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鞋企紛紛投資河南
早在2006年3月歐盟對中國鞋征收反傾銷稅的消息頌后,河南省的業內人士就普遍認為,如果歐盟真對中國鞋征收反傾銷稅 ,可能將會刺激沿海鞋業生產企業向內地轉移,對河南省制鞋企業反而是機遇。
果不其然,從去年10月7日開始,歐盟對中國的皮鞋課以為期兩年、高達16.5%的反傾銷稅。就在眾多鞋企處于恐慌之際,從前不久結束的2006
年全國鄉鎮企業民營企業東西合作經濟洽談會和全國鞋類皮革制品展覽會上傳來消息,青島雙星集團、中國奧康集團、浙江溫州榮光集團等一批國內知名的鞋業巨頭與河南省代表團簽署了48個合作項目,總投資達100億元。而這只是近幾年來沿海鞋企在此投資的一個縮影。
沿海鞋企緣何紛紛投資河南,可以歸結為以下三個因素:
一、河南的成本優勢
我國現有各類鞋企2萬多家,主要集中在廣東、福建、江浙及山東、重慶、四川一帶。但是,這幾年隨著土地、能源、原材料等傳統生產資源的衡缺和企業運營成本的增加,再加上東部分沿海地區勞動力的短缺,這些鞋企正面臨新的考驗。于是,占有絕對人口數量的中西部巨大的市場潛力,也成了東鞋西進的投資動力。河南的制鞋企業在原材料、勞動力成本、電力成本以及芡方面都有很大優勢。如果歐盟對中國鞋設限,鞋類產品出口成本的增加,可能會促使溫州以及南方沿海等地制鞋向內陸轉移,以降低生產成本;同時,因外銷不暢,沿海企業將會更加看重河南的區位優勢,這就給了河南的制鞋企業以機遇。
二、河南良好的市場潛力
河南鞋業曾在全國一度輝煌過,以許昌、駐馬店和洛陽偃師為主的布膠鞋生產基地至今仍是國內主要的布膠鞋生產區域。河南發展鞋業有很多優勢,鄭州一直是廣東、浙江、福建等省份制鞋企業的營銷重地。而河南省2004年毛皮產量全國第一,輕革產量全國第二,在國際市場上也有競爭優勢。
三、鄭州鞋城的吸引力
位居中原腹地的鄭州鞋城也是吸引沿海鞋企斥資的原因之一。據了解,鄭州鞋城已有10多年的歷史,其輻射范圍涉及河南全省及河北、山西、陜西、山東、湖北等周邊地區,年批發交易額 達60億-100億元。鄭州鞋城也是廣東、浙江、福建等省制鞋企業的營銷重地。而且,鄭州鞋城的升級改造工程也將陸續進行:3-5年內,陸續投入4億元進行擴張,營業總面積將由原來的4.2萬平方米逐步增加到13萬平方米。前不久,鄭州鞋城升鄉改造工程中的一期工程中原國際鞋城也正式開門納客,25100平方米的現代化商廈吸引了全國百余個知名鞋業品牌、30多家河南總代理在此落戶。
浙江溫州榮光集團中原鞋業公司總經理白中偉就表示,浙江溫州榮光集團在河南駐馬店市投資建廠,正是看中了河南省鄭州鞋城的輻射優勢。
13年前,榮光集團就與駐馬店市的上蔡縣簽署了合作構建中原鞋都的框架協議。13年來,榮光集團充分利用雙方的優勢和潛能,迅速發展壯大,使上蔡縣成為全國最大的布膠鞋生產基地。榮光集團最初投資1000多萬元建成3條布膠鞋生產線,又經過4次追加投資規格達1.5億元,現已建成了21條生產線,年產量達3000萬雙,成為全國最大的布膠鞋、注塑鞋暢銷歐美、日本、韓國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
河南鞋的過去與現在
河南制鞋業在原料、勞動力、市場等方面有著行天獨厚的優勢。但由于錯失發展機遇等原因,目前除了有限的兩個品牌外,河南鞋在消費者心目中沒什么地位,處境相當尷尬。
河南鞋業假冒橫行
鄭州鞋業發展是河南鞋業的一個縮影。據了解,在長達十余年的市場發展中,鄭州的鞋類生產加工除了原有的鞋廠之外,從空白到起步,一開始就存在著定位錯誤的硬傷,“鄭州鞋”從“出生”起就被打上了“低檔次”和“冒牌”的烙印,使得“鄭州鞋”為了自身發展而不得不在廠名、廠址上做文章。經營者大多把目光放在銷售上而生產領域則少有人問津,因而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鄭州除了“雙鳳”等幾個老牌鞋以外,似乎就沒有別的了。即使單槍匹馬殺出幾個鄭州品牌也只是“擠”在外埠幾大鞋業生產基地的“縫隙”中計點“殘羹剩飯”。
目前鄭州鞋業正處于舉步為艱的局面,鞋的利潤少得可憐,而且鄭州鞋又沒有什么名牌產品,沒有辦法跟溫州、廣州那些地方比。同樣款式和
