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國際化是中國鞋的最終出路
歐盟的反傾銷大棒已經狠狠的瞄準中國鞋。2月23日,歐盟貿易委員曼德爾森表示,歐盟委員會建議從4月7日起對中國和越南產皮鞋征收為期半年的臨時性反傾銷稅,在6個月時間內,對中國進口皮鞋的反傾銷稅將從4%逐漸過渡到19.4%,據悉,歐盟委員會將于3月9日將此協議提交給25個成員國投票表決。
盡管此舉遭到中國商務部和大量中國鞋企的強烈反對,但為維護成員國鞋類制造商的利益,歐盟在這一問題上似乎仍在一意孤行。此間有觀察人士指出,這一場貿易戰如果惡化,對中歐貿易雙方來說,可能會導致雙輸的局面。
應該引起歐盟方面注意的是,歐盟每年80%的制鞋設備都出口到中國,由于升級換代,中國鞋業每年都從歐洲進口大量的制鞋化工產品、皮革制品及配套材料,而在中國鞋產品出口歐盟市場之前,歐盟鞋業生產就已大量轉移,其產業問題已經大量顯現。
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如果中歐的鞋業貿易受到影響,不僅直接損害到歐盟消費者的利益,而且歐洲的制鞋設備行業也因為中國鞋業的進口減少而面臨萎縮,歐盟進口商的貿易成本也將大大增加。有數據表明,如果歐盟對來自亞洲的鞋征收20%的反傾銷關稅,那么歐盟市場上的鞋價將上漲5%。
可以預見的是,針對中國鞋,歐盟內部的各個相關行業和利益主體之間也會爆發激烈的爭論,對中國鞋反傾銷大棒的揮舞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但歐盟自身的立場必然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中國鞋企應該對最終的結果有著最壞的打算,有備方能無患。
對于廣大中國鞋企而言,除了應該配合主管部門和行業協會積極參與應訴的同時,還應該考慮別的策略,而調整出口產品的結構就是一個可行的思路,長期以來,中國鞋出口歐盟產品多以中低檔產品為主,價格較低,而這恰恰容易成為遭到反傾銷指控的一個原因,因此,從這個角度上看,中國的鞋企應該主動提高出口的檔次和品牌附加值,打進高端市場,以出口金額而不是出口數量為目標,將以量取勝轉變為以質取勝。
當然,這種理想的實現還需要一個長期過程,當務之急是,歐盟的反傾銷將會在短期內影響到中國鞋業生產能力的劇烈振蕩,而這將會影響到中國400萬人的就業和生計。中國皮革協會秘書長蘇超英認為,若歐盟的反傾銷稅提高到20%左右,對中國鞋企的出口可能會造成重大影響。他認為,當務之急是中國鞋企應積極和歐洲買家溝通意見,及時轉項,開辟多元化市場。據蘇超英介紹,目前許多出口企業正在將主要市場由歐洲轉向其他國家,更多企業已開始視國內市場為主攻目標。
業界有識之士認為,面對歐盟的反傾銷,中國鞋企完全可以繞道他國,一方面雖然價格低廉被歐盟看做是傾銷,但其他國家會認為是物美價廉;而另一方面,烏克蘭、羅馬尼亞、匈牙利等東歐國家本身沒有大的產鞋能力,他們必須通過進口來滿足自身需求。據悉,盡管面臨著開辟新市場所遇到的任何困難,還是有不少中國鞋企正在圖謀這種突圍路徑。
然而,值得中國鞋企重視和深思的是,這種地理位置的轉移難以改變中國鞋企在世界產業鏈條中的尷尬處境,惟有通過在整個世界市場范圍內的品牌塑造和提升才能改變中國鞋企在國際市場這種被動挨打的局面,因此,只有品牌的國際化才是中國鞋企改變自身命運的戰略課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