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服品牌崛起帶旺新產業

美國西部大開發時,一個叫亞默爾的人加入了淘金大軍,可他不去淘金,卻在淘金者的必經之路上賣水;最終他成了億萬富翁。“賣水人”的故事正在溫州翻版上演。業內透露,溫州鞋類、服裝行業的快速發展,不僅讓溫州的鞋材、紡織原料等行業快速壯大,甚至給為鞋服專賣店做配套的溫州貨柜產業,增加了近10億元年產值。
蜘蛛王集團在全國擁有3000多個鞋類專賣店、專柜和專廳。只要開店,每個店都需要一套擺放產品的貨架。蜘蛛王集團副總裁許理敏說,蜘蛛王集團每年專賣店貨架的需求量為七八百套,用于新開設的專賣店與舊版專賣店貨柜更新。類似蜘蛛王這樣的知名溫州鞋類品牌,一般兩年就推出新的專賣店形象,更換掉舊版貨架。一個幾十平方米的鞋類專賣店,一套貨架的價格為幾萬元,“差不多是10平方米1萬元。”像蜘蛛王這樣一年需要七八百套貨架的鞋企,每年在貨架方面的投入,就超過2000萬元。
而服裝企業的店堂貨架,一般比鞋類專賣店的更時尚,也更貴。溫州橋緯展具有限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同樣2.4米高度的貨架,寬度按米計算,鞋類貨架每米一般七八百元;一般的服裝貨架1100元左右,好一些的要3000元,用于高檔商務男裝專賣店配置的則要五六千元。而幾年前,溫州某西服品牌在上海淮海中路開設一個500平方米專賣店時,花在貨架與裝潢上的費用,就高達200萬元。
溫州鞋服品牌的崛起,催生溫州貨柜產業的春天到來。一位不愿公開姓名的貨柜企業老板說,2000年,他剛涉足這個行業時,溫州只有四五個同行,如今已發展成幾十家的規模了。但縱是這樣,每年7-9月,在鞋服企業秋季訂貨會前后,招商活動、品牌形象更新頻繁,溫州貨柜企業的生產速度還是難以跟上鞋服企業專賣店新開、更新的速度。“去年七八月份,我們的企業一天加班加點,也只能生產五六套貨架,但企業每天要二三十套。”一些貨柜企業已經計劃,今年要擴大生產規模。
溫州某鞋類品牌的陜西省總代理,在貨架需求得不到及時滿足的時候,干脆“自給自足”,在西安租民房辦起了小型貨柜廠。他告訴記者,每年僅賣給溫州鞋商同行的貨柜,就有幾百套。但這樣的產品主要還是供應一些知名度不高的企業。一些更注重品牌形象的溫州企業,則寧可多花時間與金錢,也要求代理商在溫州總部制作貨柜,以便公司統一品牌賣場的形象。溫州市鞋革協會理事長、康奈集團董事長鄭秀康告訴記者,康奈集團在意大利、美國、西班牙等十幾個國外市場開設的100多家皮鞋專賣店,所有的專賣店貨柜,都在溫州做好后,然后通過集裝箱發往國外。
據溫州鞋、服兩個行業協會統計,2006年溫州鞋類產值540億元,同比增長23%,在全國市場擁有35000多個專賣店,在數量上占據全國同行業的70%以上;奧康集團、紅蜻蜓集團、蜘蛛王集團等大型制鞋企業,每家專賣店均超過3000個。而2006年年產值402億元的溫州服裝行業,同比增長9%,已在國內市場開設了20000多個營銷網點。而每一個鞋服營銷網點的開設與形象更新,均給方興未艾的溫州貨柜產業提供了新的市場空間與機遇。
一位貨柜業內人士透露,近幾年溫州貨柜行業的年產值,每年約以30%的速度遞增,在鞋服企業龐大的專賣店基數之上,在未來幾年,這個數據有望增長得更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