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都晉江:不遺余力求好求快
有人曾用“讓我歡喜讓我憂”形容晉江市――“歡喜”的是經濟活躍快速,“憂”的是一度雜亂無序的環境。
顯然,今天的晉江人有更大的胸懷和獨到的見識。比起成績,晉江人似乎更愿意談危機,不論是執政一方的官員,還是馳騁商場的企業家。“量大質不優”、“夠快不夠好”……近日,記者在晉江采訪,常聽人這樣剖析自己。新任泉州市委常委、晉江市委書記的楊益民,更是一口氣道出了城市、生態、人才、民生等方面制約晉江發展的潛在危機。
善于發現問題,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看到自身不足的晉江市,正不遺余力地合力求解著“又好又快”的發展命題。
“不遺余力”之一
推進產業結構調整
晉江羅山街道后林社區,在一排排挺拔的巨尾桉樹環抱中,3座長160米、寬100米、單層樓高近8米的現代化標準廠房拔地而起。即將從這些“龐然大物”中走出來的,不再是晉江人司空見慣的服裝鞋帽、雨傘,而是新型平板液晶顯示器、數字電視液晶顯示器等高科技產品。
備受關注的冠科光電科技園就坐落于此。
“冠科光電”只是晉江數以萬計企業中的一員,然而,這家企業從選址落地之日起就與眾不同:先是市政府出面協調,從計劃投建紡織項目的原業主手中回收368畝土地,重新出讓給“冠科光電”;接著,政府成立專門工作班子,跟蹤服務,確保企業一年內投產……
這樣“厚此薄彼”的行為,傳遞出一個明確而強烈的信號――晉江正不遺余力地推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
楊益民給記者算了這樣一筆賬:2005年晉江實現工業產值近千億元,這一數字的背后是90萬來自全國各地的產業工人的支撐。如果依靠原有的產業新增1000億元產值,至少需要新增產業工人50萬人。晉江已難堪重負了。而今年落戶的“冠科光電”、“金保利能源”兩大高新龍頭項目,給了晉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希望,2000畝用地、5年時間,這兩個項目及配套企業所形成的產值將超過1000億元。
只有更好,才能更快。源自心靈的震撼,常常能迸發出難以想象的創造力。靠傳統產業當家的晉江市,跳出旅游鞋產量占全球15、糖果產量占全國15、雨傘出口占全國13的禁錮,開始尋求更好的發展效益和發展質量。
摒棄貼牌自創品牌,放棄仿造自主創新,晉江的傳統產業堅定地選擇了技術創新、品牌創新。短短幾年間,全市5家企業成為國家標準、行業標準起草單位,鳳竹集團企業技術中心被列為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31家企業成為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50多家企業與近百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起合作交流機制。僅恒安、安踏兩家企業,就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專利192項。
最近晉江市傳出喜訊,今年,該市鞋業出口在總量減少7000多萬雙的情況下,出口值反而增加了1億元;新興的化纖業迅速發展,增幅達116.1%;財政收入占GDP比重從去年的9.14%升至近11%。
“不遺余力”之二
追求城鄉和諧發展
12月20日下午,晉江市民政局、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的一個通知,讓池店鎮溪頭村支書朱奕強喜上眉梢。
通知中說,該村可享受低保戶慈善補助金的指標,從6名擴大到了所有低保家庭。
溪頭村有16戶低保家庭,共50多人。有了市慈善總會支持的慈善補助金,被征地的低保群眾就能交得起每人1.2萬元養老保險費,和其他被征地農民一樣,參加晉江市被征地人員養老保險。在男性年滿60周歲、女性年滿55周歲后,每人每月可享受250元養老金。
據統計,僅2001年至2003年,晉江市失地農民超過8.9萬人。為了避免被征地人員陷入種田無地、就業無門、生活無著的困境,晉江把啟動失地農民養老保險列入為民辦實事工作。今年8月,晉江市在福建省率先出臺《被征地人員養老保險試行辦法》,正式啟動被征地人員養老保險,實行征地與保險同步,征地必保、即征即保。
根據共同負擔的原則,晉江按政府45%、集體15%(村社區和鎮街道共同負擔)、個人40%的出資比例,確定被征地人員養老保險費為3萬元。對年滿45周歲的男性、40歲的女性被征地人員實行應保盡保。對男16周歲至44周歲、女16周歲至39周歲的被征地人員,實行5年社保補貼,鼓勵他們以靈活就業人員身份參加城鎮企業養老保險。目前,這一工作已在靈源街道小布林村、梅嶺許厝村等村推開。
