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以民引外”調整經濟結構 提升產業水平
2006-12-26 08:27:41 來源:新華網 中國鞋網 http://www.annualhp.com/
作為中國市場經濟的先行者,溫州一直以來給人以民間資本充盈的印象。事實上,溫州民間閑資達1000億元,每年還有上億元資金拼命“外逃”。一向靠活力四射的民資“打天下”的溫州,如今開始張開雙臂歡迎外資進入,傾力實施“以民引外”、“民外合璧”的一號工程,走出了一條調整經濟結構、提升產業水平的新路。
困境:“螺螄殼里做道場”
長期以來,溫州經濟的主要特征是“小品經濟”、“小商經濟”。由此,經濟結構低小散、低效益的陰影總是揮之不去。市有關部門披露,號稱三大支柱產業的服裝、皮鞋、低壓電器,每個行業的年產值有300多億元,但稅收貢獻率低,與高產值“信息不對稱”。
溫州為調整產業結構,提升產業水平,多年來已“極盡能事”,但往往摁下葫蘆浮起瓢,收效甚微。2005年初,溫州的決策層經過深入分析認為,老吊在民營經濟一棵樹上,靠其自身的“內力”去擺脫低小散,猶如“螺螄殼里做道場”,空間有限。嚴峻的經濟現實逼使他們開闊新思路:尋求“外力”,推動產業結構質的飛躍。
溫州由此大膽提出引進外資一號工程的導向戰略。引進外資并非新招數,但對開改革之先河、落開放之后步的溫州,卻有特殊意義。有關數據顯示,溫州近20年實際引進外資只有10多億元,僅為周邊寧波市2004年一年引進外資的1/3。溫州的一號工程實際是“補課工程”,補引進外資之課。
但是,該決策一時難以形成共識。有人提出質疑:溫州民資殷實,沒必要舍“民”求“外”。有人心存悲觀:溫州偏離長三角,區域位置偏僻,經濟格局“小打小鬧”,引進外資是一廂情愿,世界500強或優秀外資企業未必看得上。也有人憂心忡忡:這會加劇肥水外流。溫州土地資源瓶頸制約嚴重,連民企都不夠用,哪能再供應外商。
許多民企老板更是心態復雜。他們長期受家族經濟、血緣經濟、“雞頭經濟”的影響,“寧為雞頭不做鳳尾”、“合資辦廠增加費用和矛盾”、“多個香爐多個鬼”、“不愁資金和經營”、“高攀不上,門戶不當”等五花八門的觀念根深蒂固,因而對引進外資并不鐘情。
對策:“公轉”促“自轉”
針對上述引進外資“要不要”、“能不能”、“該不該”、“行不行”等問題,溫州的決策層意志堅決,他們積極做“公轉”促“自轉”的工作。
“公轉”:營造引資環境,制訂導向政策,引導教育企業轉變觀念,千方百計支持、鼓勵民營企業自我引資。“自轉”:讓企業自由選擇,自我作為。市委書記王建滿說,我們不是簡單的承接,而是產業對接;不是一般的引進,而是進出對流;不是單純的引資(獨資),而是借梯登高。走“以民引外”、“民外合璧”發展之路,這是溫州再創新優勢、提升產業檔次的捷徑,也是溫州今后發展的重要出路。
溫州決策層這一“產業對接”思路逐步受到廣大企業的認同。溫州遠洋眼鏡公司董事長葉子建說,溫州的一些支柱產業發展的彈性還很大。比如眼鏡行業,普通眼鏡在國際市場賣2美元,還有20多美元的增值空間。整個溫州太陽鏡和鏡片的銷量占全球40%,全世界50%的采購商都盯著溫州眼鏡,而且太陽鏡的需求有增無減,還有很大市場空間。但這個行業缺的是技術和品牌,如果實現有效嫁接,就能迅速提升企業產品檔次,打響溫州的眼鏡品牌。
基于這種理念,葉子建組織眼鏡商會積極作為,許多眼鏡企業在各級政府和眼鏡商會的扶持下,主動尋找有品牌、有高科技含量的外資,多渠道開拓“嫁接工程”。
絕招:“騰籠換鳥”逼雙贏
國家級的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是全市引進外資的主戰場。溫州在開發區重點實施“騰籠換鳥”工程,叫停2003~2004年已公示安排土地、擬批準進入工業園區的17家大型內資企業,要求這些民營企業嫁接求生。17家內資企業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它們四處尋找外資“談戀愛”。
