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人才測評尚有5大硬傷
什么樣的人可以稱之為人才?人才測評給企業和應聘者帶來了些什么呢?《2005年中國人才報告———構建和諧社會歷史進程中的人才開發》(黃皮書)日前已出版發行,該報告是我國第一部系統人才狀況分析。
新標準改變人才總量
1982年,國家曾有過“學歷在中專以上,職稱在初級以上的就是人才”的提法。這種人才口徑的弊端在實踐中不斷顯現。最簡單的例子,宜興制造砂壺的技師算不算人才?比爾·蓋茨大學沒有畢業,他算不算人才呢?全國人才工作會議提出新的人才標準:堅持德才兼備原則,把品德、知識、能力和業績作為衡量人才的主要標準,不惟學歷,不惟職稱,不惟資歷,不惟身份,不拘一格選人才。換言之,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識和技能,能夠進行創造性勞動,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作出積極貢獻的都是人才。這種對人才內涵的革新,打破了長期以來對人才管理、開發的限制。
如果按照原來的人才口徑統計(即具有中專以上學歷或專業技術職稱),2000年中國人才總量達到6360萬人;而按照新的人才標準計算,加上2000年職業培訓結業成才的人數252.12萬人這一最低標準,2000年的人才總量可達到6612.12萬人。
當然,語言上的定義加上具體的量化測評,界定人才標準才能盡可能的準確,人才測評手段也因此受到越來越多的用人單位采用。
測評成為人才衡量輔助手段
作為一種人才測量評價手段,人才測評可以為企業帶來一些好處,企業能因此減少評估所用的時間和勞動,并挑選出他們認為最適合職位的候選人。而且,近幾年來,人才測評受到了越來越多的用人單位和求職者的歡迎,很多人才公司,咨詢公司、高校、甚至獵頭公司都開展了此項業務。
2003年,寶鋼曾委托上海人才公司對其在全國的100名管理人員進行崗位測評,事后反饋的結果顯示,個人對這項測評結果的滿意和認可度達到92%。公司領導認為:“測評的結果與這些員工的表現非常吻合,這對公司的人力資源管理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他們表示,今后如果公司招人一定首先會對他們進行測評。
當然,測評手段本身就不是“包辦”,再加上引進的國外測評系統沒有本土化,照搬拷貝的后果可能是事與愿違。
在采訪過程中,記者就遇到這么一位滿腹牢騷的超市老板。他說,2002年的時候,超市想擴大規模,就要招幾位中層管理人員。為慎重起見,還專門邀請一家外資的咨詢機構對應聘者進行測評,使用的測評軟件還是國外最先進的系統。
但是近兩年下來,通過這套系統選拔的人才并非如他們所愿,在工作過程中,他們發現這些人離公司的要求實在相差太遠,不僅沒給公司創造財富,反而給公司造成了慘重的損失。現在,他們真的不敢再相信人才測評了。而且,他們覺得國外的測評系統引進國內,應該根據國情實施本土化。
人才測評遭遇五大瓶頸
人才測評出現一些時日了,發展至今,它遭遇到什么樣的問題,讓人信服嗎?面對西方較為成熟的人才測評機制,目前我國的人才測評業仍存在五大嚴峻的挑戰。
缺乏權威認證機構
從整體上看,我國人才測評管理體制基本沿用計劃經濟下的行政管理模式,顯然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求和運行規律,種種弊端暴露無遺。目前測評工具的研發準入門檻低,各種測評軟件充斥市場。從幾百元到幾萬元,價格不一而足。部分人編制工具時缺乏理論依據,程序不夠規范,以至于市場上充斥了很多信度、效率不高的測評工具。這種商業化的結果,首先會對使用者產生一定的誤導,損害企業和個人的利益。其次,也影響了行業整體聲譽。造成這種情況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目前我國還缺少評價測評工具質量的權威性認證機構。因此,盡快確立“行業標準”,制訂相關的法律法規,對人才測評市場進行有效的監督和管理成為當務之急。
游戲規則不明確
這一現象與我國測評業的壟斷體制有直接關系,由此導致很多的問題。政府測評機構利用各自所依賴的行政職權,進行無限量地放大,形成惡性競爭,造成市場的混亂和資源的浪費。機構注冊的審批、從業人員資格和執業資格等無章可循,管理嚴重滯后于市場的發展,而對壟斷性的測評機構卻缺乏監督機制。社會上形成許多濫用、誤用測評工具的現象。這一方面源于民眾缺乏測評的基本知識,另一方面也有借測評招搖撞騙的現象。而對此,卻沒有相關的處罰條例可依。
專業測評人才難覓
測評人員的素質現狀也不能令人滿意。現代人才測評是集心理學、管理學、統計學、行為科學、社會學、計算機科學為一體的跨學科體系,它要求從業人員具備一定的知識結構、能力素質以及專業技能,尤其是具備心理測試相關學科知識。而目前國內的人才測評從業人員中,有一些是學者或研究人員兼做人才測評,而有一些則是長年從事人力資源管理工作,轉做人事測評,前者對先進的管理理念及方式不敏感,而后者則缺少系統的心理測量學專業知識。
各類測評機構的工作人員多為門外漢,疏于專業理論和業務技術。更重要的是,現在高校還沒有測評專業,在這方面的人才培養還是一個空白。心理學專業雖然比較接近,但其中絕大部分從事了教學和心理咨詢等工作,所以培養這方面的人才已迫在眉睫。至于培訓,有些公司雖然推出心理測評師的培訓,但還是停留在淺層次,有的3天就培訓一個測評師,這不僅會導致誤診害人,也給人才測評的信譽度蒙受了負面影響。
測量工具沒處找
以標準化的心理測試為例,我國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翻譯修訂國外的優秀測驗量表,出現一批如瑞文推理測驗為代表的智力測驗和16PF為代表的個性測驗。上世紀90年代,一部分學者開始編制具有中國文化背景的本土化測驗。但就目前擁有的測驗數量和質量來說,與美國眾多測驗出版機構推出的測驗量表相比,可謂少之又少,與社會需求相比差距更大。而且無論中小型的測評項目,還是大規模的測評,都是以手工操作為主,測評效率極其低下,質量也得不到保證,難以滿足節奏快、高速度現代化社會對人才測評的個性化需求。
本土測評系統缺乏
我國國情與國外不同,不能完全沿用國外原版的測評系統,否則就會導致測評的真實性受到影響。不過,上世紀90年代,已有公司著手本土系統的開發,現在其研發出的軟件已得到了不少大公司的認可,在業界享有較高的聲譽。
- 上一篇:人才測評,它為什么引起企業的濃厚興趣呢?
- 下一篇:測試:你的溝通情商有多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