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家鞋企集體沉默的慘劇
歐盟對中國鞋的判罰存在著明顯的法律漏洞,歷時一年多的中歐鞋反傾銷大戰仍然存在翻盤的希望。但是,上千家中國鞋企的缺席,卻讓這場原本應該更加轟轟烈烈的中國“WTO后過渡期第一辯”,充滿麻木不仁的無奈。
中國企業在遭遇國際貿易官司時,常常表現得束手無策,甚至互相推諉,卻往往忽視了最為公正、公平的自衛武器——法律。其實,從發達國家低就業的“替罪羊”到貿易爭端的“勝利者”,其間的距離,也許遠比我們自己想象的更短。
沉默帶不來尊敬。人們不難發現,無論官司是輸是贏,和更多保持沉默的中國企業相比,王振滔和他的奧康集團幾乎已經成為了勝利者。
去年6月,王振滔代表中國鞋企專程去歐盟提出抗辯。因為自己沒有犯罪,這位溫州商人言辭異常激烈。令他意外的是,此舉非但沒有激怒對方,還被歐盟人員帶到一個非常漂亮的公園吃飯,原因是“欣賞你的講話”。同一個月,在西班牙的一個鞋業論壇上,王振滔也作為中國鞋業的唯一代表參加,并發表了演講。奧康集團因此在全世界名聲大振。
與默默承受高額反傾銷稅的中國同行相比,王振滔只是更為激進地借助法律為自己“維權”。
隨著中國對外貿易額的大幅增長,針對中國產品的反傾銷、反補貼、技術壁壘等變化多端的貿易摩擦也相伴而生。但是,伴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走過最后的過渡期,過去政府對企業的直接保護,也必將逐步讓位于世貿組織規則的約束。用法律的手段解決國際爭端,將是中國企業爭取平等權益的唯一途徑。放棄必然受氣,中國企業需要更多魄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