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專業舞蹈人才告急
省內的舞蹈大賽、全國的電視舞蹈決賽、旅游旺季劇場的固定演出,俄羅斯中國年的演出任務,赴西班牙、澳大利亞的巡演……當2007年演出單頻頻傳來時,貴州省歌舞團和民族歌舞團的決策者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沉寂多年的貴州舞蹈有了品牌效應,在演出市場競爭激烈的態勢下邁出了成功的一步;憂的是,要推出更多更好的舞蹈作品,打造舞蹈精品,人才匱乏問題日益突出。省歌舞團團長張元鈞這兩天更是急火攻心:“30多個舞蹈演員,一人要跳七八個群舞,加上這接踵而來的演出任務,真不知道如何分配。”張團長的一席告白道出了貴州省所有專業院團面臨的現狀。從2005年多彩貴州系列活動拉開大幕后,一面是貴州省舞蹈市場的供不應求,一面卻是貴州省舞蹈事業的尷尬。2005年在貴州省“家門口”貴陽花溪舉辦的“荷花獎”全國民族民間舞蹈大賽,貴州“顆粒無收”的現實,更是將貴州專業院團舞蹈人才匱乏的窘迫暴露無遺。
文藝要發展,人才是關鍵。早在1988年,貴州省就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為了培養舞蹈演員,在全省范圍內挑選苗子,把他們送到北京舞蹈學院去接受了8年的專業培訓。1993年返回時,每月不足百元的工資,一個月僅輪到一次的舞臺演出機會,使這批舞蹈演員在3個月后迅速流失——當初的24名學員,到現在只剩下8個人。
今天已經是貴州省歌舞團副團長的萬光偉就是當年被選中的一個舞蹈苗子,那時13歲的萬光偉在別人眼里無疑是幸運的。因為舞蹈演員的挑選嚴格,身高、形象、肩寬、骨骼比例,根本就是萬里挑一。一個舞蹈人才選拔如此之難,然而舞蹈演員的舞臺生命卻極其短暫,群舞演員一般能從16歲跳到30歲,民族舞蹈的條件可稍微延緩一兩年,30歲后的舞蹈演員,很少能有在舞臺上挑大梁、跳獨舞的。現在全省的專業舞蹈演員僅剩百余人,接下省里的一臺大節目,往往需整合幾個專業院團的舞蹈演員。
“隊伍建設不能缺,政府投入不能缺,劇目的創新意識不能缺,且營造人才的‘大輸血系統’更是迫在眉睫。”對于貴州舞蹈如何走出困境,省歌舞團團長張元鈞開出了他的“三不缺”良方。同時,張元鈞也對貴州舞蹈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課題:加強專業院校的舞蹈人才培養、豐富民間辦學形式的多樣性、探索一條院團與全國優秀舞蹈人才的合作機制,只有多項舉措快步并進,才能確保貴州舞蹈人才的儲備和源源不斷的供給,保證貴州的舞蹈事業真正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打造更多的貴州舞臺藝術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