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都兩園三地突圍
迎接“東鞋西移”的歷史機遇,成都鞋業要爭取用3至5年時間,形成1000億產值、100萬人就業的產業規模。按照我市鞋業產業發展規劃,鞋業產業布局“一都兩園”,即在武侯區建“都”做大腦袋,崇州和金堂建“兩園”(即兩個生產基地)做強手腳。從去年9月起,武侯區內的上千家制鞋企業開始向崇州和金堂轉移,其中部分鞋企目前已經在兩地落戶投產……在城鄉統籌,區域合作過程中,區縣之間圍繞一個產業在土地、能源、資金、人才和信息等方面展開多層次的合作,實現大范圍內的城鄉統籌,既優化資源配置,又聚集產業優勢,乃至帶動城市建設等領域的發展,其合作的規模之大、層次之深在我市還是首次。那么這種合作有著怎樣的必要性,其合作又具體怎樣展開呢?本篇將通過對“一都兩園”三地統籌的剖析來為您解答這些問題。
破題篇
武侯區會吃虧嗎
這么多數量的企業所創造的產值及稅收都留在當地,還要倒給他們反哺資金建設園區,這不是吃虧了嗎?
武侯區的金花、簇橋街道都是制鞋廠密布的片區,該片區共分布著1300余家鞋企,從業人員10余萬人,年生產皮鞋上億雙,產值達到70億元。在“一都兩園”發展過程中,武侯區要建設好“都”,大力發展研發、貿易、信息和人才培訓等,武侯區除保留約50家規模大、品牌好的鞋業企業外,其余鞋企大部分都將遷往崇州、金堂兩地。
武侯區內的上千家制鞋企業將向崇州和金堂轉移,這些搬遷企業實現的工業產值和稅收全部留在當地,武侯區還將給這些企業搬遷補貼,對制鞋企業的技術改造貸款進行貼息,企業搬遷后騰出來的土地收益一部分也將用于反哺崇州、金堂的園區建設,此外,武侯區還肩負著為兩地輸送技術工人的任務……“這么多數量的企業所創造的產值及稅收都留在當地,還要倒給他們反哺資金建設園區,這不是吃虧了嗎?”有人不解地問武侯區委書記劉守成。
“從眼前利益來看武侯區是吃虧了,但從長遠發展來看,從全市統籌鞋業產業發展的角度來看,武侯區并未吃虧,而是實現雙贏。”劉守成肯定地告訴記者。
鞋業專家介紹,隨著“東鞋西移”歷史機遇的到來,廣大中西部地區已經成了鞋業產業的承接地,作為能解決大量勞動力就業的富民產業,鞋業產業這塊蛋糕已經引起了中西部各省市的激烈競爭。“如果我們的產業不升級,遍地都是鞋廠,不但形不成規模效應,還會造成大量的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那我們就將喪失承接‘東鞋西移’的優勢。”而按照全市統一規劃,建設“一都兩園”,提升產業升級將是成都鞋業走向新生的出路。
“腦袋”怎樣做大
武侯區作為“都”,如何解決做大“腦袋”的問題?
