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火到底能燒出什么
據報道,浙江省工商行政部門2006年12月29日在杭州點燃了焚燒劣質進口皮鞋的大火。浙江省工商局進口鞋類質量檢測結果顯示:受檢國際知名品牌近八成不合格,多款西班牙、意大利皮鞋存在質量問題。
溫州皮鞋似乎和火結下了不解之緣。《浙江市場導報》說,“1987年杭州武林門的一把火,燒出了溫州人知恥而后勇的決心;1999年還是武林門,溫州人自己放了一把火,燒出了溫州人進軍高檔品牌鞋的勇氣;這次,2006年的年末,又一把大火燒了起來,它燒出了逐鹿世界的自信心。”但這家媒體還是少算了一次,在2004年的9月17日,西班牙東部城市埃爾切的中國鞋城,價值約800萬元的16個鞋類集裝箱被當地不法分子燒毀。而且,此次大火,燒的是別人的鞋,而不是自己的鞋。
但此次大火能燒出溫州鞋業逐鹿世界的信心嗎?
盡管執法部門一再強調這是普通而又普通的一次例行公事,但種種信息表明,這并非是一起極其普通的例行公事。浙江省工商局局長鄭宇民在接受媒體專訪時強調,“為什么歐盟可以對我們揮舞反傾銷的大棒?”鄭宇民明確提出,這次查處進口劣質鞋,和以前各次對洋品牌的監管一樣,希望提醒國民進一步認清一體化的本質,進一步清晰WTO過渡期結束后的競爭背景。而這家媒體也用小標題標明“貿易摩擦會成為常態,被動出牌不如主動反戈一擊”,這更說明了此事件遠非一件普通的事件,倒讓人產生有些貿易報復的猜測。
這件事情讓人不得不加強兩件事情的記憶深度——中國加入WTO過渡期于2006年12月11日結束;歐盟理事會于2006年10月5日以多數通過了對中國與越南產皮鞋的最終反傾銷規定,根據這一規定,歐盟將從10月7日起對中越產皮鞋分別征收16.5%和10%的反傾銷稅,為期兩年。根據浙江省進出口檢驗檢疫部門最新統計,在歐盟對中國鞋正式征收16.5%的反傾銷稅的第二個月,即2006年11月7日至12月7日,溫州鞋的傳統出口國德國、英國、丹麥、法國均出現大幅下降,同比下降率最高達93.55%。
這源自于2004年6月15日,約500名來自意大利、西班牙、法國等國的制鞋業主到歐盟總部外,抗議中國鞋“傾銷”歐洲。同一天,歐盟貿易委員曼德爾森正式宣布開始對中國鞋進行反傾銷調查歐盟委員會總結說,中國皮鞋的出口價平均只有正常價格的80%。
商務部副部長魏建國回應指出,中國的鞋類主要是民營企業在經營,沒有任何國家股權,是完全按照市場經濟規則來運營的。其中還有部分三資企業,也是遵守市場貿易政策的。
但這種說法和回應頗具外交辭令色彩,并不能拿出具有實證性的具體證據來反駁歐盟的調查。這也就說明了中國為什么在上萬家制鞋廠中,國內應訴的制鞋企業僅有可憐的四家這一殘酷的事實。
溫州鞋是否可以憑借這一把大火,重新回到歐盟市場?在國際規則面前,人人平等,西班牙的一把大火并沒有在歐盟對中國鞋認定反傾銷前就讓中國鞋退出歐盟市場。如果中國鞋業不能充分地證明自己,十把大火也燒不回歐盟市場。
在這里,我們應該贊賞歐盟駐華大使賽日·安博的話:中國的一些鞋革企業決定采用法律手段,到歐洲法院起訴歐盟的反傾銷舉措,是非常正當的行為。
在這里我們也應該贊賞選擇應訴的奧康和泰馬。奧康董事長王振滔說“輸了也是贏,贏了更是贏”,泰馬鞋業董事長廖躍則說,不管官司是贏是輸,中國的鞋業都應該站出來據理力爭,并且“只有在法律程序中正面應對才是惟一的出路。”
這才是中國企業的積極的態度,也是尊重規則的明智之舉。
但這把火能燒出來什么?能去除消費者盲目崇拜外國名牌的非理性心理嗎?未必,國外鞋類品牌一向有歷史積淀,而且,中國一直比不上的是設計方面。據調查,在同等價格下,更愿意選購進口品牌鞋的消費者居然占據88%。這一數據,足以說明進口品牌在廣大消費者心目中的地位。如果說燒出來了什么,只能說提醒了這些高端品牌企業,你們要重視崇拜你們的中國消費者。
中國鞋業在沒有改變自己低端品牌的形象之前,燒別人的一把大火是燒不出高端來的,高端品牌的形成自然有它內在的形成規律,唯有尊重這一規律,方可養就王者之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