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西客家婦女做布鞋
“做雙布鞋千萬針,縫縫密密真苦心,出哩幾多手指血,拗斷幾多繡花針。”這首《做雙布鞋難打難》的客家山歌道出了過去的客家婦女“手納‘千層底’,寒夜打布鞋”的勞苦艱辛。
傳統(tǒng)的手工布鞋穿在腳上松軟舒適、保暖御寒、除汗去臭,走起路來又輕又快,穩(wěn)穩(wěn)當當,特別適合走在鄉(xiāng)村小路上,令人愛不釋腳,然而做雙布鞋不是那么容易的事,需要好幾道工序,先是打袼褙,把積存多時的碎布一層一層地用米湯(或面糊)漿裱在一塊一塊木板上,置太陽下曬干,揭下,然后照腳樣做紙模,按圖裁剪,需八九層重疊在一起,故稱“千層底”。用苧麻搓成細繩納鞋底。納鞋底要細致,花工夫費時辰,納成一雙鞋底往往需要成百上千次穿針引線,如此密密縫縫,納的鞋底不但結實耐穿,而且紋絡有致,圖案美觀,有的呈八卦狀,有的似梅花形,煞是好看。鞋面一般選用深色厚布或燈芯絨,鞋口用黑邊包上,小針密密麻麻,整整齊齊縫制。最后一道工序是“上鞋”,即將鞋底和鞋面绱好。上鞋針腳要均勻,技術要熟練,有時候,上了拆,拆了上,直到滿意為止。
布鞋歷史源遠流長,至少有3000多年的歷史。從西晉末年開始,客家先民南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他們就是穿著布鞋篳路藍縷從中原一路走來。如果說腳是人的根基,那么鞋就是腳的根基,而含辛茹苦做布鞋的客家婦女就是奠基者。在客家鄉(xiāng)村,無論是嬸子們還是年輕的媳婦,甚至是養(yǎng)在深閨的姑娘都會做布鞋。年輕人相親的時候,女子要為未來的公婆做雙“孝順鞋”;定親時女子要為夫婿做一雙“恩愛鞋”,出嫁時女子要為男家長輩做雙“引路鞋”,并為自己準備一雙“紅鞋”或“繡花鞋”。父母生日時做女兒的要送上一雙“壽鞋”,孩子滿月時做姑姑的就做一雙嬰兒鞋并繡上一兩只小動物。這種男歡女愛尊老愛幼的習俗一直沿襲了幾千年。
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勤勞勇敢的蘇區(qū)客家婦女,在寒冬臘月里,松明火下,通宵達旦趕制布鞋送紅軍。“前方后方一條心,百把錐子千枚針,一夜做得萬雙鞋,送給親人當紅軍。”(蘇區(qū)民歌)。當年有多少紅軍官兵穿著它走遍千山萬水,出入槍林彈雨,身經(jīng)百戰(zhàn),成為“布鞋將軍”,這其中無不凝聚著客家婦女的汗水和心血。
時過境遷,穿布鞋的歲月漸漸遠去了,昔時那灰頭土面的“千層底”已銷聲匿跡,今朝锃亮洋氣的大頭皮鞋大行其道。但傳統(tǒng)布鞋的做法由于年代久遠成了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帶給我們美好的回憶。
- 奧康舒適無定式,陳偉霆推薦的雙11好物清單來了
- 城市守護計劃:奧康,用溫暖點亮城市之光
- 奧康步步為盈,陳偉霆化身都市行者
- 奧康國際:堅守匠心追求“匠新” 3.0系列拿捏多種穿著場景
- CELINE 推出 Huntington 運動鞋
- 被N多明星種草的意爾康板鞋,看看你和誰撞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