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號”遭遇內外夾擊 七成僅能維持
歷經百年滄桑傳承至今的“老字號”,積淀與聚集的不僅僅是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老百姓的偏愛,老字號金字招牌帶來的經濟效益同樣令人“垂涎欲滴”。于是,在熱愛和追捧“老字號”品牌的“粉絲”中,增添了涉嫌侵權混淆市場的“李鬼”,多了外資企業虎視眈眈的目光,而傳統企業自身“新陳代謝”較慢的弊病也使得“老字號”身處“內外夾擊”之中,生存環境不斷惡化。
民族品牌中蘊涵的巨大經濟價值應該以何種姿態在新的經濟形勢下再生,成為打響“復興老字號戰役”的首要問題。
七成老字號僅能維持
“頭戴馬聚源,腳踩內聯升,身穿瑞蚨祥,藥問同仁堂(行情 資訊)”這樣的一句北京民謠反映了“老字號”在百姓心中的地位。而近年來,除了個別企業的發展勢頭令人欣慰外,很多“老字號”隨著歲月的浮沉也淡出了消費者的視線。
經濟型酒店加速跑馬圈地,讓這個新興行業的人才爭奪戰趨于白熱化……
上周,在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舉行的“老字號”發展研討會上,北京老字號協會副會長劉滿來闡述目前老字號企業發展現狀時表示憂心忡忡。
據了解,建國初期全國中華老字號企業大約有16000家,涉及餐飲、醫藥、食品、零售、煙酒、服裝等行業。但是,由于種種原因,經營不善的老字號企業頻頻破產。1990年以來,由國家商業主管部門評定的中華老字號只有1600多家,僅相當于建國初期老字號總數的10%。
劉滿來告訴記者,北京目前有經營活動的老字號約有160多家,但其中經營狀況良好的只有30%-40%的企業,大部分“老字號”處于維持存活的狀態。雖然這個比例不高,但在全國范圍內還算狀況較好的,其他地方的老字號企業出現“127現象”。即,20%的企業經營狀況良好,70%的企業僅能維持,另有10%已經破產或處于破產邊緣。
劉滿來認為,體制上的束縛是導致老字號企業發展速度慢的癥結之一。他表示,很多老字號企業原是純國有股份的,有些企業在改革體制后,仍然出現“一股獨大”的局面,老機制老弊病老問題套牢了“老字號”,制約了企業的發展。
“李鬼”砸了金字招牌
“老字號的聲譽非常重要,一旦出假不僅僅是一家的聲譽受損,而是會砸了百年來的金字招牌”。劉滿來的話意味深長。而“李鬼”并沒有因為“老字號”品牌的金貴而敬而遠之。
今年在地壇廟會上遍地開花的隆福寺小吃全部是假的,而真的“李逵”根本就沒有參加。劉滿來介紹,這些隆福寺小吃多是外地人辦的,真正的隆福寺小吃目前北京僅有一家,而這個春節沒有參加任何廟會。
事實上,類似這樣的事件在日常消費中并不少見。近日,記者走訪發現,“王麻子”刀剪鋪在崇外大街、宣外大街、菜市口等處都有開設,真假難辨,而每家都說自己是真正的王麻子后代。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秘書長裴亮在提及此問題時表示,知識產權的保護確實是老字號企業面臨的重要問題。據悉,沒有注冊商標也是制約老字號打假的瓶頸。
外資企業虎視眈眈
隨著外資對國內市場開放程度的加深,“老字號”的巨大商業價值也吸引了很多外企的眼球。據去年8月由中國品牌研究院編制的《首屆中華老字號品牌價值百強榜》顯示,“老字號”的品牌價值不可小視。同仁堂的品牌價值高達29.55億元位居榜首、全聚德的品牌價值約為15.36億元、東來順約為9.34億元。據悉,餐飲業和食品業老字號品牌的平均價值為3億元和2億元左右。面對如此具有吸引力的市場,外資企業蠢蠢欲動。
劉滿來認為,“老字號”與外資企業的合作并不是不可以嘗試,但是應該遵循中方控股的原則,否則品牌賣出后“老字號”很可能荒廢在外資企業手中,得不到很好的發展。
據了解,早于張一元、吳裕泰等茶葉店的“京華茶葉”曾紅極一時,占據北京市場80%的市場份額。而1999年,“京華茶葉”由其上屬機構北京市二商集團作價轉讓給外資企業聯合利華,從而杳無音信,荒廢了“老字號”,很是可惜。“近來這一品牌又被北京市茶葉公司買了回來,準備重新打造”。劉滿來透露。
在線咨詢
快捷留言
- 請問我所在的地方有加盟商嗎?
- 我想了解加盟費用和細則。
- 留下郵箱,請將資料發給我謝謝!
- 我對加盟有興趣,請迅速聯系我!
- 我想了解貴品牌的加盟流程,請與我聯系!
- 請問投資所需要的費用有哪些!
- 上一篇:“同陞和”皮鞋 質量不過關
- 下一篇:耐克CEO離任,中國品牌能得到什么啟發?
- 驗證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