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麗集團南京分公司下發“禁止代購令”引爭議
花錢購物,遭到廠家拒絕?聽起來像是個笑話,可這事兒卻切切實實地發生了。昨日,記者在南京一家商場相關部門的辦公桌上看到了一份由百麗集團下發的“文件”,在粗略地“掃描”后,了解到其核心內容就是:禁止代購。
消息人士透露,就在上周,百麗集團南京分公司曾向南京眾多商場發去聲明,大致意思是,現在代購的人越來越多,影響了品牌形象,因此禁止代購。在圣誕、元旦等一系列大節日來臨時,代購者將有購物愿望的消費者集結在一起購買,消費者可以拿到自己單獨購買所享受不到的實惠,廠商可以盡快走貨,實現資金回籠。從表面上看,應該是個三方共贏之舉,可廠家為什么作出此舉?其背后又隱藏著什么?昨天,江蘇商報通過對商家、廠家以及律師及部分消費者的采訪,揭示一系列問號背后的真相。
廠家:代購影響客戶利益
在這一事件中,主角應該是百麗集團南京分公司。據了解,BELLE(百麗鞋)品牌系百麗鞋集團第一品牌。百麗鞋業在中國大陸以高端女士正裝鞋連鎖經營聞名,生產、銷售百麗(Belle)、思加圖(Staccato)、真美詩(Joy&&Peace)、天美意(Teenmix)等品牌。記者就此事聯系百麗集團南京分公司相關負責人。該人士告訴記者,年底代購現象非常多,商品常常出現斷貨等現象,柜臺營業員確定了碼數后,結果到商場活動那天,所有的商品被一掃而空,經常新品也會出現斷碼斷貨的現象,這對于一個企業來說是不正常的,對接下來購物的消費者很不公平。該人士說,他們并不反對消費者以最低的價格購買商品,但代購現象的出現影響了正常商品的銷售,也影響到部分VIP客戶的利益,因此,才抵制代購。不過,該人士接受采訪時表示,他們只是書面形式通知了,短期內的監管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不排除有人為了代購成功,一小時購一雙鞋的現象,作為廠家,他們希望將實惠給真正喜歡商品的消費者。
代購者:合理利用規則
記者昨天以消費者身份到南京幾家商場專柜暗訪,在大洋思加圖專柜,當營業員聽說記者要購買20雙鞋子后,一臉不屑:代購?不賣!在中央商場,記者說要幫一群朋友購買靴子,湊到整數可以換到更多的券,營業員說:“現在不能代購了,廠家發了通知不讓賣。”記者問及,營業員如何判斷消費者是否屬于代購,營業員說,一種就是直接來購物,一買就是十幾二十雙鞋的,要么就是幾個互不相識的人在柜臺試穿然后商量著如何撿便宜的,她們都會委婉拒絕他們購物。“代購讓廠家虧得更多,肯定不可以了。”“只要商場有的,都可以為你6折代購”、“ONLY、小熊,65折代購,專柜試穿記下貨號”。記者昨天在不少網站上看到這樣的帖子,代購的商品一應俱全,從化妝品到衣服到食品再到生活用品,真的是想買什么就能買到什么。記者采訪南京金鷹國際購物中心、東方商城、中央商場、新百等商場有關人士時,他們表示只是聽說最近代購很瘋狂,但具體情況不是很清楚或者不方便透露。業內人士猜測,做代購的幾類人群,一是純粹結伴購物,部分消費者自己看中了商品,但在平常沒有任何優惠,等到商場搞促銷活動時,發現自己喜歡的商品降價或送券等,于是利用網上發帖等形式招來更多的志同道合者,把所有人的需求羅列出來,選擇最實惠的購物折券方式,再把折到的券以5折或者6折的價格賣給另外一些有需要的人,折回來的現金再按各人購買商品不同的價格返還;第二種則是商場內部員工,一商場老總直言不諱,肯定有部分代購者和柜臺營業員或是廠家串通,走貨,從中得到利潤;最后則是專門從事代購的人們,一旦商場有活動,他們立刻開始兼職。消費者余小姐告訴記者,代購其實非常簡單,也是合理利用規則。在商場有活動的時候,比如400送400,她和同學在同一柜臺購物,商品價格為600元,如果自己消費了600元現金只能送400元的券,一般返的券在網絡上可以5折售出,等于購物價格為400元現金。而和另一同學合買后,總共可以返還1200元券,再將其5折售出,得到600元,每人分得300元,這樣一來,每個人實際購物的現金支出只有300元,省了一筆錢。不過,余小姐說,像她們這樣購物價格是整數而且又是同學,沒有太多計較,但是代購往往一下子帶幾十個人購買商品,每個商品的價格甚至都有個位數,再折算起來會很麻煩,所以,代購在統計人數和金額方面常常要花很長時間。
