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業小企業的國外謀生之道
摘要:溫州鞋都工業園區里的哈杉鞋業通過加強管理、研發和均衡發展,避開國內競爭激烈的市場,開辟出一條通往國際市場的大道。
在溫州西郊的鞋都工業園區,地價已經飆升到兩三百萬元一畝。在彌散著化學膠水味道的制鞋車間里,那些熟練的男工平均每月的工資可高達兩三千元。占地只有18畝的哈杉鞋業就擠在一些雜亂參差的零星小廠中間,在溫州4000多家制鞋企業里,它只是一條普通的小魚。
哈杉鞋業注重平衡成本、管理、財務和研發,以謀求在均衡中發展。雖然在溫州建立世界級研發中心的規劃沒有被批下土地,但研發沒有停止,除了意大利的設計室,在哈杉的網站上有2007年校園招聘會上剛剛被錄用的67名大中專、本科和碩士研究生的詳細名單,其中很多人出自皮革設計專業。
慘烈的教訓讓哈杉知道沒有品牌只做代工的企業沒有生命力,更深知如果規模再上不去會是什么下場。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一兩個OEM客戶撤單后,哈杉就差點關門。可直到今天,這區區18畝地上生產的所有鞋還是都掛著別人的品牌,而且沒有一雙在中國市場上銷售。不過,哈杉做成了兩件比自己大得多的企業都沒做成的事——在尼日利亞建廠,和收購了意大利制鞋老店威爾遜。
現在哈杉在國外的生意比在國內大,其80%的利潤取自海外市場,是一間名符其實的小型跨國公司。尖頭長臉、色彩夸張的哈杉牌皮鞋在國內市場上看不到一雙,也根本不符合中國人的審美取向,但在尼日利亞和俄羅斯卻已成為受歐洲和非洲人信賴喜愛的時髦貨。
哈杉知道在競爭已經如此激烈之后打造一個品牌需要太多的投入,而國內市場上,每一處縫隙都過量填充了,根本沒有留下任何差異化空間。哈杉選擇了一條難走的西進路線——以哈杉品牌生產出歐洲風格的鞋,經由烏魯木齊賣到哈薩克斯坦的阿拉木圖,再進入俄羅斯境內,由圣彼得堡、葉卡捷林娜堡、比亞契格爾斯克和新西伯利亞,一路探過去,直至東歐輕工業集中地莫斯科。哈杉的鞋在俄羅斯從地攤貨一步步進入了百貨店,如今已經獲得全俄優質產品的最高榮譽。
品牌是時間磨出來的,要經過60年甚至100年才能說得上是國際名牌,要想在世界范圍擁有過得硬的品牌不能靠自己造,惟一的捷徑是收購。哈杉通過美國子公司以200余萬歐元的價格收購了意大利的威爾遜。除了品牌和客戶,意大利子公司還為哈杉未來的發展提供了研發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