質地的鞋,如果打成都或溫州等地制造,在批發環節,每雙鞋售價就可以多出2-5元錢,因為進貨商和消費者認同外地鞋。這也是很多“鄭州鞋”標假地址、假廠名的最直接的原因。
占據著交通便利、市場輻射面廣、市場客流量大、年交易額及貨物吞吐量等優勢,“河南鞋”為何卻總是“持羊頭賣狗肉”?據了解,目前鄭州的鞋業制造商多以外地人居多,他們為了降低成本,謀求更大的利潤窨,把廠房設到了鄭州,這本是一件雙方互利的好事情,但是其中的一些商人卻只顧眼前的蠅頭小利,違反法律法規,這不僅僅影響了鄭州鞋業市場的秩序,更是損害了鄭州聲譽,雖然一些人獲取了部分經濟利益,但最終受到傷害的將是鄭州的產品信譽。
其實也并非所有的“鄭州鞋”都不好賣,至少有4至5個品牌的“鄭州鞋”在市場上銷售日趨穩定,擁有自己固定的客戶和消費群體。
發展遠遠落后于沿海地區
在與沿海鞋業的賽跑中,河南越跑越慢,涉履蹣跚。
目前,全國形成了三大皮鞋生產基地:以東莞為代表的廣東鞋業基地,以生產中高檔鞋為主;以溫州和臺州等地為代表的浙江鞋業基地,以生產中檔鞋為主;以成都、重慶為代表的西部鞋業基地,以生產中低檔鞋為主。
其實早在4年前,河南就面臨著一次產業轉移的良機,可惜機遇與河南擦肩而過。2002年前后,我國制鞋業就出現了從東南沿海向中西部地區擴張的趨勢,即所為所謂的“東鞋西進”和“南鞋北上”。由此,國內皮鞋待業的生產布局發生了重大變化。雙星入駐成都武候,奧康入駐重慶就是典型例子。在這輪競爭中,河南一些地市也曾拋出繡球,但最終敗下陣腳,沒有抓住這難得的鞋業梯度轉 移機會,推動了一個重要的發展契機。
此外,人才緊缺成為河南鞋業發展的瓶頸。河南雖然躋身全國四大制鞋中心,但制鞋業的設計人才、管理人才、營銷人才、外貿人才和技術人才都十分匱乏。
把握難得的機會
20世紀80年代,制鞋業從發達國家大量向我國沿海地區轉移。經過20年的發展,浙江、廣東、福建等沿海地區的制鞋業發展迅速,競爭日趨激烈。近年來,隨著國家醅大開發號角的吹響,我中國西部已成為國內制鞋企業的投資熱點。許多東部企業開始把生產車間向醅地區轉移,以其利用醅資源豐富、價格低廉的原料和勞動辦資源,降低生產成本,搶占二次創業的先機。最近,在歐盟反傾銷稅的背景下,沿海鞋企紛紛投資河南,而河南鞋業要好好把握這次難得的機會,以期河南鞋在中國的地位與中原大省的身份相符。
過去,由于某些原因,“鄭州鞋”一度成為假冒偽劣鞋的代名詞。很多人還記得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溫州鞋一度成為劣質鞋的代名詞。在其后的幾年里,溫州人看到了潛在的危險,一場自上而下的所扭轉溫州鞋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的變革開始了。經過努力,他們不僅成功了,還以各種中高檔皮鞋為流產品,部分高檔產品為先鋒逐步走出國門,打入國際市場。而這次扭轉形象花費了近十年時間,遠比當初生產加起步到盛開耗費時間多,而讓公眾重新認識溫州鞋也是一個艱難的過程。鄭州的鞋業生產本身就落后溫州近二十年,如果不吸取溫州教訓,再用十幾年的時間走溫州的老路,那么,鄭州的鞋類加工經濟將落后沿海地區三十年以上。
企業如果沒有品牌意識,沒有把品牌看作影響企業長期競爭力的有價值的無形資產,這種觀念和市場意識上的落后,往往比產品落后更可怕。
河南鞋要做大做強,一定要重視品牌運營,包括品牌的質量戰略、服務戰略、市場營銷戰略等一系列系統、綜合的工作。道德要有品牌意識,
要抓好自己的產品質量;其次還在完善的服務,品牌競爭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服務競爭。另外,希望由各地方政府和產品質量監督局對當地的
鞋業生產加工情況進行調查摸底,登記造冊,全面監控加工階段的造假行為,加大打擊力度。如果有可能,可以藍天出一定的區域用于鞋業的
生產和加工,形成鞋類生產基地,創鄭州鞋業名牌,創河南鞋業名牌。
- 上一篇:耐克擴大產自越南的鞋出口量
- 下一篇:耐克CEO離任,中國品牌能得到什么啟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