鞋業產業鏈上的原材料提供、產品研發、信息等方面一直是制約成都鞋業發展的瓶頸,武侯區作為“都”,將如何解決做大“腦袋”的問題。
大批產值不高的生產型鞋企搬遷后,將騰出超過3000畝的土地,這對于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區來說將是十分寶貴的資源。結合場鎮建設,武侯區將所騰出來的土地部分用作商業和商貿用地,發展產業鏈中的產品研發、物流、貿易、信息、人才培訓中心等,吸納國內外知名女鞋品牌企業。延伸和完善鞋業產業鏈,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充分發揮“腦中心”的引領作用和聚集效應,帶動整個鞋業產業的發展。這樣一來,土地集約效應出來了,鞋業的品牌和品質也能得到提升。
而崇州具有制革的資源優勢,金堂縣則是我市勞動力輸出大縣,鞋業企業遷往兩地,有利于制鞋業的擴大和發展,兩地制鞋業的成熟,又能為武侯這個“腦”部補充營養,達到互利互惠的效果。
統籌篇
武侯、崇州、金堂將加緊合作建設步伐,從土地資源、資金、產業發展、人才配套等四個方面加強統籌,壯大產業發展。
土地資源統籌 鞋企放量發展
制鞋企業從武侯搬到崇州、金堂,不但使這兩個區域的鞋業放量發展,對于三地統籌利用土地資源,也是一次積極的嘗試。
武侯區的鞋廠大多都有搬出去做大的愿望,成都派中派鞋業公司負責人沈治權告訴記者:“我們一直想擴大生產規模,但在中心城區再擴大廠區已經是一件很難的事了,這次搬到崇州就給企業提供了發展壯大的機會。”沈治權介紹,他的企業搬到崇州后就由以前的占地20畝、一條生產線“放量”為占地80畝、8至12條生產線,預計有3000至5000工人,每年將實現200萬至300萬雙鞋的生產能力。據武侯區鞋都管委會負責人介紹,制鞋基地放到崇州、金堂,也可以促進崇州和金堂兩地的工業集中、農民就業和區域發展。
對于武侯區來說,騰出空間可以做大中國女鞋之都的“大腦”,中國女鞋之都管委會有關負責人向記者提供了一份新規劃初稿:搬遷企業可騰出土地約3000畝,這有利于舊場鎮的全面整治改造,重新進行城市統一規劃,對功能布局進行定位,形成鞋都新的高起點和為鞋業配套服務的生活區,形成新的以第三產業為主的經濟增長帶,按產業布局來說,新規劃服務業項目用地率提高到了50%。“以伊藤洋華堂雙楠店為例,占地僅20多畝,2006年實現稅收近5000萬元,這就是發展現代服務業的優勢”,該區商務局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而對于崇州和金堂而言,兩地地處成都郊區,工業經濟發展相對落后,“一都兩園”的建設,有利于這兩個區域充分發揮土地資源優勢,集中發展鞋業產業,增強工業經濟實力,在鞋業產業發展的同時,帶動城市基礎設施、公共配套設施的建設和完善,并有效實現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推動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產業統籌 鞋業“腦體分工”
按照全市制鞋業發展的空間定位,武侯區將建立“中國女鞋之都”,規劃面積3.8平方公里,功能定位為中國西部地區重要的制鞋產業信息、品牌展示、研發、總部、采購及物流中心,主要吸納國內外知名女鞋品牌企業。“兩園”崇州生產基地的功能定位為中國西部重要的制鞋、皮革制品及相關配套件生產和鞋材交易市場、鞋業職工培訓基地;金堂工業園則定位為中國西部重要的鞋業制造、配套生產園區、制鞋熟練員工培訓基地。
空間定位確定了,可以打造良性的產業鏈條。據悉,為培育“大腦”,武侯區正著力打造中國女鞋之都品牌基地項目,把制造、研發、物流、商貿、金融、人才等20余個相關行業全部引入園區,形成行業上、中、下游緊密連接、良性互動的產業生態鏈,為國內外貿易商打造創新貿易方式——商家直接來園區看樣訂貨,讓貿易商和制造商實現真正的零距離接觸,省去中間環節,有效降低綜合交易成本,建立多方共贏的交易平臺。
