牌。企業或品牌只有與顧客共舞,用交易保持鞏固與顧客的聯結與溝通,共同創造價值。只有以顧客價值為核心,才能從品牌的迷局中真正突圍。只有明確顧客經濟時代,才能清晰抓住競爭的本核。
二、三線運動品牌必須樹立遠見,才能規劃出適應的戰略,找準愿景和價值觀,才能凝聚所有員工的智慧,才有可能去整合各類資源,并累積各項資源,擺脫企業發展的困境,培育出競爭優勢!
塑造產品力,顛覆一線品牌的王朝時代
全球品牌大致經過以下幾個階段性發展:產品力階段—銷售力階段—品牌力階段—全面營銷力時代。中國雖然是生產大國,但真正能稱得上品牌的卻為數不多。
當代很多學者認為,中國市場已經進入了品牌力時代。筆者不大贊同他們的看法。中國市場存在多元化結構,各區域的發展相當不平衡。從量化上說,中國一線市場所占的結構比例只是金字塔上部的少部分,并不是市場主體,所以只能說中國部分市場已經進入品牌力階段,大部分市場仍然停留在產品力階段。因而,二、三線運動品牌的發展核心之一,還是產品力。
產品,是整體價值鏈的核心內容,是滿足顧客需求的中心內容,是與消費者溝通最直接的基本語言,是營銷的基礎。二、三線運動品牌,不僅要有超越品牌的夢想,更要有務實做好產品基本面的態度。二、三線品牌的產品塑造能力,存在以下很多問題:
1、產品策略的路線模糊,隱隱約約;
2、產品結構規劃不清晰;
3、基本產品沒有做到位;
4、產品賣點提煉不精確;
5、產品包裝不理想。
筆者建議從基礎工作做起,從顧客研究與技術研究相結合的層面下手,打下扎實功夫。
其一、建立市場反饋的快速反應的信息管理系統;
其二、著重技術的積累和技術創新,不同的技術決定不同的產品;
其三、關注新材料的運用和新科技的產生。
做好產品,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大計!
著力渠道驅動帶動品牌驅動,打造后發優勢
受到經濟發展不均的影響,中國的市場為多元化市場,但正是這種多元化的結構使各類品牌有了生存空間。
多元化結構市場主要表現在兩大體系:終端市場和流通市場。終端市場主要是在中心城市市場、消費集中度高、經濟力較強,消費群體的一致性好;主要業態是大賣場、商超和專賣店等形式。這里主要被一線軍團——國際品牌的耐克、阿迪達斯、KAPPA、匡威、美津濃、愛私克斯和本土品牌的李寧、安踏、361度等品牌占據。二、三線運動品牌無法與它們抗爭,只有居于流通市場。流通市場基本分布在二、三線市場中,其特征是:幅員廣闊,經濟相差甚大、消費特征呈現多樣化,市場需求的不確定性,消費心理多元化,以及復雜的商業形態。正是流通市場這種獨特的市場環境,蔭庇了二、三線品牌的成長,并給其提供了生存機會。因此,渠道驅動成為二、三線品牌生存的“要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