溫州和合拉鏈公司為了擴大再生產,要求增地25畝。開發區曾公示供地方案,同意供地。后來“世道”一變,公司被逼得跟著變。經過多方努力,該公司終于與德國有60多年拉鏈生產歷史的世界拉鏈巨頭瑞斯拉制造公司嫁接,總投資700萬美元,引進外資150萬美元,建立了合資企業。這嫁接一下子提升了產業檔次,使公司的產品從國內名牌變成國際名牌。當年,開發區17家被叫停的內資企業已全部實現嫁接,獲批的土地更多。和合公司董事長黃松桂說,“騰籠換鳥”表面看起來是虧待了內資企業,但實質上是內資與外資都獲得雙贏。
溫州經濟格局一大特色是傳統產業量大面廣,諸如皮鞋、服裝、低壓電器等,被稱為“鋪天蓋地”。而一些國際品牌和國際著名企業被稱為“頂天立地”。在傳統產業領域,眾多民營企業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紛紛演繹了一出出精彩的“鋪天蓋地→頂天立地”優化產業結構的大戲。2005~2006年,溫州共引進合同外資18.48億美元,全市傳統支柱產業與外資嫁接的項目占“以民引外”項目的50%以上。
深化:“挑肥揀瘦”、“以產引外”
2006年以來,溫州市“招商引資”的重心向“招商選資”轉移,注重“以民引外”的質量。中國低壓電器領軍企業德力西集團公司選擇國際“巨無霸”企業德國施耐德公司進行資金、技術、品牌、管理等全面深層次的嫁接。董事長由中方出任,產品打中國德力西品牌。這項合作將對德力西產生質的拉動,合資企業可創年產值22.6億元。
引人注目的是,溫州市各級政府及一些企業同時將“以民引外”轉向“以產引外”,以“打造溫州集群經濟產業鏈、提高產業整體競爭力”的目標,引進“產業鏈”,深化一號工程。
溫州是世界著名的“鞋都”,制革、制鞋產業稱雄天下。從事該集群經濟的企業達5000多家,年總產值超400億元。貢獻并支撐這個“下游產業”的主要是以瑞安市華峰集團公司為代表的“中游產業”,該公司主要生產用于服裝、制革、制鞋原料的氨綸、聚氨酯,年產值40億元。但其“上游產品”主要受控于德國拜耳、巴斯夫公司等世界著名跨國巨頭。
溫州市及其下轄的瑞安市政府為了形成整體產業鏈,使產業鏈更加合理、科學,就利用華峰在全國業內“龍頭老大”的市場地位和超大需求份額,千方百計引外,成功招引了“亞洲一號”聚氨酯企業日本NPU公司專門到瑞安投資3600萬美元,與華峰做“鄰居”,辦起專供華峰的“上游產業”。這項“一毛不拔”的“合資”項目,有效地打造出整個溫州制革、制鞋、服裝的新產業鏈,也使華峰的供求格局得到優化,大大增強了市場的主動性。
溫州"以民引外" 催生"民外合璧"企業家
溫州日報記者昨日從溫州市外經貿局獲悉,自去年溫州市“一號工程”實施以來,至今年10月末,溫州市誕生“民外合璧企業”299家,使全市民企和外企合資企業總數達到了930家。民企和外企的成功合作,還引發了技術外溢、制度轉型和文化建設三大效應。
“民外合璧”!三百國際巨頭到溫州“淘金”
溫州民營經濟透射出的活力,正吸引著越來越多國際巨頭的眼光。強生、可口可樂、摩托羅拉……這些世界500強企業巨頭今齊聚溫州,與正泰、德力西等溫州近150家民企“零距離”接觸。據了解,去年至今,已有299家國際巨頭來溫州“淘金”。而外資注入后,溫州民企開始了新一輪的起飛。
今天,平陽的浙江飛鵬膠業公司的管理班子正在交接。他們已于上個月的28日與比利時PB公司正式簽約合資。“PB公司現在擁有70%的控股權,包括技術人才、管理人才和出口市場等,都由對方來掌控。”飛鵬膠業總經理吳云忠告訴記者,“雖然只剩下了20%的股權,但我們相信企業會有更好的前景。”
浙江溫州:民企外企合作漸入佳境
民營企業一直是浙江省溫州市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如今,這種單輪驅動開始變為“雙引擎”——民營企業與跨國公司攜手合作,比翼齊飛。
溫州市將這種“雙引擎”歸結為“以民引外、民外合璧”。他們認為,溫州民營經濟發展有一個鮮明特點,就是資金的內源性,隨著國內外競爭的加劇,這種帶有封閉特征的發展面臨一個嶄新的挑戰,很難在短時期內突破技術、管理、制度和理念等方面的制約。要突破瓶頸,就必須引進外資,借助外力,以民引外,民外合璧。
困境:“螺螄殼里做道場”
