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放棄訴訟權利 中國千家皮鞋企業為何不爭?
最終放棄訴訟權利 2006年12月16日,是中國鞋類企業不服歐盟對中國產皮鞋實施反傾銷裁決的最后訴訟期限。然而,在涉案的1200多家中國企業中,僅有4家向歐盟法院正式遞交了反傾銷訴訟。
中國千家皮鞋企業為何最終放棄訴訟權利?錯過最后訴訟期限后,中國企業還應該如何規避反傾銷壁壘?
僅有4家鞋企提起訴訟
今年10月7日,歐盟理事會宣布對中國產皮鞋征收16.5%的反傾銷稅,為期兩年。作為世界最大的制鞋基地之一,這一裁決對中國鞋業影響很大。
廣東省公平貿易局局長陳立鵬表示,由于中國鞋類產品出口利潤并不高,歐盟的決定將直接損害中國企業的利益。“這不但會使我們的訂單流失,還可能引發連鎖反應。”業內人士分析,歐盟此舉可能導致我出口企業工人出現失業。
事實上,受歐盟委員會反傾銷調查影響,今年上半年中國鞋企接單量明顯減少。歐洲一些進口商自今年4月歐盟開征臨時關稅后,或要求我出口企業承擔部分稅負,或逐步縮減在華訂單,轉而投往印度、印尼、泰國等國家。
在浙江,企業接到的歐盟訂單比去年減少三成左右。浙江是中國的制鞋大省,每年出口近10億雙鞋,占全國的1/6,金額達20億美元,歐盟是浙江鞋最大的出口市場。
根據規定,中國鞋類企業如不服歐盟理事會的初裁,可在12月16日之前向歐盟法院提起訴訟。10月23日,溫州奧康集團宣布,聘請律師蒲凌塵向歐盟一審法院提起訴訟,狀告歐盟征收中國制鞋企業16.5%的反傾銷稅不符合歐盟的相關法律,并于本月正式將訴狀遞交歐盟法院。然而,他們的舉動應者寥寥。截至目前,受反傾銷影響的1200多家中國涉案企業,只有溫州泰馬、廣東金履和廣東萬邦等3家企業跟進并提出訴訟。
耗不起時間和費用
據記者了解,不參加訴訟的企業主要出于3個原因,一是由于供應商調整了訂單方向,中國鞋企不再將歐洲作為主要出口地,鞋企無力爭取回這部分訂單,或改做其他國家訂單或者轉攻內銷市場。二是應訴反傾銷調查的企業的生產重點已經轉向非征稅鞋類,沒有必要花費精力進行訴訟。第三種則是考慮訴訟時間長、手續復雜、風險高、耗費人力財力大,擔心得不償失。
訴訟時間太長、費用太高是多數鞋企放棄上訴的主因。由于歐盟法律并未對審理時限作出明確規定,加上舉證責任、調查等程序繁雜,訴訟至少需要兩年甚至四五年才能有結果,極有可能制裁已經結束,法院訴訟結果還沒出來。而無損害抗辯訴訟費用低的大概幾十萬元人民幣,高的可能達200萬元人民幣。因此,即使最后勝訴,歐盟賠償的費用可能還不及訴訟費及其他費用。
中國鞋企出路在哪?
北京鑫諾律師事務所著名涉外業務律師朱崇坤指出,那些放棄了最后訴訟機會的企業,也并非沒有其他路徑可走:
從長遠來看,反傾銷等貿易壁壘將促使中國鞋企調整產業結構,從數量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的增長模式轉變。打造出屬于自己的國際品牌,參與國際中、高端市場的競爭。
- 上一篇:越南塑料業有實力融入世界市場
- 下一篇:耐克CEO離任,中國品牌能得到什么啟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