商家:影響二次購物損失利潤
“這些代購者廣告語簡直比商家打得還囂張”。南京商界人士一致認為,“如果都像這么搞,那么還開什么商場,也就可以不要利潤了”,新街口某百貨商場辦公室人員有點憤憤不平。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商場負責人表示,商場做活動就要損失一部分利潤,如果再出現民間的代購,而且是在活動期間在一起湊券打折的話,那么商家的利潤會更低,因為代購通常會算賬精確到小數點。再者,如果是滿300送100元的活動,單件商品500多元,那么,消費者為了能賺一點,肯定愿意多花100元湊齊600元來得到更多的返券,代購的出現,影響這部分消費者的二次購物,商家自然損失利潤。該人士告訴記者,通常代購的人都會有商場的VIP,除了幫消費者算賬,花最低的折扣購物外,商家還得給他們返利。因為商場每年都會有VIP返還,也就意味著,代購人員不僅可以賺到代購的辛苦費、通訊費,還可以賺到商場返還的扣點。比如,大洋百貨年終滿5000分返還100元等。江蘇商報了解到,在商場活動期間還有一個例子,新街口一商場舉辦促銷活動,規定,當日刷卡購物消費累計最高者,得一臺3999元液晶電視,該商場老總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有一天捧走彩電的就是代購人員,她帶了一幫人掃貨,所有的積分全積在她一個人卡里,所以單日消費最高。該人士說,本來商場的活動是為了方便顧客,讓利給消費者,讓商場的VIP獲得最大的實惠,這樣一來,代購人員的出現影響到部分忠實顧客的消費,商家自然不情愿。
消費者:可以得到實在讓利
采訪中,不少消費者對代購持歡迎態度。家住五臺花園的郭小姐認為,現在市場競爭那么激烈,各家商品都在打價格戰,他們也是希望通過價格來調節市場供需,以更低的價格吸引更多的消費者。現在有一幫人有貨源又自愿組織,讓消費者少花冤枉錢,不必在商場循環購物,這是給消費者實在的讓利。并不是商場做活動,一而再再而三地讓消費者購物。市民李小姐想在南京某商場買一雙靴子,該商場正在做滿400元送400元的促銷活動。李小姐看中的靴子價格是700元,如果花正價買700元的靴子后只能得到商場返還的400元贈券,她覺得不劃算,于是找來了市民王小姐合買,王小姐看中的正好是同一品牌的價值500元的鞋子,如果單買也只能獲得400元贈券,兩位市民決定合起來購物,這樣700元加上500元,兩雙鞋子總價為1200元,這樣,她們就可以得到商場1200元的贈券。然而正當李小姐滿心歡喜地和王小姐來到某品牌鞋柜試好鞋準備交錢時,卻被營業員告之:你們這叫湊券,廠家已經明令禁止這種行為。李小姐很納悶,就是因為和王小姐在柜臺盤算著如何省券就得不到贈券嗎,如果是和家里人一起購物,難道商場還不賣商品?和李小姐有著同樣疑問的消費者還有不少,他們認為,商家宣揚的都是將最大的實惠讓利給消費者,可為什么真正能讓消費者得到更多實惠的時候,商家和廠家就有這樣那樣的托詞了呢,難道他們的口號碰上真正的利益問題時就變啞了,喊不了了?
律師:商家無權干涉購買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商家和消費者永遠是一對矛盾體。南京博士達律師事務所律師徐幫達表示,消費者自己拿著錢到商場購物,商場不讓購買,一定程度上侵害了消費者的購物、選擇權。如果消費者參加商場活動,購物贈送,那得到的贈券必定要二次消費,這是商場的一種強制消費行為,消費者往往拿券購買一些暫時用不到的商品,一定程度上消費者自身利益又受到侵害。這種情況下,商場返券造成了代購越來越多。徐律師認為,如果參加代購的人員是在經過協商,網上同意該行為的情況下做出來的,那么,這種在自愿的基礎上達成的共識應該得到保護,消費本身就是追求成本最小化,商家無權干涉消費者的購買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