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武林門兩次燒鞋
相對于在國際市場的屢次被焚,國內市場也曾發生過與溫州鞋相關的燒鞋事件,而且就在其所在省的省會城市——杭州著名的武林門廣場。
1987年8月8日,杭州武林門廣場上,憤怒的杭州人點起大火,5000多雙溫州的假冒劣質鞋葬身火海。
這場大火,與原商業部長胡平的女兒有直接關系。1987年的一天,原商業部長胡平的女兒在武漢一家商場買了雙新皮鞋,穿了一天后,鞋底脫膠,成了名副其實的“一日鞋”。
女兒的不滿,令身為商業部長的父親顏面盡失。新華社記者即以此寫了篇報道,商業系統開始打假。
隨著整頓深入,制鞋基地溫州的假冒偽劣成為“千夫所指”,便有了武林門怒燒溫州鞋一幕。1990年,原輕工業部等六部委聯合發出通知,將溫州產皮鞋列為重點整治對象。不過后來查實,胡平女兒買的那雙鞋不是溫州產的。
但另外一個故事中的鞋,卻的確是“溫州造”的。1989年,一名東北女青年給未婚夫買了一雙溫州皮鞋,剛穿兩三天,結婚筵席上,新郎的皮鞋開了幫,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原來里面塞的全是馬糞紙。新婚夫婦氣憤地把破鞋寄給了溫州市長,還附上了幾個字:溫州人拿這種劣質皮鞋坑人,當市長的臉紅不紅?
12年后的1999年12月15日,又是武林門廣場,又是燒鞋。
所不同的是,這次的燒鞋人卻是溫州奧康集團總裁王振滔,所燒對象是那些假冒溫州名牌的劣質鞋。
1997年至1998年,武漢、安慶、公安、高密、臨沂、泰安等地相繼發現假冒奧康鞋。王振滔派出的人在山東打假兩個月,發現高密碾頭村生產“奧康鞋”已成相當規模,在10家企業中,1家做商標,3家做包裝,6家做鞋,配套成龍。在其他地方,出現了“×奧康”、“奧×康”、“奧康×”等近似商標。
奧康人憤怒了,溫州人憤怒了,他們要火燒假冒溫州鞋。工作人員問王振滔:火燒地點在哪里?王振滔毫不猶豫地回答:“杭州武林門,從哪里跌倒就從哪里爬起來!”
1999年12月15日下午3點,武林門,“打假保名牌”的橫幅下人頭攢動。王振滔和浙江皮革協會領導以及溫州市的領導,點燃了一把火,2000多雙假冒溫州鞋在熊熊大火中化為灰燼。當時的《經濟日報》生動地說:“12年前一把火,燒溫州人的劣質鞋;12年后的火一把,溫州人燒仿冒溫州鞋的劣質鞋。”
歷史在相隔12年后出現了輪回,這次溫州人成了勝利者!
“為了這一把火,我付出了怎樣的長達12年的努力啊!”奧康集團總裁王振滔感慨地說。
伴隨著兩次燒鞋事件,溫州人逐步進入對信用和質量的反思。溫州長達十幾年的質量工程建設也由此開始。
由于溫州鹿城區集中了溫州多數制鞋企業,1990年該區舉辦了制鞋質量管理培訓班,每個鞋廠的法人代表必須參加。
1991年,溫州市鞋革工業協會成立,立即主動協助有關部門關停了300多家經整頓仍不合格的鞋廠,同時在溫州開展全行業產品評優和評選信得過企業的活動。
1993年,溫州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具體的戰略目標“358質量工程”,即從1993年開始,用3年時間,使溫州主要產品質量達到省內先進水平;用5年時間,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用8年時間,達到或接近國際水平。
1994年10月,溫州市政府頒布了《溫州市質量立市實施辦法》,這是我國第一部質量立市的地方性法規。
2001年4月17日,溫州市長錢興中第一次提出,要大力推進質量溫州向信用溫州轉變。18日,“信用溫州”的字眼首次出現在《溫州日報》上。
2001年9月12日,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和中國皮革工業協會聯合發文,命名溫州為中國鞋都。溫州鞋革行業多年的夢想終成現實。
2002年3月,《溫州信用工程建設管理辦法》經溫州市政府常務會議討論通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