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五年跨海建廠超2000家

從“挑貨郎”到“螞蟻軍團”,今天,浙江省境外投資企業已經達到了2619家,總投資額超過14億美元,縱橫全球的“跨國網絡”已經鋪設到全球各個角落。走出去的步子,浙江商人一直沒有停過。從早年步履蹣跚求生存,到現在大步流星爭市場,越來越多的浙江企業開始邁上國際大舞臺展現自己的光彩。最近5年來,浙商完美轉身留下了諸多精彩之筆。
日前,被譽為“整合營銷傳播理論先驅”的唐·E·舒爾茨教授來杭州時說:“越來越多浙江企業開始出現在我的案例里。”
康奈:溫州鞋的海外商場模式
今年春節,在距離羅馬市政廳和火車站約500米處,一陣陣只有在國內過年那幾天才能聽到的爆竹聲在異鄉響起,“康奈羅馬專賣店”開業了。被放在精致的櫥窗里,每雙平均售價達到50~60歐元的康奈鞋正在日益改變當地人對中國鞋的看法。“每天能賣出20多雙康奈皮鞋,一年就是7000多雙,盡管數量不算驚人,但90%消費者都是歐美人,這是一種突破。”康奈集團的當家人鄭秀康剛去過意大利考察,時尚之都米蘭的康奈專賣店也在緊鑼密鼓地裝修中。
去年以來,康奈統一專賣店形象,在國外的繁華地段陸續開出了8家康奈專賣店。去年9月份,康奈280平方米的旗艦店開到了巴黎市中心黃金地段,品牌宣傳效果非常好。“我想盡快在法國中心地段再開2家專賣店。”鄭秀康說。
在普通人眼里,也許這并不是一件很重大的事情,而對于鄭秀康和中國鞋業來說,這是一個新的跨越,也是真正“走進”國際市場的一個標志。從2001年開始“走出去”,康奈已經在法國、美國、意大利等十幾個國家開出了100多家專賣店。
開始選擇華僑華人聚居區開專賣店,幾乎都靠國外的中國老鄉捧場。6年后的今天,康奈的鞋子不再光靠“老鄉”,專賣店的位置越開越市中心,在法國人的推薦下,還打入了高檔商場。
在市中心地段的專賣店,營業員換成了高鼻子藍眼睛的當地人,80%的鞋子專為外國人設計,鄭秀康自豪地說:“沒有市場,我們也不敢這么做。”
西班牙埃爾切市兩任鞋協主席安東尼奧在參觀了康奈花園式工業園之后,當場就說,“要是能早點過來就好了”,不久中國和西班牙鞋業簽訂了“溫州宣言”,給雙方進一步消除誤解、加強合作開啟了大門。康奈皮鞋在德邦先生的協助下,開始進入歐盟大商場。
為了保護知識產權,鄭秀康在世界50多個國家注冊了“康奈”商標。
去年與黑龍江吉信集團共同投資20億元籌建的俄羅斯烏蘇里斯克經貿合作區讓康奈邁向世界又找到了新的路子。
作為我國鞋企第一家在境外打造的、也是2006年國家商務部首批重點支持并推出的境外合作區項目,該合作區將成為中國輕工業有序集中走出去的一個重要根據地。鄭秀康透露說,占地面積228萬平方米的合作區,目前的基礎設施建設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
而對于不斷走出去創造奇跡的浙江企業來說,康奈只是這5年來在國外發展企業的一個縮影。
萬向:在美國打造“世界名牌”
與康奈、華立相比,萬向顯然是走出去軍團中的老大哥。
在萬向集團網站的右下角,“掛”著一張世界地圖,可以清晰地看到魯冠球的雄心:“萬向在亞洲”、“萬向在大洋洲”、“萬向在南美”、“萬向海外營運中心”……“萬向很有可能成為浙江第一個真正意義的跨國公司。”浙江大學一教授曾經如此預言。
今年4月初,萬向集團美國子公司Neapco(尼亞布科)公司與全球汽車業巨頭福特公司在美國密歇根州迪爾伯恩市達成諒解備忘錄,收購福特部分零部件業務。該項收購完成后,萬向集團在境外的控股子公司將增至19家。
如果說,38年前魯冠球是背著“萬向節”走出去的,那么在最近5年,萬向已經開始插上翅膀在世界各地飛翔。今年春節剛過,萬向軸承公司順利通過了世界軸承巨頭——SKF的供應商資格評審,同時在此次SKF的國內評審中獲得了優秀成績。SKF汽車配件全球質量經理約翰在評審結束后說,他感受到中國企業潛在的實力!
