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文化:集中智慧的全員經營
魏源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這句話對于當今中國企業非常具有現實意義,我們高呼抵制日貨,但市場不為所動,商品的市場競爭力其命運,而非政治。憤青們應低頭思考,埋頭學習,真正為國貨找到出路,而非吶喊,吶喊永遠都是弱者的表現。
我們看一下松下關于人才經營的一些思路。
一、培養人才
松下幸之助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除特定的歷史條件和社會環境外,他的經營思想的精華——人才思想奠定了他事業成功的基礎。他說:“事業的成敗取決于人”,“沒有人就沒有企業”,“松下電器公司既是制造電器用品的公司,又是造就人才的公司”。
松下認為,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只靠一個人的智慧指揮一切,即使一時取得驚人的進展,也肯定會有行不通的一天。 因此,松下公司不是僅僅靠總經理、靠管理監督者經營,而是依靠全體職工的智慧經營。這就是松下公司“集中智慧的全員經營”的經營方針。
什么是人才?松下這樣認為:不念初衷而虛心好學的人,不墨守成規而常有新觀念的人,愛護公司和公司成為一體的人,不自私而能為團體著想的人,有自主經營能力的人,隨時隨地都有熱忱的人,能忠于職守的人,有氣概擔當公司重任的人。
松下公司把人才培養放在首位,有一套培養人、團結人、使用人的辦法,總公司設有“教育訓練中心”,下屬八個研修所和一個高等職業學校。松下的職工教育是從加入公司開始抓起的,新職工都要進入八個月的實習培訓,才能上崗。松下體制確立以來,培養了一支企業家、專家隊伍,現在松下公司課長、主任以上的干部,多數是公司自己培養起來的,事業部長一級干部中,多數是有較高學歷的、熟悉資本管理的,他們知識面廣,年輕精干,雄心勃勃,渴望占領世界市場,有在激烈競爭中獲勝的志向,這是松下公司能夠實現高效率管理的前提。
松下認為,知識是一種兵器,這種兵器要碰到人才,才能發揮它的威力。松下告誡剛從學校畢業的年輕人,要十分留心發揮知識的力量,而不要顯示知識的弱點,他引用汽車大王亨利·福特說過的一句話:“越好的技術員,越不敢活用知識”。意指知識分子往往是弱者,容易陷入自己知識的格局內,劃地自限,缺乏迎戰困難、打破陳規的精神。松下認為,相當的學問和知識,是必要的,但重要的是不要被知識所限制,不要只用頭腦考慮,而要決心去做實際的工作,在處理工作當中,充分運用所具備的知識,這樣,學問和知識會成為巨大的力量!
二、聚集人的力量
聚集智慧相等的人,不一定能使工作順利進行,往往只有分工合作,才會有輝煌的成果。松下舉例說,三個能力非常高超的企業家合資創辦了一家公司,分別擔任會長、社長和董事,沒想到卻不斷地虧損,讓人覺得很不可思議。公司所在的企業集團的總部召開緊急會議研究對策,最后決定請公司的社長退股,并取消他社長的職務。人們以為公司會更糟,沒想到在會長和董事兩人的齊心努力下,竟然在短期內就使生產和銷售額都創出新高,立即實現巨額盈利。而那位改投資到別家企業的社長,也充分發揮他的實力,創造了不錯的業績。
這其中奧妙就在于,人才要配合適當。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所以若要能取長補短,就要在分工合作時,考慮雙方的優點及缺點,切磋鼓勵,同心協力地謀求事情的發展。
怎樣才能達成人事協調呢?松下認為不一定每個職位都要選擇精明能干的人來擔任;蛟S這個觀點很難理解,但是可以想像,如果把十個自認一流的優秀人才集中在一起做事,每個人都有他堅定的主張,那么十個人就有十種主張,根本無法決斷,計劃也就無法推動?墒,如果十個人中只有一兩個特別杰出,其余的才識平凡,這些人就會心悅誠服地遵從那一兩位有知識的領導者,事情反可順利進行。
松下經營用人,不僅是考慮他的知識和能力,更要注意人事的編組和調配。他認為用人固然有技巧,而最重要的,就是信任和大膽地委派工作。他說,用他,就要信任他;不信任他,就不要用他,即中國人說的“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這樣才能讓屬下全力以赴!
集思廣益,全員經營,是松下電器公司一貫遵循的原則。在松下公司,每個人都把公司的事情當作自己的事來干。全公司沒有上下的區別,誰想到了好主意,就提出來,共同經營松下公司。松下說:“如果職工無拘無束地向科長提出各種建議,那就等于科長完成了自己的一半,或者是一大半;反之,如果造成唯命是從的局面,那只有使公司走向衰敗的道路!睂τ诼毠ぬ岢龅暮侠砘ㄗh,公司都認真對待,按成效分成1-9等,有的表揚,有的獎勵,貢獻大的給予重獎?傊,每一項建議,都會得到滿意的答復。
松下公司采取的上述這些措施,對引導職工把公司的事業看成是“自己的事業”,從而燃燒起自己的熱情,把首創精神用于工作,“產生著無法想像的偉大力量”。松下幸之助說過,“在制造產品之前,首先造就人才”。
我們確實可以下這樣一個結論:企業的競爭就是人的競爭,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任何一家企業都能夠通過對研究和開發的投入,在很短時間內學習和掌握市場上的最新技術,研制出新產品;而隨著世界金融市場的逐步融通和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加劇,也更容易獲得資本;二國際貿易自由化傾向和流通手段的發展也進一步降低了獲取材料的成本與難度,這種情況下,唯一能使這些生產力要素轉化為于己有利的要素便是人,是企業的人才。因此,未來企業的競爭必然是人才的競爭。
- 上一篇:康力元:腐敗案引發的崩潰
- 下一篇:職場風范:讓競爭對手成為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