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工業園區鞋業發展成效顯著
進入新世紀以來,江西省確立了以工業化為核心,依托工業園區辦工業的發展思路,工業園區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最近我們就江西工業園區發展問題進行了調查,在此基礎上,通過對全省工業園區發展的回顧和分析,探討進一步推進工業園區更好更快發展的對策。
江西工業園區建設始于20世紀90年代。1991年南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創建揭開了工業園區發展的序幕,1991年-1999年全省共設立開發區21家,其中省級開發區19家、國家級開發區2家。此后各地掀起了依托園區辦工業的高潮,2003年底全省工業園區迅速發展到137個。經過2004年對工業園區的治理整頓,至2006年底全省工業園的數量為98個。工業園區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
促進了經濟發展。2000年-2006年,全省工業園區實現工業增加值由42億元增加到453.1億元,實現銷售收入由139.4億元增加到1520.4億元,上繳稅金由5億元增加到95億元。工業園區跨越式發展的良好態勢,使江西經濟發展不斷提速。2001年-2006年全省GDP的增長速度分別為8.8%、10.5%、13.0%、13.2%、12.8%和12.3%,高于全國的平均增長速度。
推動了產業集聚。一是依靠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逐漸集聚相關配套企業落戶。如吉安市永新縣城北工業區依托贛龍鞋業的品牌和市場優勢,一年內吸引近30家皮鞋、皮革生產企業進區發展。二是生產同類產品的企業聚集在一起,帶動相關配套廠家落戶。井岡山市瓷城在改制激活原會師瓷廠、龍江瓷廠的基礎上,通過引進11家生產日用瓷企業,帶動陶瓷機械、烤花、花紙、彩印、陶瓷材料等8家配套企業落戶,逐步形成以生產日用陶瓷為主的特色產業。三是歸屬同一行業,生產不同種類產品的企業集聚在一起,帶動相關配套產品形成集聚產業鏈。如峽江、永豐、泰和、遂川等縣工業園區已引進了30家醫藥企業,不少企業進行了GMP改造,使制藥業成為工業園區新的經濟增長點。事實證明,通過打造完整的產業鏈,形成產業配套、產業集群和產業特色,是增強工業園區發展后勁的潛力所在。
帶動了城鎮化建設。2006年全省工業園區實際開發面積達293平方公里,相當于2000年全省21個城市建成區面積的54%;全省城鎮化率從2000年的27.7%提高到2006年的37.1%。
增加了就業崗位。2006 年全省入園投產工業企業達到6820個,比上年新增1006 家;安置從業人員116.36萬人,凈增就業崗位25.91 萬個,增長28.7%;其中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75.1萬人。
提升了開放水平。2006年全省工業園區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915億元,世界500強企業有20多家落戶園區,國內500強企業達到49家。工業園區招商引資規模和質量提升,極大地推動了全省開放型經濟的發展步伐,2006年全省工業園區出口貿易達到37.53億美元,增長53.8%,出口額在全國排名同比上升5位,增幅居全國第二,中部第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