“萬向的國際業績相當好,幾乎隔兩個月就會接到新的國際項目,我們的OEM已經達到了國際一級的水平,但品牌建設還不夠,所以現在努力的目標是要在全球打響自己的品牌。”魯冠球說。
今年,“萬向品牌建設工作小組”組長由魯冠球的兒子魯偉鼎親任,從這一點足以看出,這個正一步步向“跨國企業”邁進的浙江民營企業的決心。“我們的目標是爭創‘中國世界名牌’,而不是全球頂級代加工商。”
華立:浙江企業不光會賺錢
“非洲是我們今年的重點發展地區,跟坦桑尼亞當地的一家藥廠已經談得差不多了,收購之后經過技術改造就能為我所用,能大大加快我們的發展速度。”每次采訪汪力成,總能感覺到他的自信。如今華立在美國、加拿大等國家有研發公司,在阿根廷有工廠,其泰國和印度的工廠正在建設當中,華立走出去的步子邁得又快又穩。
“中國來泰國辦廠的企業不多,有沒有興趣合作開發中國工業園區?我們可以劃塊地出來給你們公司負責經營。”2004年,汪力成因為想在泰國造一座自己的工廠而跟當地最大的工業園開發商泰國安美德集團的高層們坐在了一起,談到開心處,對方提到了在泰國建中國工業園區。
“企業必須走出去,而且要挺直腰板抬著頭走出去。”汪力成說,“當時以日本、意大利等國家命名的工業園已經落戶泰國,我們有這種需求,其他企業肯定也有需求,而且他們邀請我們,證明對我們的信任。”目前,已經有23家企業和華立簽署了協議,其中浙江企業5家。
其實早在1999年,汪力成就意識到,中國的民營企業在經過幾輪淘汰后,接下去就要看誰能實現全球資源配置,把市場全球化。在狠狠地啃了一遍世界歷史后,2000年華立選擇了泰國作為走出去的第一站。“泰國能輻射整個東南亞地區,政治文化比較穩定,和中國關系比較好,現在看起來我的選擇是對的。”正是由于這4年的準備,當泰國政策變化后,華立吃到了建國際工業園區的頭口水。
走出去開拓市場,汪力成很注重幫助當地的社會事業和慈善事業。華立在非洲內羅畢大學設立了華立醫藥獎學金、環境保護獎學金、野生動物保護基金等,還資助非洲醫院。“我要讓世界明白,中國企業不只是會賺錢,也懂得和諧”。
浙江境外投資企業全國首位
浙江企業“走出去”的步伐越來越快,越來越穩,2006年新增境外投資金額比2005年增長了99.6%。不僅人走出去了,浙江的產品、產業走出去了,浙江的品牌也開始往外走,接下來也許很快會有浙江的跨國公司出現。
從浙江走出去的態勢來看,有三個特點,一是以民營企業為主,境外投資主體多元化;二是從境外投資企業家數來說,浙江一直排在全國首位;三是浙江走出去的企業已經涉及各個領域,形式多樣。
浙江人遍布世界各地,以前是親友帶親友,老鄉帶老鄉,現在更多的企業已經實現了自主走出去;境外的投資領域也越來越豐富,從最早的營銷網絡,如設置一個辦事處,到后來在境外開設加工基地、設立研發中心,甚至跨國并購、承包境外工程、境外資源開發。5年來,這些發展都有成熟的范例來印證浙江企業走出去這個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