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沃爾瑪"能否減輕大學生求職成本
一位在渝大學生的母親日前公開了女兒大學四年花費賬本,厚度達50多頁,其中光是就業花費就達到了兩萬余元。由此,眾多人士不禁疑問:大學生就業成本逐年增加早已是不爭的事實,但是如今的大學生到底要花多少錢才能找到工作?
在今年的重慶兩會上,民盟重慶市委就算了算這筆賬:2006年,我國大學生求職成本、高校就業服務成本、企業招聘成本的總和預計達到138億元左右,人均約3400元,再加上政府為促進大學生就業而進行的各類支出,如網絡建設、各類優惠扶持政策等,大學生的就業成本將高得驚人。
近年來我國大學生的就業成本逐年增加,無疑對就業難的大學生們是雪上加霜。重慶市的眾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對此高度關注,建議政府構筑“就業沃爾瑪”,提高就業服務能力,幫助大學畢業生們減輕就業負擔。
母親賬本記滿50頁女兒就業竟花費兩萬多
重慶南坪一間簡陋的出租房里,青海籍大學生靜子(化名)望著母親寄過來的賬本,愧疚得淚流不止。整整50余頁的賬本記下了她在渝大學四年的花費,總計達11萬元。
2002年10月,靜子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重慶某高校,短短三個月不到,靜子在渝花費達近萬元,從事會計工作的母親便想起專門為女兒記一個賬本,將女兒的每筆費用記在其上,細到一雙鞋子、一件衣服,甚至包括回家的車費和車上的生活花銷。
在這位用心良苦的母親所記錄的賬本上,光是用在女兒找工作上的費用就高達兩萬多。女兒從大三開始就在著手準備找工作的事,先是面臨各種各樣的考證、培訓,錢不得不花;后來面對日益嚴峻的就業壓力,靜子先后四次赴廣州、浙江、江蘇等地考公務員,每趟費用兩千以上。其中為找工作專門購置的服裝、制作求職簡歷等費用還沒有計算在內。
此外,高校畢業生就業難浪潮已逐漸蔓延到研究生。為了找到理想工作,研究生們似乎也不能再守株待兔,而是奔波于京、滬以及東南沿海大中城市尋找理想的工作,伴生的則是就業成本的大幅攀升。重慶市政協委員陳萬志就向記者介紹了一個研究生的求職成本賬:2006年,從某高校畢業的研究生小王,最終在深圳一家IT公司找到工作,但他卻有點樂不起來。學經濟的他認為,自己的就業成本太高,令他苦不堪言。小王算了算,從開始找工作到簽約,前前后后幾個月他竟然花了一萬多元。
“我花了這么多錢,還不算是最多的。”小王說,“比起那些花了不少錢但還沒簽約的同學,我還算是幸運的。”
就業難與就業負擔重“雙重夾擊”大學生
在今年的重慶兩會上,曾經一度為高校擴招而呼吁的重慶市政協委員陳萬志公開表示自己當年的建議忽略了兩個重要問題,轉而為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就業貴問題而奔走。
陳萬志委員告訴記者,當年提倡高校擴招忽略了兩個問題:一是忽略了中國人口的城鄉二元結構,當時老喜歡跟西方發達國家比,好像大學生數量所占的人口比例要小很多,我國70%人口是農民,城市化程度也沒有發達國家那么高,而主要能吸吶大學生就業的是城市,農村基本上不具備這個能力。二是忽略了中國的產業結構狀況。在發達國家,吸納高學歷人員較多的往往是第三產業,現代服務業。而中國的產業結構完全不同,主導地位的仍是勞動密集型經濟,而非知識密集型,對高學歷人員的需求有限。目前許多地方的情況是大學生找不到工作,而企業也招不到滿意的人,就是這個問題的直接反映。
陳萬志委員還表示,據有關方面統計,2006年,我國大學生求職成本、高校就業服務成本、企業招聘成本的總和預計達到138億元左右,生均約3400元,再加上政府為促進大學生就業而進行的各類支出,如網絡建設、各類優惠扶持政策等,大學生的就業成本將高得驚人。
“就業沃爾瑪”是否行得通?
“大學生的就業過程,就是一個交易過程,就像買菜、買西服一樣。”陳萬志拈著身上灰黑色的西服來打比方,仿佛自己是個挑選著西服的顧客,“只不過,買西服買菜進商場就可以了,用人單位缺乏選拔人才的‘商場’,而大學生也找不到求職的‘商場’。”陳萬志說。
陳萬志把大學生比喻為職位的消費者,把用人單位比喻為職位供應商,“他們中間缺的只是一個商場,就像沃爾瑪那樣的就業商場。”
他饒有興致地描述著這樣一個“就業沃爾瑪”:一是和高校對接,建立高校畢業生求職信息庫,探索建立人才儲備周轉制度;二是與用人單位對接,收集崗位信息;三是規范就業代碼,形成全市統一并與全國聯網的就業發布渠道,實現供求雙方信息資源共享。
除了打造由政府牽頭的“就業沃爾瑪”外,陳萬志委員還在提案中建議,鼓勵行業協會和中介機構參與就業服務工作,并通過一定的財稅優惠政策“大力支持促進大學生就業的專業化公司的發展”。他認為,專業化中介公司,就好比是專賣店,可以突出特色服務某些專門類型人才。
曹培鑫是剛從德國回國的一名大學畢業生。他表示德國許多高校內的就業指導中心服務非常完備。談到德國學生就業成本的時候,他連聲說“非常少”,又補充說:“可以控制在一百歐元左右,除非你到很多城市去面試”。
如今,國內一些高校都相繼成立了就業指導中心,成為學生就業的重要信息來源。但重慶市乃至全國許多高校的就業指導中心都存在規模相對較小,經費有限,服務不完備的問題,與國外一些高校的同類機構相比還有較大差距。
陳萬志認為,政府可以一定財政經費支持高校就業服務信息網絡建設,并配備相應的人財物。他認為,在學生就業成本的四個組成部分——學生支出、用人單位支出、學校支出、政府支出之間,有一個逐級替代的關系。他表示北大教育學院有一項調查,認為學校的就業服務每提高一個層次,可以使每個畢業生節省約80元錢。如果政府能針對大學生就業的制約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則其規模效應會成倍放大,會有效降低其余三方的就業成本,從而降低社會就業總成本。
- 上一篇:成都鞋業重金難求女鞋設計師
- 下一篇:2024年度中國皮革行業十佳設計師揭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