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2006中國制鞋業喜與優

剛剛過去的2006年,對中國制鞋業來說,既是風云變幻,"戰火"紛飛的一年,也是全行業龍騰虎躍,群雄崛起的一年。回顧一年中國制鞋業走過的歷程,既有充滿競爭與挑戰的危機感,也有不斷發展壯大的成功喜悅。
歐盟反傾銷步步進逼,中國鞋業奮起抗訴
2006年1月,歐盟委員會作出了拒絕給予中國13家鞋企"市場經濟地位"的決定,認為中國"低于成本"的皮鞋損害了歐盟制鞋商的利益;1月10日,中國商務部副部長、首席貿易談判代表高虎城赴歐盟與歐盟委員曼德森會面,就歐盟對中國鞋反傾銷一事進行磋商。3月17日,歐盟貿易委員建議從2006年4月7日起對中國鞋類產品征收反傾銷稅,6個月內反傾銷稅率從4.8%升至19.4%;10月5日,歐盟公布了對華皮鞋反傾銷案終裁結果:中國涉案企業中除1家(金履鞋業)因獲得市場經濟待遇被征收9.7%的反傾銷稅外,其余企業均被課以16.5%的反傾銷稅,從10月7日起征收。和之前預期稍有不同的是,反傾銷稅的征稅時間從原定的5年縮短至2年。
對于歐盟反傾銷的舉動,中國鞋業界的反應和行動是迅速的,并聯合起來抗爭。2月8日,來自廣東8家制鞋企業(創信集團、廣州萬邦鞋業、南海金履鞋業、裕元集團、麗港鞋業及兩家關聯企業、新生港元鞋廠)負責人在廣州宣告"歐盟對華鞋產品反傾銷應對聯盟"正式成立,并于16日召開擴大會議,商討對策。隨后,廣東、福建、溫州等地鞋業商會成立聯盟向反傾銷宣戰,5月份,中國輕工工藝品進出口商會鞋類分會帶領中國企業代表前往歐盟總部參加聽證會,并進行抗辯。歐盟公布終裁結果之后,10月23日,奧康集團決定聘請"反傾銷第一律師"蒲凌塵,向歐盟一審法院提起訴訟。奧康集團總裁王振滔表示。"不論程序有多復雜,工作有多艱巨,中國的鞋業產業應該站出來據理力爭。"
12月16日是中國鞋企應訴的最后日期,廣東、溫州及大連的14家企業準備向歐盟法院提起訴訟。國內首家宣布起訴歐盟的溫州奧康集團重申將一訴到底,總裁王振滔與律師一起正式向歐盟總部遞交起訴書。
歐盟對中國皮鞋實施反傾銷在歐洲業界也引起了強烈的反響。瑞典工業和貿易大臣厄斯特羅斯公開表示,歐盟反傾銷行動是一種"時代性錯誤",歐盟增設這樣的關稅是一個很糟糕的決定,不僅損害消費者的利益,對那些在中國生產和進口鞋的歐洲公司也不公平;德國鞋業總協會主席霍斯特。海德說,采取這種措施不是解決中歐貿易爭端的可取辦法,反而會使德國等歐盟國家的經濟受到負面影響;英國最大的鞋類零售商其樂(Clarks)公司表示,由于歐盟決定對產自中國和越南的鞋類產品征收反傾銷稅,該公司將被迫裁員;歐盟商界團體和消費者組織紛紛發表聲明指出,歐盟此舉不僅將損害歐洲零售企業和消費者的利益,也無益于歐盟制造業提升競爭力,并傷害歐盟與中國的貿易關系。
中國制鞋業發展步步高,全球業界為之矚目
亞洲鞋業的崛起,中國制鞋業的一枝獨秀,令全球業界和整個國際社會為之矚目。9月3日,全球鞋業界矚目的第25屆國際鞋業會議在中國上海舉行,全球各國鞋業機構負責人及鞋業精英匯聚一堂,共商鞋業發展大計。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高級工業發展官員Ferenc Schmec指出,亞洲鞋業產量已占全球產量的95%,占絕對的主導地位。而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鞋類生產大國、出口大國和消費大國。