長期以來,溫州經濟的主要特征是“小品經濟”、“小商經濟”。由此,經濟結構低小散、低效益的陰影總是揮之不去。市有關部門披露,號稱三大支柱產業的服裝、皮鞋、低壓電器,每個行業的年產值有300多億元,但稅收貢獻率低,與高產值“信息不對稱”。
溫州為調整產業結構,提升產業水平,多年來已“極盡能事”,但往往摁下葫蘆浮起瓢,收效甚微。2005年初,溫州的決策層經過深入分析認為,老吊在民營經濟一棵樹上,靠其自身的“內力”去擺脫低小散,猶如“螺螄殼里做道場”,空間有限。嚴峻的經濟現實逼使他們開闊新思路:尋求“外力”,推動產業結構質的飛躍。
溫州由此大膽提出引進外資一號工程的導向戰略。引進外資并非新招數,但對開改革之先河、落開放之后步的溫州,卻有特殊意義。有關數據顯示,溫州近20年實際引進外資只有10多億元,僅為周邊寧波市2004年一年引進外資的1/3。溫州的一號工程實際是“補課工程”,補引進外資之課。
但是,該決策一時難以形成共識。有人提出質疑:溫州民資殷實,沒必要舍“民”求“外”。有人心存悲觀:溫州偏離長三角,區域位置偏僻,經濟格局“小打小鬧”,引進外資是一廂情愿,世界500強或優秀外資企業未必看得上。也有人憂心忡忡:這會加劇肥水外流。溫州土地資源瓶頸制約嚴重,連民企都不夠用,哪能再供應外商。
許多民企老板更是心態復雜。他們長期受家族經濟、血緣經濟、“雞頭經濟”的影響,“寧為雞頭不做鳳尾”、“合資辦廠增加費用和矛盾”、“多個香爐多個鬼”、“不愁資金和經營”、“高攀不上,門戶不當”等五花八門的觀念根深蒂固,因而對引進外資并不鐘情。
對策:“公轉”促“自轉”
針對上述引進外資“要不要”、“能不能”、“該不該”、“行不行”等問題,溫州的決策層意志堅決,他們積極做“公轉”促“自轉”的工作。
“公轉”:營造引資環境,制訂導向政策,引導教育企業轉變觀念,千方百計支持、鼓勵民營企業自我引資。“自轉”:讓企業自由選擇,自我作為。市委書記王建滿說,我們不是簡單的承接,而是產業對接;不是一般的引進,而是進出對流;不是單純的引資(獨資),而是借梯登高。走“以民引外”、“民外合璧”發展之路,這是溫州再創新優勢、提升產業檔次的捷徑,也是溫州今后發展的重要出路。
溫州決策層這一“產業對接”思路逐步受到廣大企業的認同。溫州遠洋眼鏡公司董事長葉子建說,溫州的一些支柱產業發展的彈性還很大。比如眼鏡行業,普通眼鏡在國際市場賣2美元,還有20多美元的增值空間。整個溫州太陽鏡和鏡片的銷量占全球40%,全世界50%的采購商都盯著溫州眼鏡,而且太陽鏡的需求有增無減,還有很大市場空間。但這個行業缺的是技術和品牌,如果實現有效嫁接,就能迅速提升企業產品檔次,打響溫州的眼鏡品牌。
基于這種理念,葉子建組織眼鏡商會積極作為,許多眼鏡企業在各級政府和眼鏡商會的扶持下,主動尋找有品牌、有高科技含量的外資,多渠道開拓“嫁接工程”。
絕招:“騰籠換鳥”逼雙贏
國家級的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是全市引進外資的主戰場。溫州在開發區重點實施“騰籠換鳥”工程,叫停2003~2004年已公示安排土地、擬批準進入工業園區的17家大型內資企業,要求這些民營企業嫁接求生。17家內資企業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它們四處尋找外資“談戀愛”。
溫州和合拉鏈公司為了擴大再生產,要求增地25畝。開發區曾公示供地方案,同意供地。后來“世道”一變,公司被逼得跟著變。經過多方努力,該公司終于與德國有60多年拉鏈生產歷史的世界拉鏈巨頭瑞斯拉制造公司嫁接,總投資700萬美元,引進外資150萬美元,建立了合資企業。這嫁接一下子提升了產業檔次,使公司的產品從國內名牌變成國際名牌。當年,開發區17家被叫停的內資企業已全部實現嫁接,獲批的土地更多。和合公司董事長黃松桂說,“騰籠換鳥”表面看起來是虧待了內資企業,但實質上是內資與外資都獲得雙贏。