與此同時,另一項惠民之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也在大力推進。個人每年只需出資20元,即每天不到6分錢,就可以獲得一年的醫療保險,一年中最高可享受6萬元醫療補償金。為讓更多的人享受這一實惠,晉江市還把“新農合”由農村向城鎮拓展。
一張預防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提高群眾抵御大病風險的安全網在晉江城鄉支起。不到一年時間,全市已有77.7萬農民參保,參合率達80.78%。今年4月1日以來,3000多人享受到醫療補償,次均補償額近千元。
以民營企業家為主體的晉江市慈善總會,也濃墨重彩地登臺亮相。4年間,198位企業家加入到慈善隊伍中。在慈善總會1.4億元善款中,一半以上來自晉江本地企業家;4年間,先富裕起來的晉江人的社會責任和點點愛心,融匯在近2000萬元扶助款中,為8000多名困難群眾送去關愛。針對低保戶無力承擔被征地人員養老保險費個人出資部分的情況,慈善總會今年拿出200多萬元扶持首批200多低保戶投保,明年計劃投入400萬元。該會決定,從明年起,每年安排50多萬元資金,幫助全市2.7萬低保群眾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
財政傾斜、慈善捐贈、“先富”帶動,一張由政府、企業家、海外僑親甚至外來務工人員合力支起的包含了低保、醫保、補征地人員養老保險、城鎮職工保險、慈善解困在內的多層保障網,“兜”起了日趨和諧的新晉江。晉江的經濟在群眾氣漸順、心更平的氛圍中提速發展。數字顯示,3年來,群眾對社會治安滿意率提高3.3個百分點,地方財政收入年均增長24.6%。
“不遺余力”之三
環保與經濟齊驅共進
幾年前,有人曾用“垃圾圍城、狼煙四起”描述工業化過程中的晉江市。2005年7月,福建省第一家垃圾發電廠――日處理2000噸的晉江垃圾發電廠投產。一年間,18.79萬噸垃圾化成了2948萬千瓦時的電力,銷售收入1487萬元。
晉江垃圾城鄉一體化資源處理獲得“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
點滴的變化都能折射出晉江人用心的創造。可晉江人仍不滿足,當看到企業急需的人才因環境不美、生態不佳而高薪難求時,當看到養育自己的土地因無知和急功近利被破壞得滿目瘡痍時,晉江人開始了反思。
這種反思,最深刻地表現在與晉江淵源極深的水環境整治上。
在晉江,同樣一滴水,有著豐富的存在形式,既有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東海之水,也有潺潺而流、滋養四方的溪流之水,更有大海之濱難得的龍湖之水。然而,粗放的工業化進程,給這些各不相同的水體烙上了同樣的印跡――污染。在溪流縱橫的陳埭鎮,出現了靠桶裝水、礦泉水度日的窘境,滋養晉江的20條小溪流,如今災害頻發……簡單求快,讓人備嘗苦澀。
“代價太大!”采訪中,許多人發出了這樣的嘆息。
今年,一些令人欣喜的變化在晉江出現。市政府決定,從今年開始,用5年時間,全面整治全市范圍內的小溪流。盡管涉及9萬多平方米的拆遷、2000多畝征地、24億元的投資,晉江仍義無反顧。改造堤岸、控制排污、定期引水沖刷、嚴格控制沿岸企業準入條件,一系列動真格的舉措,讓人們看到了政府的決心。
晉江市還同步啟動了近海水域環境污染治理工程。以此為龍頭,加快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力度進行工業污染、飲用水源、石材行業、小流域污染、畜禽養殖污染等多項重點整治。晉江市還向各鎮鎮長、街道辦事處主任頒發環保目標責任書,把環保的“緊箍咒”戴在各級黨政領導的頭上。
如今,首期4萬噸晉江仙石污水處理廠投入試運行,完成管網99.7公里,安東工業區污水處理系統近期即將投入使用。東石電鍍集控區、可慕制革集控區在加緊二期工程建設的同時,被要求在新環保工程完工前,區內企業限量生產、限量排污。為解決農村垃圾問題,沿海各鎮建立起村級環衛隊伍,3212名專職環衛人員把原來入海的垃圾導入垃圾發電廠。
短短一年間,晉江62個工業污染項目完成整治,新增日處理廢水量1.17萬噸,近百家石材企業或關或停或拆,67萬多立方米的淤泥從龍湖湖底清出……
當環保的要求與發展的要求并駕齊驅時,當眼前發展與可持續發展同時兼顧時,晉江的發展并沒有因此減速,2006年,全市地方級財政收入增幅達26.1%。
- 上一篇:USB接口取暖器走俏市場
- 下一篇:耐克CEO離任,中國品牌能得到什么啟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