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成反傾銷重災區原因及對策
浙江省經貿委日前公布了2004年美國貿易救濟立案調查的相關數據:在涉及我國的20起案件中,涉及浙江的就達18起。
浙江經貿委有關人士指出,浙江已成為國際貿易救濟措施的主要目標之一。
招風之因
自由貿易從來都是一柄“雙刃劍”,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導師彭剛認為,當你勢如破竹地占領他國市場的時候,必然要遭遇對方抵制,貿易壁壘由此而生。
彭剛說,浙江之所以成為“重災區”,其根本原因在于近年來浙江對外貿易的大發展。以寧波為例,“寧波制造”今年一季度出口總額增幅高達44.3%,在全國各計劃單列市中位居第一,其中3月份出口總量達17.04億美元,更是刷新了以前的單月出口紀錄。這里面,民營企業出口達18.75億美元,同比增長高達60%。彭剛說,木秀于林,風必摧之,浙江出口迅猛增長,自然難逃歐美貿易保護主義的大棒。
當然還有其它原因。浙江經貿委綜合處有關人士認為,從出口貿易結構來看,浙江出口的大多是勞動密集型產品,附加值較低,加上豐富而低廉的勞動力供給,導致出口產品成本不高,極易給人以低價傾銷的印象。再者,浙江一些商品的出口市場過于集中,由于出口能力旺盛,在短時期內拓展市場迅猛,更令某些國家驚恐不安。
出口秩序問題,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中國紡織品商會副會長曹新宇表示,一些紡織出口企業削價競銷,在出口國市場價格一跌再跌,這無疑是“授人以柄”。他說,2003年至2004年一年間,我國出口紡織企業就從3萬家猛增到近4萬家,其中許多是中小企業,而中小企業的低價競銷策略,不僅損害行業利益,也影響到整個行業在國際上破除貿易壁壘的努力。
還有大環境因素。在美國等一些西方國家眼中,中國目前還不是一個它們認同的真正意義上的市場經濟國家,因此總是對我國實行“制度歧視”,總是拿所謂“非市場經濟國家”做文章,隨意指定替代國,依據不切實際的替代價格進行裁決。上述冷凍及罐裝暖水蝦的案例就是一個明證。
應對之策
彭剛說,浙江正面臨著貿易壁壘的嚴峻考驗,如何邁過這道坎,需要政府和相關企業作出更多的思考和努力。首當其沖,是建立預警機制。上海外貿學院WTO學院專家認為,這不但是企業的需要,更是政府的職責。浙江近年建立的“進出口公平貿易局”,就是一個不錯的嘗試———政府和企業共同建立反傾銷機制,推動技術法規的制訂和實施,為出口產品進入國際市場鋪平道路,從而為出口商品跨越技術壁壘創造條件。
據介紹,外貿預警機制包括市場預警、政策預警及政企溝通。市場預警主要解決出口產品在價格上的問題,目的在于避免因低價傾銷導致的市場壁壘;政策預警和政企溝通則主要體現在環保和技術指標方面。譬如,近年,歐盟理事會將德國1994年推出的“偶氮”染料壁壘推行到全歐盟,但作為皮革工業強省的浙江卻能從容應對。
何以從容?原來,早在1995年,浙江省就對德國的“偶氮”壁壘給予了高度關注,制定了對德出口皮革及制品有關管理規定,同時對染料生產企業自薦的非“偶氮”安全染料進行檢測,將不含德國禁用芳香胺基團的染料分批推薦給皮革及制品生產企業。數年下來,浙江省皮革企業對于“偶氮”壁壘自然有了“免疫力”。
注重信息收集、加強市場調研也是反傾銷的重要策略之一。專家指出,一個國家反傾銷投訴的多少,與它經濟狀況的好壞直接相關。如果經濟發展良好,市場購銷兩旺,反傾銷案發生的可能性就小一些,即使進行反傾銷調查,因為市場需求量大,對國內相同產品造成的損害就小,傾銷裁決成立的可能性也小一些。反之,后果則截然不同。因此,我國出口公司在進行市場調研、收集情報時,要特別注意目的國同類產品的生產情況和市場銷售情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