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了一篇帖收到千雙鞋

一個捐出鞋子的小姑娘正在填寫包裹單。
2006年12月的李德鳳。
2007年1月的李德鳳。
這雙露出腳后跟的鞋子是陳公民四季不換的僅有的一雙鞋。
奶奶給小方買的新鞋,奶奶說買大一點的鞋,長大了還能穿。
李德鳳的“水鞋”。
萬加星的鞋子爛了,綁繩子繼續穿。
一位鄉村教師上網發了一篇帖子,鎮上幾千學生都有了新的鞋子
吃飽穿暖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基本需求,似乎也成了天經地義的事情。而對于云南省昭通市大關縣吉利鎮的很多孩子來說,冬天卻從來都穿不暖,破爛單衣和破舊解放鞋就是絕大多數孩子上學路上抵御寒冷的全部武器。十多年前,一個叫做毛利輝的孩子就是這么和同學們一樣翻山越嶺去上學的。
十多年后的今天,毛利輝已經是一名鄉村教師,他的學生們繼續著他當年的生活,在2006年的冬天依然穿著破舊解放鞋在雪后泥濘的山路上跋涉。
2006年12月11日,黃荊村迎來了這一年的第一場雪,毛利輝拍下了學生們的鞋子,然后上網發了一篇帖。帖子引發了巨大震動,網友們寄來了鞋子和衣服,到現在,這些捐贈品已經足以讓全鎮3400多名學生都享受到正常的溫暖。
一篇帖子改變了冬天的溫度。
2006年12月以前,鄉村教師毛利輝的許多學生春夏秋冬都穿著同一雙鞋,有的早已露了洞。12月11日那天他上網發了一篇帖,在隨后的幾個星期里他的學生們收到了各地網友寄去的成千上萬雙鞋。
2006年的第一場雪
25歲的毛利輝是云南省昭通市大關縣吉利鎮黃荊村瓦房小學三年級的老師,這是一個山區小學,距離吉利鎮上有一個半到兩個小時的行走路程,毛利輝2004年來到這里,此前他已經在位于更深遠大山里的回龍村完小做了4年老師,2000年9月從昭通教育學院畢業后,他就被分配到那里。
瓦房小學一共兩個班,一年級21人,三年級11人,兩個老師各負責一個班,“這里每兩年招收一批學生,上到四年級,然后到吉利鎮中心校去上學,直到九年級”,毛利輝說。昭通市位于云南的西北角,在這個本也不富裕的省份屬于經濟相對落后地區,而大關縣又是昭通市的貧困縣,瓦房小學就是一個貧困山區小學。毛利輝的家就在距離瓦房小學五六個小時路程的龍坪村,十多年前,他也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讀書的。
2006年12月11日,黃荊村下了冬天第一場雪,學生們依然穿著破爛的衣服和鞋子來上學了,融化的雪水把他們的鞋子和褲腳都打濕了。用毛利輝的話描述就是,“他們衣著破爛,大雪天的,僅著一兩件單衣,穿著破爛的膠鞋,風肆虐地從他們破了的補丁鉆進去,雪水浸透了他們張著嘴巴的鞋。”
這一天,毛利輝拍下了一些照片,決定上網發個帖,他期盼或許會有人可以捐獻一些鞋子。
學生“走光”,我哭了!
毛利輝已經不止一次在網上介紹過他的學校和學生。2006年1月,他用自己的工資抵押貸款購買了一臺臺式電腦,并在鎮上的出租屋里裝了寬帶,作為給自己本命年的生日禮物。8月份他又買了一臺數碼相機,學會了用照片去說話。有的網友給他留言,說可以在網絡上尋求幫助,力所能及地為學生們改善一點境遇。這一天,他決定實施了。
這一天放學后,毛利輝帶著拍下的照片回到了鎮上的出租屋,在自己常上的云南信息港網站發了一個帖子《學生“走光”,我哭了!”》。
帖子中,毛利輝用圖文并茂的方式重點突出了學生們穿的鞋子,比如,“她叫李德鳳,大關縣吉利鎮瓦房小學一年級學生,因為家庭條件不好,十一歲才到學校讀書。好多天了,她一直穿著這雙‘水鞋’上學。可這雙只能起‘鞋墊’作用的‘水鞋’并沒有給她帶來溫暖與舒適!”。
毛利輝在帖子的最后寫道,“孩子們不接受捐款,只接受捐贈的衣物、鞋襪,多少、新舊都可以。他們急需的是溫暖和愛!”
最新進展
捐贈品惠及其他鄉鎮
校長說:“沒想到網絡有這么大的力量。”
“帖子的影響遠遠超出了我的預想,12月23日,第一批捐贈的物品就送到了”,毛利輝對記者說。12月24日,圣誕節前一天,毛利輝和他的同事把獲捐的衣物和鞋子背到了瓦房小學,“我聽到一個學生說了一句:
‘哇噻’,從他們圍觀的表情,我看得出,他們確實不太明白”。毛利輝說,那一天,每一個學生都領到了至少一雙鞋子,一身衣服,他把學生們換上新衣服新鞋子的照片拍了下來,再次傳到網上,并向網友們致謝。
捐贈并沒有停止。包裹從昆明、廣州、深圳、上海、山東、陜西等等各個地方源源不斷地往瓦房小學寄,毛利輝說:“瓦房小學的學生們每人都有七八套衣服了,甚至他們的父母也有了”。
“我太吃驚了”,吉利鎮中心校校長趙成寬說,“全鎮的學生們都沒問題了,征得捐贈者的同意,我們準備把多余的轉贈到大關縣其他鄉鎮”。趙成寬說,他在吉利鎮工作20多年,從山區小學老師到校長,學生們的取暖問題一直讓他很為難,“因為我們無力解決這些問題”,“我沒想到網絡會有這么大的力量”。
1月22日,記者再次給毛利輝打電話,他正在郵局整理包裹,“到現在分發掉的衣物有300多個包裹,而昨天和今天又有300多個送到了郵局”,捐贈依然沒有停止的意思。
深圳打工妹捐得起郵不起
網友建議本地區就近捐助
很多捐助者自己的生活并不寬裕。一些寄來包裹的網友自己付包裹郵費都有點艱難。
一些參與了捐助的深圳打工妹自己一個月工資也不到一千塊,她們為每公斤包裹4元的郵寄費頭疼不已,以至于發帖求助看是不是可以寄給廣東省內較近的地方,以節省些郵費。
“資源太重復了,我覺得應該調整一下”,南都周刊時善博客執行主編夏之荷說,她也是轉貼過毛利輝帖子的網友之一,1月8日,她在網上看到這個帖子以后,轉到了時善博客上,這是一個一直倡導公益的博客。“我轉貼的那一篇博文訪問量20萬,我留的電話被打爆了”。實際上這個時候,瓦房小學的孩子們已經不再為這個冬天的寒冷發愁,陸續寄到的包裹被分發到其他的鄉村學校里。
1月15日,夏之荷在自己的博客里發起一個號召,“希望能有一些網友和我一起來協調一下,各地網友搜集各地貧困山區的資料,尋找需要幫助的地方,然后網友們就近捐贈,比如說廣西的朋友,就寄到百色地區,咱們廣東的就寄到廣東,或者還有貴州,這是一個細水長流的工作,我希望資源能夠得到有效利用”。夏之荷把這個計劃稱為“溫暖足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