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自制鞋”矯治“畸型腳”

孫醫生夫婦和他們的“治病鞋”
周日,孫民焱醫生沒時間帶6歲的女兒出去玩,他把女兒交給老人“托管”后,便和妻子戴上圍裙,一刀一剪地做起鞋來:測量、切削、粘合……動作嫻熟而麻利。
廣州海珠區這個一房一廳的小公寓,壁櫥里堆滿做鞋的原料,小陽臺成了簡易的“鞋作坊”,廚房的架子上擺放瓶瓶罐罐,里面裝的可不是醬油醋,而是做鞋專用的粘合劑……靠墻的書柜里擺放著價值2萬多元關于“鞋”與“足病”的專業日文書籍,提示這個“家庭作坊”的兩個主人有些不同尋常。
他們是有些不同尋常:夫婦倆都是畢業于廣州中醫藥大學的中醫師,孫民焱現是廣州市中醫院足科的專業醫生。
鞋治病,醫者自醫
一個醫生怎么會做起“鞋匠”?
說來話長。足病在中國一直沒得到足夠的重視,常被歸入外科、骨科或皮膚科治療,足科專業人員也寥寥無幾,而美國在1912年就成立了“國家足科學會”,目前有2萬多名足病醫生兢兢業業工作著,還有七所足踝外科醫學院校,不斷培養新的專業人才。廣州市中醫院開創了華南地區首個足病專科,中醫師孫民焱開始專攻足科。大量查閱文獻和翻譯相關資料,四處進修和學習,孫醫生一發不可收地喜歡上了腳這個“方寸天地”。
在看過無數的足部變形、疼痛和潰爛等后,一次在日本的研修中,孫民焱偶然接觸到“用鞋治腿腳病”的理念,這讓他耳目一新。在中國,對足病的治療不外乎用藥物等保守治療,再嚴重的就是手術治療。
鞋子怎么治病?孫醫生以“O形腿”為例向記者解釋:在人們的印象中,O形腿是天生或骨頭彎曲而沒法矯正。其實大多數人的O形腿與后天因素有密切關系,如不正確的走姿、坐姿、站姿、運動方式或外傷等,導致腿部韌帶內外側受力不均。通過特制的鞋具可以糾正人的步態,再配合針對性的鍛煉方法,可以很大程度改善腿型。
不過直接從日本、歐美引進這種特制的鞋具,價格不菲,普通的中國患者很難承受。于是孫醫生萌發了自己做鞋的念頭。他根據矯正O形腿的原理做出了第一雙鞋,首先拿自己做實驗(喜歡武術和踢足球的孫醫生也是O形腿),他想效果好了才用到患者身上。結果一段時間后,朋友們都說:“看不出你有O形腿啊!”
在孫醫生的“家庭作坊”里,記者看到這些鞋具與普通鞋并無特別兩樣,不過是鞋底厚薄不均,或鞋面凹凸不平。孫民焱說,你可別小瞧這鞋,內中大有乾坤,每一雙都要根據患者的病情和腳型測量分析后量身訂做的。
通過逐漸摸索,孫醫生已經能夠做出可以防治拇趾外翻、扁平足、O形腿、足跟痛、糖尿病足、膝關節病等腿腳病的特殊鞋具。現在孫醫生把做鞋的手藝傳給了妻子,工作之余,他把更多時間投入到足科學的研究上,還建立了“中國足病網”,以傳遞最新的足科技術和知識。
高跟鞋,傷足兇器
樹老先老根,人老先老腳。足病本來自古有之,但這幾年足病患者卻驟然增多,尤其是中青年女性,這與現在許多因素有關。閑談中,說起高跟鞋,尤其是尖頭高跟鞋,孫醫生痛心疾首,連呼“兇器!兇器!”原來許多足病都與高跟鞋有關,穿高跟鞋史超過20年的人,幾乎100%有足病。高跟鞋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在中國普及,到現在正好達到一個足病的高發期。
孫醫生一口氣列出尖頭高跟鞋的“八宗罪”:尖頭鞋的鞋頭又窄又扁,好比舊社會的“裹腳布”,長期穿著容易出現腳趾重疊、拇趾外翻等畸形,嚴重的須手術治療;前足長期著地,出現橫弓塌陷,前腳掌修剪不完的老繭;由于擠壓和摩擦,足趾易出現雞眼、足癬和潰瘍等皮膚病變;足趾受到擠壓后,嵌甲、甲溝炎和趾甲卷曲的發病率會增高;前腳掌變寬,鞋子出現變形;足底承受重點變化,足弓緩沖技能下降,容易使踝、膝、脊椎等過早出現退行性病變……
足病成為“現代病”,美甲店也是“功不可沒”。鋪天蓋地的美甲服務,滿足了都市愛美女士的需要,也給足科醫生帶來許多新的“病源”:一些美甲店由于消毒不足、修甲過深、使用劣質化學品,誘發了甲溝炎、灰指甲等甲病,使得“美甲”變“毀甲”。
采訪中,孫醫生反復向記者提到,足、甲病不僅是腳本身的問題,還和生活習慣、行站坐姿等有密切關系。做足科醫生多年,孫醫生喜歡觀察別人走路的姿勢。“十個人中有九個走路姿勢不正確,不是拖著腳就是搖擺著……”他總結到,這些都是足病的誘發因素。此外,隨著肥胖的人越來越多,腳趾負荷增大,嵌甲的發生率也越來越高,姚明也正飽受嵌甲之苦,有的患者已連續拔甲數次都無法根治。
說到嵌甲,孫醫生還開發出一套根治嵌甲的“微力矯正”方法———就像給牙齒戴矯正牙套一樣,孫醫生也給內嵌的趾甲安上特殊的金屬器具,再進行力學調整,使內嵌趾甲逐漸得到矯正,最后得到根治。孫醫生說,就算姚明來了,他也有信心治好。
看來“腳上功夫”學問還真多。孫民焱這個34歲的青年醫生在這個小天地里“玩”得不亦樂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