據統計,中國目前年產鞋量已達100億雙,出口近70億雙,國內年消費量達20多億雙,中國鞋業在世界鞋業之版圖中已占了60%以上份額。中國制鞋業經過近20年的迅猛發展,已形成多個龐大的生產基地和完整的產業鏈,有極具優勢的土地資源、原材料資源、勞動力資源和日趨成熟的生產技術,完整的配套環節、流通環節等,有巨大的內銷市場空間。中國制鞋業今后的發展潛力仍是非常巨大的,正如聯合國工業發展高級官員所言,今后要在全球范圍內尋求一個代替中國進行鞋類生產和出口的國家,還沒有辦法找得到。
女鞋基地崛起,中國鞋業錦上添花
"中國女鞋之都"與"中國女鞋生產基地"的誕生,是2006年中國鞋業的一大亮點。"四川鞋業看成都,成都鞋業在武侯。"2006年1月20日,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皮革工業協會授予成都武侯區"中國女鞋之都"區域品牌,這是四川省首個也是中國為數不多的女鞋生產基地之一。中國女鞋之都品牌企業基地的建設為廣大鞋企搭建了通向全球的貿易平臺,將成為"中國女鞋"乃至"世界女鞋"的形象代言,甚至成為引領世界女鞋潮流的風向標。
惠東縣是中國重要的女鞋生產基地之一,目前有制鞋和相關企業3362家,年產時尚女鞋6億多雙,年產值180多億元。4月28日,廣東省皮革工業協會、廣東鞋業廠商會授予惠東縣"廣東女鞋名城"、"廣東省鞋材生產基地"稱號。2006年10月惠東第三屆鞋文化節期間,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皮革協會向惠東縣頒發了"中國女鞋生產基地"牌匾。
以舉辦鞋文化節的形式,以"以科技提升產品,創新推動時尚,質量鑄造品牌,誠信走向世界"為主題,通過展覽、文化、商務洽談三大系列活動,把鞋業基地辦成高標準、高水平、高品位的融商貿、文化、科技、信息于一體的綜合性的鞋業平臺,這是中國鞋業新基地崛起的標志。
皮革鞋業展覽風生水起,上規模上檔次成趨勢
作為世界最大的鞋類生產和消費大國,中國開始催生越來越多的專業性、國際化的鞋類展覽。除了國際展覽機構搶灘奪陣外,全國各地的行業機構、展覽公司也紛紛舉辦各色各樣的展覽。2006年的皮革鞋業展覽可謂風生水起,多姿多彩。9月在上海舉辦的"中國國際皮革展、中國國際鞋類展和國際時裝及時尚配飾展"作為重點扶持的專業展會,并得到海寧、辛集、璧山、武侯、惠東、白溝、江都等皮革特色生產區域的地方政府和皮革協會的鼎力支持。
由顯輝國際展覽有限公司主辦的國際鞋類、皮革及工業設備展已在廣州舉辦了16屆。顯輝國際展覽有限公司董事長謝昭忠先生表示,這個展覽主要面向鞋類工業,其目的在于改變目前中國乃至全球鞋業市場抄襲的現象,希望能結束鞋業市場上混亂的惡性的價格戰,推動中國及亞太地區制鞋的創新和發展。
今年首次由商務部外貿發展局、中國輕工工藝品進出口商會和中國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等聯合舉辦的"中國國際鞋業博覽會"更是吸引了意大利、法國、西班牙、葡萄牙等國組團參展。
由世界著名皮革展名牌LINEAPELLE——意大利琳瑯沛麗皮革展自2003年以來在廣州成功舉辦了4次皮革展。在以歐洲參展商為主的高品質時尚皮革展上,最有魅力最吸引觀眾的是主辦機構精心安排的"流行趨勢展示區"和"色彩模特秀",這使展會顯得更加鮮亮。
