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策-貿易摩擦-述:中國制造遭遇嚴冬

2006年,中歐貿易摩擦頻繁,歐盟貿易委員曼德爾森第四次訪華時,與中國商務部長薄熙來達成了盡可能通過磋商來解決貿易摩擦的共識。
“中國制造”遭遇嚴冬
2006年,中國有可能連續第13年成為世界上遭遇反傾銷調查和被實施反傾銷措施數量最多的國家
“培植國外市場非常不容易,一點一滴做起來,剛剛有點成績,一個反傾銷政策就給封殺掉了。我們今年調研的時候,提起貿易摩擦,很多大企業的老總都是眼睛含淚。”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接受《國際先驅導報》專訪時語氣沉重地說。
中國成反傾銷“重災區”
2006年,正如人們預測的那樣,貿易摩擦有增無減,密集的時候僅10天之內中國與歐盟就發生3起貿易摩擦:3月23日,歐盟委員會宣布,從4月7日起對中國皮鞋征收臨時反傾銷稅;3月30日,歐盟又聯合美國,就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政策等措施,在WTO提起爭端解決機制下的磋商請求;時隔一天,歐盟宣布撤銷對中國彩電的價格承諾,對中國7家彩電企業恢復征收44.6%的反傾銷稅。
而今年11月,美國商務部宣布對來自中國等地的銅版紙發起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這是美國自1991年以來對中國發起的首例反補貼訴訟。美國一直將中國視為“非市場經濟國家”,認為中國的原材料和勞動力以及制成品的價格包含大量政府補貼,且難以判定補貼程度,因此不使用反補貼法。但銅版紙案表明,美國長期遵循的這一貿易救濟政策可能發生重大變化,中國產品有可能面臨“雙重歧視”。
中國已經成為反傾銷的“重災區”。2006年,中國有可能連續13年成為世界上遭遇反傾銷調查和被實施反傾銷措施數量最多的國家,國外發起的每7起反傾銷案件中就有1起涉及中國。商務部的最新統計顯示,2006年前三季度,共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對中國發起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和特保調查約70起,案件數量為歷年同期之最。
“曲線出口”遭雙重壓力
更為不樂觀的是,很多企業為了躲避貿易壁壘,采取在柬埔寨、越南、老撾等國投資建廠、或把半成品輸送到印尼、菲律賓等國深加工以實現“曲線出口”等方式。2006年,這種方式開始遭遇來自于東盟國家和歐美的雙重壓力:東盟國家認為這阻礙了本國相關產業發展;而歐美方面則對這種“曲線出口”行為有所察覺,展開大規模調查。
讓人稍感欣慰的是,中國企業在應對貿易摩擦時,已經開始主動采取行動,像歐盟打算對中國皮鞋征收反傾銷稅時,中國企業自發成立了“歐盟對華鞋產品反傾銷應對聯盟”,趕赴歐盟參加聽證,爭取利益。雖然由于結構松散,缺乏經驗,最終沒有獲得理想的結果,但是在頻繁的貿易摩擦中,這也算是一個不小的亮點。
“應對反傾銷,中國企業還缺少經驗。經驗是什么,是用血換來的。歐盟的企業能夠非常熟練地運用游行、游說等手段說動政府保護他們的利益,是長時間發展斗爭的結果。中國企業也需要成長的過程,需要時間。”張燕生說。
在線咨詢
快捷留言
- 請問我所在的地方有加盟商嗎?
- 我想了解加盟費用和細則。
- 留下郵箱,請將資料發給我謝謝!
- 我對加盟有興趣,請迅速聯系我!
- 我想了解貴品牌的加盟流程,請與我聯系!
- 請問投資所需要的費用有哪些!
- 驗證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