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鞋“洋品牌”質量問題暴露監管盲區
相信每一位皮革行業的業內人士都對前幾年“洋品牌”的“大舉入侵”印象頗深,在當時整個內銷市場不是非常景氣的大環境下,國內的不少中小制鞋企業都選擇了代理所謂的“洋品牌”的方式來迅速拓展市場并獲取收益,對那些經營自主品牌的企業造成了非常大的沖擊,不少企業都將其戲稱為“洋鬼子”。然而,就在前不久浙江省工商局最新的進口鞋類質量檢測結果顯示,近八成國際知名品牌進口鞋質量不合格,僅有23.91%的合格率。在不合格產品清單上,一些平時被擺在各大商場的貨架上,以高高在上的價格示人的國際知名品牌赫然在列。如此的結果讓我們不禁反思,洋品牌究竟在中國留下了什么——是之前對國內鞋業市場的巨大沖擊?還是如今質量不合格對消費者利益的損害? 有市場經濟專家指出,近年來,隨著“豐衣足食”的中國人消費觀從溫飽型轉向享受型,一些消費者也出現了盲目崇拜名牌,非名牌不買,不是名牌不用——不管質量如何,只要電視上有名,廣播里有聲,就是好牌子的現象。但由于中國的市場龐大,而消費者直接接受資訊的渠道不多,不但一些外國的低端品牌趁亂搶灘中國市場,依靠自我宣傳、高端定位等,蒙騙中國的消費者,就連國內一些企業也摸準了消費者心理,拉大旗當虎皮,隨便蒙個外文字母當品牌來蒙騙消費者。
同時,是不是這些洋品牌在其本土質量一直非常過硬,但一到中國就出現了“水土不服”的癥狀了呢?這也是一個非常值得深思的問題。眾所周知,歐盟一直在對我國鞋類的進入設置或抬高門檻,使我國鞋類在歐盟的處境可用步履維艱來形容。然而,在這種情況下,洋品牌皮鞋在國內卻享受著至高的待遇。據有關業內人士透露,目前國內的鞋類產品質量監督檢驗部門對真正進口的洋品牌鞋類產品的檢測頻率遠遠不如對國內品牌的檢測頻率高。而一些地方和部門,更是對“洋品牌”高看一眼,放松對其質量進行監管。于是,打“放心牌”,為其開放“綠色通道”,有意無意中給“洋品牌”營造了“超國民待遇”,致使其成了質量監管的盲區。
雖然各種各樣的名牌產品充斥市場,使消費者脆弱的消費理性在“洋品牌”面前失去了自己評判的標準,但倘若有關部門把關嚴格,一些國際知名品牌屢屢被查出問題,他們為自身聲譽著想,自然會嚴抓產品質量,不敢有絲毫懈怠,否則,就有可能身敗名裂。此次浙江鬧出的“洋品牌”質量風波相信也不只是在浙江才存在,其他地區的消費者和行業相關部門是不是也該做些什么了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