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其第一大貿易伙伴:通往雙贏之路
"我們希望尋求一種更加公平的貿易,而不僅僅是自由貿易。"這是本報記者在布魯塞爾的歐盟總部,從歐盟官員那里經常聽到的一句話。
1月19日,歐盟對外關系委員費雷羅·瓦爾德納訪問北京時表示,中國和歐盟已經啟動了"新伙伴合作協定"的實質性談判,以替代雙方在1985年達成的、只涉及經貿范圍的。
中歐雙方意在達成一個全面的,將覆蓋貿易、環保、能源等二十多個方面。但毫無疑問,歐盟作為中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貿易問題仍是重中之重。
隨著中國加入WTO后對歐出口的增加,歐盟方面對中歐雙邊經貿不平衡狀況的擔心越來越重——盡管歐盟在此期間也對中國的紡織品、皮鞋等的出口,施加了一系列限制措施。
歐盟方面擔心,在中國加入WTO的五年承諾期結束之后,中國是否會在對歐經貿方面采取進一步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措施。為此,歐盟向中國提議了一條"相互幫助,公平貿易"的出路。
貿易摩擦只占整體貿易小部分
"中國的變化就發生在我們眼前,歐盟也在繼續發展,無論規模還是能力都在擴大。所以,我們也需要改變雙邊關系的基礎。"瓦爾德納說。
中國外交部長李肇星也在會談中提出,雙方應共同推進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的發展,重點做好四方面工作:繼續加強各級政治對話與磋商,增進政治互信;努力推動中歐伙伴合作協定談判取得積極進展;積極擴大和深化中歐在經貿、科技、農業、教育等各領域的合作;妥善處理雙方存在的分歧。
去年10月24日,歐盟提出新的對華政策文件,曾被廣泛解讀為歐盟對華經濟政策更趨強硬,甚至傾向于為解決中歐經貿不平衡等問題而求助于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反映了歐盟內部貿易保護主義壓力的上升。
談到這一問題,歐盟有關官員向本報記者表示,歐盟市場對中國總體上是開放的,涉及貿易摩擦的只占整個貿易規模的很小一部分。
"中國方面認為歐盟的市場尚有很多沒有向中國開放,但當中國對歐盟的出口平均以每年20%-30%的速度增長時,這種說法很難成立。"歐盟外事委員會的一位官員對本報記者表示。
從2000年到2005年,中歐貿易額翻了一番,達到2173億美元,歐盟超過美國成為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去年,雙邊貿易額達2700多億美元。
歐盟方面估計,2007年,中歐貿易逆差可能會在去年1090億歐元的基礎上繼續上升,達到1300億歐元的歷史新高。歐盟認為,中國對歐洲巨大的貿易順差有一部分是因為中國出口商品本身的競爭力比較高,有的則屬于非純粹經濟因素。
歐盟外事委員會一位官員表示,歐洲具有競爭力的公司和行業應當在中國得到相同的待遇和機會。他說,以電信業為例,一些歐洲公司感到不解,為什么中國的電信公司能夠在歐洲得到完全的市場準入,而歐洲電信公司要在中國運營就必須和中方設立合資企業。
歐洲委員會貿易總司的一位官員說,2006年11月底,在歐洲和美國所做的一份關于全球化的民意調查顯示,在美國和法國都有超過一半的受調查者表示支持保護主義,其中有很多人所持的理由是認為雙邊貿易不公平。
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報告將發布
有歐盟官員指出,在那些經濟發展不景氣的國家,民眾傾向于把中國的影響作為本國經濟不振的理由,而當一國的經濟恢復和發展加快,這種擔心就趨向于消失。
歐盟對華政策文件強調,"中國經濟的強大符合歐洲利益"。同時,"歐洲不能一方面要求中國開放,另一方面卻自己筑起高墻"。歐盟外長會議在去年12月11日通過的一項對華關系決議中也表示,不應采取種種貿易保護主義措施,應繼續開放。
然而事實上,這方面的"高墻"不但沒有消失,反而在重新筑起。
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崇泉在歐盟對華政策文件發布之后曾評價說,文件強調了中國的責任,要求中國進一步改善包括服務、貨物、投資和政府采購等領域的市場準入,對中方的諸多經貿關切卻一筆帶過。
這些關切主要因為歐盟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以及中國是歐盟反傾銷措施的最大對象國。去年10月7日,歐盟委員會決定以中國皮鞋對歐洲低價傾銷為由,開始加征16.5%的反傾銷關稅。隨后的12月28日,4家中國鞋商對歐盟委員會提起訴訟,要求取消關稅。中國企業在許多針對反傾銷訴訟中處境艱難,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市場經濟地位不被承認。
當記者詢問歐盟貿易委員會的一位官員,為何俄羅斯獲得歐盟承認市場經濟地位,而開放程度更高的中國反而無法獲得時,這位官員解釋說,因為俄羅斯達到了歐盟確定的幾項承認標準,而且不能將市場經濟地位的授予理解為反映一國經濟全貌的一個"標簽"。
1月19日,瓦爾德納在北京透露,目前歐盟正在就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問題進行審核和評估,將在未來幾個月內發布關于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評估報告。
雙贏道路還在尋找中
歐盟方面稱,目前中歐貿易中只有1.4%受到反傾銷等貿易摩擦的影響,不能將此因素過于夸大。歐盟官員認為,中國目前遭遇的反傾銷壓力源于經濟結構性問題,即某些行業產能過剩。歐盟貿易委員曼德爾森在去年11月訪華期間,與中國商務部長薄熙來共同討論建立非正式的工作小組,以預防鋼鐵產業的產能過剩給雙邊經貿帶來問題。
許多歐盟官員都持有一種觀點,即中歐雙方需要通過一些機制性、結構性的方式來加強經濟協調。歐洲委員會貿易總司的官員強調說,不能將中歐各自具有的經濟競爭力和優勢,簡單理解為低端和高端產品的差別。實際上在航天、衛星等領域,中國比大多數歐盟國家有優勢。一些歐盟公司表示,他們在中國的合資方擁有同等水平的技術和能力。
目前中國的低端制造產品仍是出口貿易的主體,一個原因在于歐盟某些國家的進口商不斷要求出口商提供更低廉的產品。歐盟官員建議,歐洲可以改變這種方式,從中國進口高端產品。同時,中國也不能僅僅在科技提高上依賴歐洲的技術轉讓,可以增強對勞動力的教育。
有歐盟官員認為,中國和歐洲走一條"雙贏"的道路,需要中國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逐步開放市場。中國需要理解歐洲方面的想法和關切,歐洲方面也不應對中國提出過高要求。"這條出路我們還在尋找中。"歐洲委員會貿易總司一位官員對本報記者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