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民企“抱團”要爭出口定價權
合作求生存,聯手添力量
廣東省民營企業進出口商會,一個純粹自發的民間商會,正式成立僅僅八個月,就擁有3000多名會員。她的擴張為何能如此神速?日前,會長張新穎一語道破天機:人民幣升值,進出口生意越來越難做,私企老板們都意識到,做外貿,只有合作,才能生存。
聯合起來增加談判“底氣”
一直以來,廣東不少產品處于加工產業鏈中下端,大量靠授權及貼牌生產賺微薄利潤,無法獲得產品定價權,只能任由老外喊價。
更要命的是,老外越來越喜歡到中國閑逛,貨比三家之后,往往四處壓價,而再低的價錢,也有中國廠家搶著接單。廣東省民營企業進出口商會會長張新穎對此表示,競爭再怎么激烈,也不能在外商面前競相壓價導致自相殘殺的生死肉搏。成立商會,是希望促使進出口同行聯合起來,集體爭取產品出口定價權。
張新穎說,在中國大陸,要建立某種“價格聯盟”極其困難,但以商會名義,聯合業內同行,以規章等作為制約,引導大部分企業不亂打出口價格戰,則是非常實在的選擇。由于規模不大,廣東眾多中小型民企在與海外采購商價格談判時總處于下風,但如果占了行業內50%以上生產能力的眾多廠家聯起手來,無疑能在今后與強悍的海外買家進行出口定價權談判中增加勝算的機會。“大家都明白,合作是應對未來殘酷競爭的唯一方式。因此,聯合業內同行集體爭取產品出口定價權的倡議得到了民營企業進出口商的普遍認同和響應。”
去年和前年油價、原材料價格暴漲,今年則是人民幣加速升值帶來巨大壓力,出口企業面對接踵而至的困難,除了加大力量拓展歐洲市場外,聯合起來逼迫國際買家接受提價,是重要的選擇。
計劃在波蘭建出口“跳板”
統計顯示,截止去年12月底,廣東獲得外貿經營權的民營企業突破5.8萬家,實現出口472.8億美元,比前年劇增57.9%。廣東外向型民營企業的爆炸性增長和日見成熟,使“走出去”投資設廠開始蔚然成風。廣東省民營企業進出口商會常務副會長潘琳告訴記者,該商會經過三年考察洽談,計劃在波蘭首都華沙建立“廣東商品展貿中心”,占地面積約五萬平方米。她表示,由商會出頭,為會員企業在海外圈地建項目,這種做法國內很少見,但在國外則非常流行。有商會撐腰,民企扎堆往外走,風險要比單打獨斗少得多。
波蘭是輻射全歐洲的理想跳板。據了解,位于華沙的這座展貿中心,先從貿易入手,再向加工、裝配、生產制造等方面發展,并以合作的方式逐步在波蘭各大城市及周邊國家設立分銷機構。
價格之痛,國門內外
“中國賣什么什么便宜。”無論是紡織服裝、鞋帽、自行車、家電……中國巨大的制造能力,在制造大量就業機會的同時,卻也在引發一輪又一輪自相殘殺的價格戰。片面追求產能,價格話語權受制于他人,導致的后果是:同一個產品,國內出廠價與國外柜臺價竟相差數十倍。國內制造商眼睜睜看著巨額利潤被海外流通商賺走,自己只能在與國內同行的浴血廝殺中討點可憐的加工費。
鞋是“中國制造”面臨價格困局的最典型寫照:這幾年,中國鞋出口平均價格僅為2.5-3美元,最高檔的鞋出口價也僅10美元左右。
但在歐洲的銷售柜臺,身價暴漲數十倍,一雙中國鞋賣40-50美元很普通,耐克等中國貼牌制造的名牌鞋,甚至賣到100美元以上。
經過近20年發展,中國早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鞋類生產國和出口國,年產鞋百億雙,出口鞋類產品近60億雙,平攤下來,全世界每人每年一雙中國鞋。然而,價格低、利潤薄,使20年來中國竟然未能培養出一個世界知名的鞋類品牌。
