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歐盟皮鞋反傾銷案
商務部更早意識到,歐盟的舉動像是“以反傾銷之名,行貿易保護之實”,并不像是一場能夠打贏的官司。但是企業界清晰地表明,他們的目的就是讓歐盟取消征收反傾銷稅,稅率降低幾個點的中庸結果仍然不夠。
“商務部和企業要相互搞清楚對方的立場和要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位了解內情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在歐盟去年10月宣布了對中國皮鞋反傾銷案的終裁決定之后,幾乎所有參與應訴的中國企業,都對結果表示強烈不滿。盡管終裁結果已經遠遠好于初裁———反傾銷稅率從19.4%降到了16.5%,征稅期也由5年減到了兩年。
有一種說法是,商務部相關官員在私下場合表示,這一結果尚可接受,已經比最初預期的好很多。“如果商務部之前已經對結果有了一個預判,應該一開始就坦白地告訴企業,在這個案子里能爭取到的最好的結果是什么。”上述業內人士說,“不能只讓企業去應訴,而在結果出來之后沒有任何后續措施。”
商務部:反傾銷以企業為主體
關于商務部在歐盟皮鞋反傾銷案中的作用,一直有兩種聲音。
商務部和行業協會認為,“反傾銷本來就是以企業為主體,企業不應該總是寄望于政府”。
而業界人士卻持有另一種觀點。“這次皮鞋案比較特殊,背后有太多的政治背景,所以我們企業在法律程序上的努力是不夠的,必須依靠政府介入。”2006年初,一位溫州大型皮鞋生產企業的副總對本報記者說。那時,距離歐盟宣布開始對中國皮鞋進行反傾銷調查已經過去5個月。業內公認應訴的情況相當不樂觀,預計歐盟不會給中國企業以市場經濟地位。
在這種情況下,本來一直通過公平貿易局指導企業應訴的商務部,態度逐漸高調。2005年12月中旬,中國商務部部長薄熙來在香港參加WTO多哈回合部長級會議,主動向歐盟貿易委員曼德爾森表達了對該案件的關注。2006年1月6日,消息傳出,中國商務部副部長、首席談判代表高虎城將赴歐斡旋。
高虎城在歐盟呆了三天,除了與曼德爾森會面之外,還拜訪了英國零售商協會等組織,希望他們能對歐盟施加壓力。除了指出歐盟的指控證據不足之外,高虎城還態度強硬地表示,如有必要,中國將上訴到WTO。
這樣的威脅口吻在中國貿易史上并不多見。據歐盟的報道說,高虎城當時暗示,歐盟“證據不足”,以及調查過程中有“明顯的保護主義”,都足以提交WTO爭端解決機制。
但是高虎城的強硬并沒有帶來想要的結果。去年1月12日,歐盟反傾銷委員會仍然做出決定:拒絕給中國抽樣的13家企業市場經濟地位。
在歐盟2006年3月做出初裁決定之后,一位中國律師向本報記者表示,由于歐盟對中國企業“一刀切”的裁決是錯誤的,因此,如果中國上訴到WTO爭端解決機制,雖然訴訟時間可能較長,但獲勝的可能性比中國企業進行行業無損害抗辯更大。
當時,很多企業與律師都擁有上述的相似想法,認為商務部絕不可能接受這樣一個結果。即使不至于到WTO打官司,也必然會采取強硬措施保護本國制鞋業。
但是此后,中國企業沒有聽到政府通過高層出面或者到WTO解決此事的聲音。盡管每次中國和歐盟高層經貿官員對話時,皮鞋反傾銷案都是一個不得不提的話題,抗議者包括中國商務部長薄熙來、副部長于廣洲等人,但是政府高層并沒有專門為皮鞋反傾銷案與歐盟正式交涉。
企業:有孤軍奮戰之感
前述溫州企業的副總承認,盡管將大部分希望寄托在政府交涉上,但是政府具體做了哪些工作,為什么會做,他并不清楚。
企業不知道商務部到底在做什么的一個原因,在于外經貿系統和行業系統的不兼容。
商務部每次通報情況,除了進出口商會,就是依靠地方的外經貿部門,但是這些部門掌控的只有外貿公司,而非生產企業。
另外,中介組織的缺位也讓企業難以找到一個平臺與商務部官員展開足夠的對話。企業只能從媒體新聞上尋找商務部行動的線索,而商務部在與歐盟方面交流時,更多涉及的是實際的進出口增減、行業情況這樣一些宏觀的數據。
與企業不同的是,商務部更早意識到,歐盟的舉動像是“以反傾銷之名,行貿易保護之實”,并不像是一場能夠打贏的官司。但是企業界清晰地表明:他們的目的就是讓歐盟取消征收反傾銷稅,稅率降低幾個點的中庸結果仍然不夠。
一位業內某行業協會的工作人員表示,該協會認為商務部對歐盟的態度不夠堅決,讓企業有孤軍奮戰的感覺,“他們甚至從來沒有跟這些第一次打反傾銷官司的企業說清楚,哪一步應該怎么走。”
直到“歐盟對華鞋產品反傾銷應對聯盟”出現后,商務部和行業才有了一些實質意義上的溝通。這個聯盟當時籌集到300萬元人民幣,代表了180多家企業,一心要進行無損害抗辯,以讓歐盟取消立案。
“我們會向政府提供我們掌握的行業情況,包括歐盟產業的衰落、實際的產業損害情況等。我們律師準備的書面材料,我們給歐盟委員會各成員國的信函,我們都會轉交一份給商務部,希望他們能夠幫忙,在進行政府層面的接觸時,將我們的聲音反映出去。”聯盟秘書長郭煒文說。
盡管從來沒有一個常規的溝通平臺,但聯盟對商務部的工作比較滿意。郭煒文說,“我們的意見都傳遞出去了”。但隨著這一聯盟停止運作,企業和商務部又將再次陷入孤軍作戰的窘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