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鞋業面對歐盟反傾銷裁定集體失語 放棄申訴不明智
在今年10月,歐盟曾對中國皮鞋做出了為期兩年,稅率為16.5%的反傾銷裁決。中國企業對裁決的最后申訴期限截止到本月15日。然而,多數涉案中國企業卻至今仍然按兵不動,有的甚至明確表示放棄申訴。這其中原因何在呢?這看似“不可理解”的舉動是一次明智的回避,還是另有隱情呢?請看中央臺經濟之聲記者王思遠的報道。
據統計,歐盟這次反傾銷裁決所涉及到的中國制鞋企業大約有1200家,但截止到目前為止,只有14家企業明確表示申訴。早在歐盟剛剛作出裁決時,國內幾大產鞋基地就組成了“反傾銷應對聯盟”,但當記者找到聯盟的發起人吳振昌先生時,他卻告訴記者,不但他的企業停止了申訴準備,整個聯盟也已經停止了運作。
吳振昌:聯盟沒有資格去訴,企業才有資格向歐盟法院去訴訟。
記者:不申訴了,對你的企業有沒有影響?
吳振昌:沒有影響,我們出口歐洲的量很小。這次只有兩年的仲裁期,但是你想想看跟歐盟打,多長時間會有結果?
看來,多數企業從自身產品目前在歐洲的出口量多少、申訴期限長短、訴訟成本大小等多種因素綜合考慮,做出了放棄應訴,等待2年裁決期滿后伺機而動的決定。但據記者了解,目前堅持申訴的企業也不都是出口歐盟的大戶。國內最大的鞋業公司之一、奧康集團新聞發言人周威告訴記者,這次奧康鞋業會不計成本,申訴到底。
周威:我們整個產品市場當中,歐盟所占的市場比例并不大。但是從長遠的發展來講,對我們奧康在未來國際化的發展影響非常大。訴訟需要有一定的成本,但是我們不會在乎花多少錢的。
由于行業協會和企業聯盟在歐盟沒有訴訟資格,目前企業處于各自獨立應訴的狀態,周威呼吁更多的企業面對訴訟,勇敢地站出來。
那么,歐盟這次對中國鞋業再次下了重手,原因和依據何在呢?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法教授謝海霞認為,按照歐盟的反傾銷法,對于被調查的企業分為市場經濟地位和非市場經濟地位。這次鞋類調查的過程中,資料顯示:歐盟對中國鞋業的調查僅僅是抽樣10%左右,對于90%的企業沒有抽樣。這樣的話,對于90%的企業就喪失了證明自己是市場經濟地位的機會,這是不公平的。所以有時候企業放棄權利,有可能是被動的,因為無法和歐盟抗衡。

謝海霞指出,盡管訴訟成本高昂,但是多數企業顧及成本而放棄申訴的決定從長遠來看,并不明智。
她說,這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這次歐盟對我們的鞋類產品采取反傾銷措施,背后有很多原因。不一定是中國企業真的有傾銷行為,它涉及到歐盟的一些貿易保護主義,涉及到利益的紛爭。如果現在中國企業退讓的話,等于把市場讓出去了,兩年以后你如何再回到這個市場?另一方面從法律上來講,現在放棄權利,歐盟就會認為你是非市場經濟地位,會給中國企業打上烙印。如果兩年后,中國企業發現情況不好再申訴,歐盟會考慮兩年前你為什么不申訴?在新舊財務報表相差不大的情況下,中國企業又靠什么證明自己的市場經濟地位呢?
謝海霞認為,中國加入世貿的時間不長。面對世界貿易壁壘的影響,身處貿易爭端之時,顯得經驗不足。但也只有充分經過國際市場競爭的歷練,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才能夠更加自信,“中國制造”才能真正的打開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