2006年8月,杜塞爾多夫展覽(中國)有限公司,香港雅式展覽服務有限公司,中國國際貿促會廣東省分會和東莞市支會,以及廣東現代會展管理有限公司(原東莞厚街國際名鞋展主辦方)共同宣布:東莞國際鞋展。鞋機展與東莞厚街國際名鞋展成功合并,共同打造亞洲第一大鞋展。這一舉措不僅提升東莞作為國際鞋業名城的產業素質和促進品牌的建立,更使東莞成為中國最大鞋業基地和全球鞋品采購的中心。重要的是鞋業展覽向專業化規范化規模化發展。
工人短缺制約行業發展,奧康創辦大學培育人才
一向被認為廉價勞動力接近于"無限供給"的中國,近年卻發生大范圍的"民工荒", 2006年更是達到白熱化程度,泉州、廣州、深圳、江門、佛山和東莞的一些鞋廠,為了能招到工人,工廠老板可謂是絞盡腦汁,費盡心機。民工荒不僅令鞋業同行之間展開人才爭奪戰,也讓企業主們認真思考和重新認識中國"源源不斷的廉價勞動力"的真正含義,使培養鞋業人才的問題提到議事日程上來,業界及教育界有識之士紛紛獻計獻策。
專家認為,制鞋行業的"缺工",企業如果不重視,就可能面臨市場規則的制裁,遭到市場淘汰;人才缺乏是因為沒有培訓和儲備,所以教育培訓班的重要性就突顯出來。鞋業企業與學校聯合辦學培養人才是個好辦法。
針對中國制鞋業人才培養問題,中國鞋業巨子王振滔2006年開始籌建"奧康大學",這是中國制鞋行業的第一所企業大學;11月29日,奧康集團又與新浪網達成戰略合作伙伴關系,雙方在多方面、多領域開展合作,其中包括新浪為中國制鞋行業的第一所企業大學——奧康大學開辟職場培訓等相關欄目。
中國市場潛力巨大,外國品牌搶灘奪陣
2006年10月15日,溫家寶總理在第100屆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開幕式上宣布,從第101屆開始,"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更名為"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
廣交會更名,"中國第一展"內涵與功能的擴大,對中國鞋業的出口將帶來新機遇和新挑戰,增加了競爭壓力。
2006年10月在北京舉辦的第三屆中國國際鞋博會上,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鞋業第一次以本國官方為后盾,以鞋博會為平臺進入中國搶灘奪陣;11月意大利Aldo Brue高端鞋旗艦店在廣州天河第壹街購物中心隆重開張;全球鞋業巨頭Bata(拔佳)鞋業公司與中國名牌鞋業百麗公司達成協議,在今后10年內,百麗將全權代理Bata鞋在中國大陸的銷售。2007年,Bata在中國開店將達到100家,包括一線城市和部分二線城市,總目標要達到300個店。據了解,最近還有很多歐美鞋業一線品牌陸續進駐中國一線城市的舉動,
廣東制鞋業居安思危,全力以赴開展"二次創業"
廣東省皮革、制鞋業取得顯著成績,但行業發展面臨嚴峻的形勢。制鞋產業市場化程度高,行業起點低,企業數量多,資本成份復雜,加工貿易又占到產業的一半以上,因此多年來一直難以對整個產業"家底"有全面地了解和掌握。行業的發展也需要政策策略經營策略上的指導。為此,廣東省經濟貿易委員會與廣東省皮革工業協會、廣東鞋業廠商會于4月聯合組成調研組,在全省范圍內對皮革、制鞋產業進行調研,全力推動廣東制鞋產業"二次創業".2006年11月評選出"廣東省皮革制鞋業百強優勢企業".
