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制造”亟需突破技能人才匱乏瓶頸
人才供需不平衡
陜西省作為制造業大省,機械加工、電子信息、航空航天、能源化工等產業是陜西省的支柱產業,大飛機項目的部分落戶,更為制造業的發展帶來生機。制造業的繁榮需要各類技能人才,對中高級技能人才的需求尤甚,但不容忽視的是,我省中高級技能人才整體缺口很大,遠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西安市職業介紹服務中心數據顯示,西安市高級技能人才極端短缺。2004年二至四季度市場對職業資格四級(中級技能)人才需求33185人,32883人求職;2005年數字為59551和30675;2006年為89338和50938;2004年二至四季度對職業資格三級(高級技能)人才需求7031人,8人求職;2005年數字為4701和214;2006年為12565和0;2004年、2005年、2006年二至四季度對職業資格二級(技師)人才需求人數分別為780、1086和375,求職人數均為零。中國勞動力市場陜西省監測中心數據也顯示,我省中高級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人才供應的缺口不斷擴大,有的甚至絕對人數都在減少。這樣的現狀,對以振興制造業、建設西部經濟強省為目標的陜西而言,不是一個好消息。
觀念的扭曲
被稱為“藍領”的技工群體如電工、鉗工、車工、銑工、刨工、焊接工、模具工等在國際上倍受重視,其所從事的職業被美譽為“黃金職業”。而在國內特別是內地,人們依然普遍存在重高層學歷教育、輕職業技能培訓的觀念。
去年陜西省初高中畢業生92.63萬人,技工院校招生8.1萬人,比例僅為8.7%,而同期江蘇省中職教育招生即達55.5萬人。“1998年后職業教育市場化,加之高校擴招,人都一股腦兒考大學去了。”陜西建設技術學院院長李宙表示,雖然其學院的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8%,大多數在沿海企業待遇不菲,留在本省的進入咸陽機場、延長石油集團工作的也大有人在,但他們的招生工作依然比較困難。有調查顯示,超過30%的藍領認為他們的工作不足夠體面,“做得再好,終究還是‘工人’的身份。”國內一知名經濟媒體報道,藍領在中國是一個“被重用卻不被重視的群體”。社會偏見對人才理解的扭曲,影響了人們正確的價值觀,造成了我省技能人才特別是高級技工的缺乏。
教育培訓體系不足
2006年,陜西省共有各類技工院校143所,校均招生不足600人,規模效應不明顯,職業教育遭遇著如何發展壯大的困惑。
西安一技校負責人表示,主管部門重視不夠,撥款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職業教育的窘境。設施陳舊、教材過時使技校教學模式僵化、生存艱難,這導致了師資匱乏和生源流失。另一方面,在市場化背景下,職業院校和技校的質量良莠不齊,有些技校過分追求師資的高學歷,大量引進大學畢業生而不是經驗豐富者,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難以學有所用,實踐操作能力差,與市場需求無法接軌。同時,許多企業存在著“外來和尚好念經”的心理,忽視了對本企業技工的培養,組織參加各種培訓的形式主義成分比較突出,技工的技能水平很難得到真正提高。李宙認為,不確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培養制度,無法培養出適應市場需求的藍領工人。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培訓處處長雷云表示,作為教育大省,我省具有相當的人力資源優勢,要推動制造業發展,實現技能人才的自我培養在成本上要經濟得多,也更具有可靠性。
技術人才待遇有待提高
待遇是體現勞動價值的最重要因素。陜西省制造企業以國企為主,囿于地方經濟能力和體制問題,技工普遍收入不高,高級技工和普通技工收入差距也不大。
據了解,陜西省技工平均月工資僅800余元,而在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的許多企業,月薪5000元的普通技工大有人在,高級技工月薪可達兩三萬元,甚至有企業開出70萬年薪聘請高級鉗工,這些差距影響了我省技工工作的積極性,造成了人才流失。陜西黃河工模具有限公司總經理樊敬力就表示,年輕工人學習技術的風氣和進取心不強,前幾年甚至都沒有人愿意學,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省技能人才的“青黃不接”。“這些年合格的普通工都很難招到了”,陜西省另一家模具生產企業的趙經理說,企業在技工需求上面臨著很大的缺口,尤其對能擔當“技術重任”的高技能人才是求賢若渴,但作為一家傳統的國有企業,他們的待遇相比于沿海地區并不具有競爭力,能保住現有技能人才已屬不易。“筑巢”才能“引鳳”,待遇問題造成了我省大量技工的“孔雀東南飛”,這嚴重影響了我省高級技能人才的引進,掣肘了我省制造業發展。
期待“技能人才的春天”
陜西模具工業協會副理事長陳博源表示,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技能人才,沒有合格的技工,再先進的設計方案也變不成優秀的產品,陜西省在科研水平上的優勢也無法轉變為財富。
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培養更多的技能人才,對陜西省而言,是實現富余勞力省內充分就業、省外轉移就業的迫切要求;對個人來說,身有一技之長,是提高自身待遇的現實途徑。有報道說,同樣的飛機部件,假設由美國工人組裝飛機可飛1200小時,由俄羅斯工人組裝可飛800小時,由我國的工人組裝卻只能飛400小時。高級技工就代表著更多的生產力,在國家安全的背景下,高級技工的作用已不能單純用增加經濟效益來衡量,這也是李宙他們期待“技工人才的春天”的原因之一。
專家認為,要緩解我省技能人才短缺的壓力,完善職教體系是必經途徑。要加大投入改善職教硬環境,同時改革職教體制,增強“軟實力”,推動職業教育集團化、集約型的規模發展和市場競爭,推廣“校企合作”的教育培訓模式。要通過宣傳和出臺各種優惠措施鼓勵富余勞動力接受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促使社會對技能人才的重要性的認識。要實現技能人才待遇和保障的市場化,增強企業對技能人才的培養培訓意識,推動技能人才知識的及時更新。《陜西省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實施意見》已經出臺,這對放活我省技能人才評價機制,解除我省在技能人才培養、激勵、保障等方面的限制將有著積極影響。(汪曼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