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中國制造業的非洲年
2006年,溫州商人王建平的哈杉制鞋公司,有四分之一的生產基地搬遷到西非國家尼日利亞,打上了“MADEINNIGERIA”(尼日利亞制造)的標簽。
王建平決定往尼日利亞追加600萬美元投資,把制鞋工廠從溫州搬到非洲,是在11月召開的2006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以后。這次會議上,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宣布了促進中非合作的八條措施,其中包括向非洲國家提供30億美元優惠貸款和20億美元優惠出口買方信貸、建立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等措施。
經濟學家把這次會議作為中國與非洲經貿往來正式邁入“黃金時代”的標志。如果說2006年之前中國企業在非洲的投資更象試水和探路,2006年以后隨著國家扶持政策明朗和細化、中非關系升溫,更多企業將投資非洲作為企業“走出去”必須的戰略布局。
中國已經超過英國,成為繼美國、法國之后的非洲第三大貿易伙伴,但是中國制造在非洲也一樣不能避免“出口的煩惱”:各種形式的貿易壁壘和貿易摩擦,并沒有因為商品的銷售目的地是非洲而豁免。
帶著一集裝箱的小商品來非洲試水的經營者們發現,非洲許多地區已經具備了發展制造業的基礎條件:連續六年實現平均4%以上的GDP增幅,政局趨穩、經濟復蘇,勞動力廉價,各國為了吸引外資政策十分優惠,歐美市場對“非洲制造”給予種種貿易上的便利,這一切都使得非洲大陸投資環境處于上世紀七十年來以來最好時期。
許多早年闖蕩非洲的企業,開始把開拓的重點從流通貿易轉向實業上來。坦桑尼亞人EMMA是坦桑尼亞中華紙業公司的總經理助理,他現在月收入600美元,在人均每月生活費不到30美元的坦桑尼亞,屬于高收入階層。中華紙業在坦桑尼亞設廠以后,雇傭了70多位當地人,除了EMMA這樣的管理人員以外,大部分是技術工人和普通工人。技術工人的月收入在100美元左右,另外中華紙業還給所有員工買了社會保險,一個工人的這份收入可以保障全家人的溫飽。
中華紙業總經理樓國建說,一方面,當地人熟悉本地經濟、法律和人際關系,可以比較容易地為企業開辟當地市場;另一方面,企業雇傭當地勞動力,就是為政府解決就業問題,培養人才問題,這樣的企業才能得到當地人民和政府的支持。樓國建說,今年中非論壇北京會議召開以后,企業對于在非洲投資建廠信心更足了。
肯尼亞中國旅行社總經理張遠翔說,2006年以商務簽證和旅游簽證進入肯尼亞的中國人比去年翻了一番,其中一大半都是以肯尼亞為入口,來非洲考察市場的。經濟學家們認為,中非之間過去幾十年間以商品往來為主的集裝箱貿易經濟,在走過2006年以后,將慢慢沉淀為中方投資、本地化經營的實體經濟。
- 上一篇:耐克公司公布第二季度的財務業績
- 下一篇:耐克CEO離任,中國品牌能得到什么啟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