據統計,廣東省皮革、制鞋行業規模以上企業1374個,工業總產值679.20億元,占全國同行業19.65%,2006年出口創匯114.87億美元,占全國同行業35.12%.據估算共有企業2萬多家,從業人數約200萬人,年生產各類鞋40億雙(其中出口近30億雙),占全國近50%;皮具箱包7億個,占全國60%以上,均居全國同行首位。廣東已經成為全國乃至世界皮具、鞋類的制造中心,也是最重要的貿易中心、設計開發中心、信息中心和品牌中心。"全球十雙鞋,廣東有其三"、"廣州鞋領導潮流"、"國際品牌出廣東"是對廣東皮革、制鞋產業的生動寫照。
廣東省皮革工業協會、廣東鞋業廠商會還將在產業調研基礎上,組織對行業內優勢企業進行分類排序,對已形成產業集群的特色區域和專業市場進行分步命名,同時在行業和社會上進行廣泛宣傳,擴大影響,提高知名度和享譽度。
廣東省皮革鞋業中品牌意識逐步增強,目前擁有中國馳名商標1個,中國名牌產品2個,國家免檢產品6個,廣東省著名商標19個,廣東省名牌產品14個。
為了規范鞋類、箱包類企業服務,提高行業生產放產品質量水平,維護廣大消費者權益,繁榮市場,創建和諧社會,由廣東省鞋類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站和廣州市質量檢驗協會起草制定了《企業鞋類、箱包類商品服務技術規范》于2006年7月1日正式實施。
鞋業市場發展如火如荼,中國已成國際鞋貿中心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鞋業生產基地和出口基地,也催生了鞋業批發市場的發展。2006年全國鞋業市場發展更是如火如荼,廣東作為全國市場的領頭羊,更是一枝獨秀。廣東是中國鞋類生產大省,廣州是中國眾多鞋類出口的窗口和海外知名鞋商進駐中國市場的橋頭堡,已成為中國最大的鞋業批發市場及集散地。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形勢下,外國品牌大舉進入中國,內地企業從廣東打入國際市場,都需要高檔的品牌和交易推廣平臺,而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中國消費者對質量好、舒適度高、時尚流行的高檔鞋的需求不斷增加。高檔化的需求推動著廣東鞋業市場的發展,擁有優美的外部環境,先進的內部設備,并且功能齊全,可做辦公、展示、產品開發、接洽的場所,成為廣東鞋業市場發展的方向。
除了原有站西路,梓元崗、廣州大道南路、大新路、解放南路的一批鞋業專業市場,2006年廣州興起了好幾個鞋業專業市場,如:廣州首座與高級時裝品牌采購中心相連的大型專業鞋城——海印繽繽鞋業廣場建成開業;廣州市瀚森第壹街購物中心有限公司旗下的廣州首個鞋業皮具零售主題商城面世;華南地區新的鞋機鞋材集散地金潤國際鞋機針車輔料交易市場正式開張,標志華南城區制鞋業有了一個鞋機的交易市場。
成都市武侯區依托成都鞋業核心區1700多家鞋企及相關配套產業,建成國內第一家具有信息中心、研發中心、貿易中心、物流中心、商務中心、人才中心等功能的西部鞋都,能夠提供最符合鞋企需要的全方位服務。
武漢龍王廟國際鞋業廣場、廣州富力國際鞋城、上海國際鞋城、上海曹安國際商城以及全國各地一、二線城市的鞋業批發市場的橫空出世也標志著鞋業專業市場與寫字樓的發展空間還很大,全國鞋業專業市場發展如火如荼,方興未艾。
國際鞋業市場需求趨旺,中國鞋業出口繼續攀升
雖然受歐盟反傾銷不利因素影響,中國鞋類出口仍繼續上升。2006年10月第100屆廣交會鞋類成交9.5億美元,比第99屆增長3.5%,比去年秋交會增長15.2%.從成交市場來看,成交額列前三位的是歐盟、中東和美國,金額分別為69.1億美元、30.4億美元和29.4億美元,分別占總成交額的31.1%13.7%和13.2%.
2006年1-11月中國鞋類及鞋材出口已達198億美元,比2005年同比增長15.3%,接近2005年全年鞋業類鞋材出口總額204億美元。廣東鞋類1-9月出口23.5億雙,同比增長5.5%,出口額60.9億美元,同比增長12.4%.雖然2006年的統計數據仍未公布,但可以預計全年出口會在去年的基礎上繼續攀升。
縱觀2006年中國制鞋業,可謂群雄競逐,風云際會。歐盟各國反傾銷咄咄逼人,印度、越南、巴西等國新的全球制鞋業正在崛起,國內市場競爭的加劇、勞動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的上漲以及越來越多國際品牌準備大舉搶占中國市場,中國制鞋業正面臨著來自國內外市場的挑戰。展望2007年中國制鞋業,既有競爭挑戰,也有充滿希望的商機。與世界鞋業強國"共舞",中國制鞋業只要調整好自身的發展戰略,轉變增長方式,實施自主創新的名牌戰略,中國擁有的將是更多機會而不是危機,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制鞋業的明天會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