合作求生存,聯手添力量
廣東省民營企業進出口商會,一個純粹自發的民間商會,正式成立僅僅八個月,就擁有3000多名會員。她的擴張為何能如此神速?日前,會長張新穎一語道破天機:人民幣升值,進出口生意越來越難做,私企老板們都意識到,做外貿,只有合作,才能生存。
聯合起來增加談判“底氣”
一直以來,廣東不少產品處于加工產業鏈中下端,大量靠授權及貼牌生產賺微薄利潤,無法獲得產品定價權,只能任由老外喊價。
更要命的是,老外越來越喜歡到中國閑逛,貨比三家之后,往往四處壓價,而再低的價錢,也有中國廠家搶著接單。廣東省民營企業進出口商會會長張新穎對此表示,競爭再怎么激烈,也不能在外商面前競相壓價導致自相殘殺的生死肉搏。成立商會,是希望促使進出口同行聯合起來,集體爭取產品出口定價權。
張新穎說,在中國大陸,要建立某種“價格聯盟”極其困難,但以商會名義,聯合業內同行,以規章等作為制約,引導大部分企業不亂打出口價格戰,則是非常實在的選擇。由于規模不大,廣東眾多中小型民企在與海外采購商價格談判時總處于下風,但如果占了行業內50%以上生產能力的眾多廠家聯起手來,無疑能在今后與強悍的海外買家進行出口定價權談判中增加勝算的機會。“大家都明白,合作是應對未來殘酷競爭的唯一方式。因此,聯合業內同行集體爭取產品出口定價權的倡議得到了民營企業進出口商的普遍認同和響應。”
去年和前年油價、原材料價格暴漲,今年則是人民幣加速升值帶來巨大壓力,出口企業面對接踵而至的困難,除了加大力量拓展歐洲市場外,聯合起來逼迫國際買家接受提價,是重要的選擇。
計劃在波蘭建出口“跳板”
統計顯示,截止去年12月底,廣東獲得外貿經營權的民營企業突破5.8萬家,實現出口472.8億美元,比前年劇增57.9%。廣東外向型民營企業的爆炸性增長和日見成熟,使“走出去”投資設廠開始蔚然成風。廣東省民營企業進出口商會常務副會長潘琳告訴記者,該商會經過三年考察洽談,計劃在波蘭首都華沙建立“廣東商品展貿中心”,占地面積約五萬平方米。她表示,由商會出頭,為會員企業在海外圈地建項目,這種做法國內很少見,但在國外則非常流行。有商會撐腰,民企扎堆往外走,風險要比單打獨斗少得多。
波蘭是輻射全歐洲的理想跳板。據了解,位于華沙的這座展貿中心,先從貿易入手,再向加工、裝配、生產制造等方面發展,并以合作的方式逐步在波蘭各大城市及周邊國家設立分銷機構。
價格之痛,國門內外
“中國賣什么什么便宜。”無論是紡織服裝、鞋帽、自行車、家電……中國巨大的制造能力,在制造大量就業機會的同時,卻也在引發一輪又一輪自相殘殺的價格戰。片面追求產能,價格話語權受制于他人,導致的后果是:同一個產品,國內出廠價與國外柜臺價竟相差數十倍。國內制造商眼睜睜看著巨額利潤被海外流通商賺走,自己只能在與國內同行的浴血廝殺中討點可憐的加工費。
鞋是“中國制造”面臨價格困局的最典型寫照:這幾年,中國鞋出口平均價格僅為2.5-3美元,最高檔的鞋出口價也僅10美元左右。
但在歐洲的銷售柜臺,身價暴漲數十倍,一雙中國鞋賣40-50美元很普通,耐克等中國貼牌制造的名牌鞋,甚至賣到100美元以上。
經過近20年發展,中國早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鞋類生產國和出口國,年產鞋百億雙,出口鞋類產品近60億雙,平攤下來,全世界每人每年一雙中國鞋。然而,價格低、利潤薄,使20年來中國竟然未能培養出一個世界知名的鞋類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