溫州經濟格局一大特色是傳統產業量大面廣,諸如皮鞋、服裝、低壓電器等,被稱為“鋪天蓋地”。而一些國際品牌和國際著名企業被稱為“頂天立地”。在傳統產業領域,眾多民營企業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紛紛演繹了一出出精彩的“鋪天蓋地→頂天立地”優化產業結構的大戲。2005~2006年,溫州共引進合同外資18.48億美元,全市傳統支柱產業與外資嫁接的項目占“以民引外”項目的50%以上。
深化:“挑肥揀瘦”、“以產引外”
2006年以來,溫州市“招商引資”的重心向“招商選資”轉移,注重“以民引外”的質量。中國低壓電器領軍企業德力西集團公司選擇國際“巨無霸”企業德國施耐德公司進行資金、技術、品牌、管理等全面深層次的嫁接。董事長由中方出任,產品打中國德力西品牌。這項合作將對德力西產生質的拉動,合資企業可創年產值22.6億元。
引人注目的是,溫州市各級政府及一些企業同時將“以民引外”轉向“以產引外”,以“打造溫州集群經濟產業鏈、提高產業整體競爭力”的目標,引進“產業鏈”,深化一號工程。
溫州是世界著名的“鞋都”,制革、制鞋產業稱雄天下。從事該集群經濟的企業達5000多家,年總產值超400億元。貢獻并支撐這個“下游產業”的主要是以瑞安市華峰集團公司為代表的“中游產業”,該公司主要生產用于服裝、制革、制鞋原料的氨綸、聚氨酯,年產值40億元。但其“上游產品”主要受控于德國拜耳、巴斯夫公司等世界著名跨國巨頭。
溫州市及其下轄的瑞安市政府為了形成整體產業鏈,使產業鏈更加合理、科學,就利用華峰在全國業內“龍頭老大”的市場地位和超大需求份額,千方百計引外,成功招引了“亞洲一號”聚氨酯企業日本NPU公司專門到瑞安投資3600萬美元,與華峰做“鄰居”,辦起專供華峰的“上游產業”。這項“一毛不拔”的“合資”項目,有效地打造出整個溫州制革、制鞋、服裝的新產業鏈,也使華峰的供求格局得到優化,大大增強了市場的主動性。
溫州"以民引外" 催生"民外合璧"企業家
溫州日報記者昨日從溫州市外經貿局獲悉,自去年溫州市“一號工程”實施以來,至今年10月末,溫州市誕生“民外合璧企業”299家,使全市民企和外企合資企業總數達到了930家。民企和外企的成功合作,還引發了技術外溢、制度轉型和文化建設三大效應。
“民外合璧”!三百國際巨頭到溫州“淘金”
溫州民營經濟透射出的活力,正吸引著越來越多國際巨頭的眼光。強生、可口可樂、摩托羅拉……這些世界500強企業巨頭今齊聚溫州,與正泰、德力西等溫州近150家民企“零距離”接觸。據了解,去年至今,已有299家國際巨頭來溫州“淘金”。而外資注入后,溫州民企開始了新一輪的起飛。
今天,平陽的浙江飛鵬膠業公司的管理班子正在交接。他們已于上個月的28日與比利時PB公司正式簽約合資。“PB公司現在擁有70%的控股權,包括技術人才、管理人才和出口市場等,都由對方來掌控。”飛鵬膠業總經理吳云忠告訴記者,“雖然只剩下了20%的股權,但我們相信企業會有更好的前景。”
浙江溫州:民企外企合作漸入佳境
民營企業一直是浙江省溫州市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如今,這種單輪驅動開始變為“雙引擎”——民營企業與跨國公司攜手合作,比翼齊飛。
溫州市將這種“雙引擎”歸結為“以民引外、民外合璧”。他們認為,溫州民營經濟發展有一個鮮明特點,就是資金的內源性,隨著國內外競爭的加劇,這種帶有封閉特征的發展面臨一個嶄新的挑戰,很難在短時期內突破技術、管理、制度和理念等方面的制約。要突破瓶頸,就必須引進外資,借助外力,以民引外,民外合璧。
在線咨詢
姓名
電話
留言
快捷留言
- 請問我所在的地方有加盟商嗎?
- 我想了解加盟費用和細則。
- 留下郵箱,請將資料發給我謝謝!
- 我對加盟有興趣,請迅速聯系我!
- 我想了解貴品牌的加盟流程,請與我聯系!
- 請問投資所需要的費用有哪些!
中國鞋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第一時間與我們聯系,謝謝!也歡迎各企業投稿,投稿請Email至:8888888888@qq.com
我要評論:(已有0條評論,共0人參與)
你好,請你先登錄或者注冊!!!
登錄
注冊
匿名
- 驗證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