而崇州、金堂也在產業發展上大做文章。“產業轉移的過程我們不是簡單復制沿海地區和武侯區的經驗,而是伴隨產業升級進行的。”崇州市副市長何雨告訴記者,在做好規劃的同時,崇州市將對產業進行規范,以招商對象來制定規劃。據崇州市工業集中發展區管委會副主任胡發介紹,中國女鞋之都崇州生產基地概念性文本規劃要求,規劃的廠房用地要符合企業流水線生產的需求,產業要配套、功能要分區,投資強度每畝不能低于100萬元,企業廠房在三層以上,建筑密度達到50%。據介紹,崇州市今年將爭取開工建設70—100家鞋廠,建成投產爭取達到20家。到2010年,制鞋基地產值將達到100億元,吸納企業500—600家,提供就業崗位10萬人。
資金統籌 土地收益共享
按照“一都兩園”合作模式,武侯區在這些生產型企業搬遷出城區后,騰出土地收益中的一部分將用來反哺崇州和金堂的園區建設,幫助他們盡快實現投產,早日形成產業承接能力,為“腦”部輸氧。
對于鞋業企業來說,在金堂和崇州建廠,可擴大廠區面積,擴大企業規模,實現產業的升級換代,而崇州、金堂兩地土地成本和人力成本較低,企業利潤空間更大,更有利于企業提高經濟效益,從而壯大發展。
人才統籌 三地人才對流
“這次招聘來的人太多了,遠遠超出我們的意料。”昨日,武侯區委書記劉守成、區長劉玉泉親自率隊將3000余崗位送到了崇州市懷遠鎮,這次大型的農民工招聘會超過了以往多屆招聘會的熱鬧程度。
“聽說以后廠子要遷到崇州,那我們就在家門口上班了。”一位來參加招聘的當地農民高興地告訴記者。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此次前來招聘的用工企業多是武侯區的鞋業企業,有卡美多、艾民兒、古奇等。
與此同時,正在武侯區卡美多鞋業有限公司上班的梁浩、李亞君夫婦也正憧憬著早一天能回到崇州上班。據了解,梁浩夫婦從2005年8月開始在卡美多鞋業有限公司上班,由于工作出色,梁浩已經由普通工人做到了管理層,現在夫婦倆只能趁每個月放假的一天騎摩托車回家看望老人和孩子,“如果以后卡美多在崇州建廠了,我們就可以回家上班了,不但可能節省生活費用,也能對家里多個照應。”說起在家門口就能打工,李亞君興奮不已。
據悉,武侯、崇州兩地政府共同組織的這場招聘會,將崇州的農民工組織到武侯區的鞋企就業,此舉旨在通過兩地勞務對接,為成都鞋業產業“一都兩園”的建設提供人力支撐和技術支持。據了解,“一都兩園”發展模式為人才交流提供了機會,今后類似的招聘會和培訓會還將以多種形式展開,武侯區將為崇州、金堂建設人才庫,將工人培訓熟練并送到廠里工作,為他們打破人才瓶頸。
大統籌促大發展
武侯建“都”,崇州、金堂建“園”,合作各方打破行政局限,加強區域合作的這種“一都兩園”發展模式,值得肯定。這對我們抓住“東鞋西移”的歷史機遇,促進成都制鞋產業的大發展,十分必要。在城鄉統籌、“四位一體”科學發展到一定階段后,我們特別需要這樣的大統籌。大統籌才能促大發展。
“一都兩園”的合作發展模式,其意義在于:一方面,為武侯區的經濟社會發展騰出了空間,使其能夠集中精力搞好鞋業的品牌經濟、研發經濟、總部經濟及物流采購中心等高附加值的經濟,這將有利于其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另一方面,對于崇州、金堂而言,這樣的合作,使他們獲得了項目、資金、人才等郊區縣發展所迫切需要而又相對稀缺的要素,這將有力地推動當地的工業集中、農民就業等,促進一方經濟社會的發展。這是一種多贏的合作。
其實,不僅僅在制鞋產業,在我們經濟社會發展的幾乎所有項目上,都需要大統籌、大協調。破解城鄉二元發展的困局,僅僅依靠各區(市)縣自己的統籌、協調是遠遠不夠的。廣泛地展開與各方的統籌、協調、合作,是取得大發展的必要條件。
因此,我們也希望,在推進城鄉統籌、“四位一體”科學發展的道路上,能有越來越多的區(市)縣,在越來越多的產業、項目上,都能夠打破固有的思維局限,立足大統籌、大協調,為促進我市經濟社會的大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