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生角逐正酣 10萬余崗位嚴陣以待
2007年畢業生人數再創新高: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將達到495萬,比2006年增加82萬;其中上海高校畢業生預計共14.3萬人,比今年增加1.4萬人,增幅為10.85%。 為了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政府及社會各方面集中推出各種招聘活動;企業為了儲備人才,也把目光瞅準了學生精英,接連開入校園進行招聘。各種類型的畢業生專場招聘會因此輪番登場,火爆一時:11月20日“2007屆高校畢業生網上聯合招聘月活動”打響了應屆生招聘的第一槍;接著各大高校接二連三地舉行招聘會,11月21日華東政法學院法院、檢察院專場招聘會,11月24日松江大學城畢業生專場招聘會、同濟大學畢業生招聘會……據悉在元旦前,本市各高校還將舉辦有形就業市場60余場,近7000余家用人單位為畢業生提供10萬余個工作崗位。 14萬本地畢業生加上大量涌入的外省市高校畢業生在1個月內共同角逐10萬崗位,這將是一個怎樣的場面?今年的畢業生求職有何特點?記者跟隨畢業生們輾轉一個個招聘現場,記錄了第一手招聘信息。
招聘特點:
企業職位增加 求職仍然不易
名企校園宣講高燒未退,高校專場招聘會已接踵而至。這兩周來,近10場應屆畢業生專場招聘會扎堆出現,著實讓應屆生求職火了一把。大四畢業生們個個忙著搜集各大高校招聘會日期表,三五結伴,將華政、東華、復旦、同濟、華師大的校園招聘會一一擊破。那么,今年的高校專場招聘會有怎樣的特點?
特點一:招聘企業數趕超往年
記者了解到,相比往年,今年高校畢業生專場無論是參展企業數量還是招聘職位數量、企業知名度都更勝一籌。比如首場大型高校畢業生招聘會上,松江大學城6校聯合請來了420多家用人單位,提供崗位數5000余個,讓趕來的畢業生們興奮不已。又如同濟大學畢業生招聘會,有250多家企業捧場,大大超過去年,并且邀請了不少外地知名企業,給了畢業生更廣闊的就業舞臺。
特點二:職位數遠不能“解渴”
問起參加過招聘會的學生有何感想,共同的感受便是“擁擠”和“競爭激烈”。記者看到,每場招聘會一到高峰時段就被擠得水泄不通,場外排隊的畢業生蜿蜒近百米。少數同學清晨7點就來排隊。根據各大高校就業辦反饋,參加專場招聘會的畢業生往往超過萬人,本校、外校、外地畢業生同會競技。
不少畢業生對記者表示:“現場崗位雖多,但跟參會的上萬名畢業生比起來,簡直是杯水車薪。”
特點三:外地企業高價攬才
高校招聘會上除了大量的本地企業,也出現了不少外地企業的身影。記者在松江大學城、同濟大學等招聘會上看到,很多來自珠江、廣州、浙江、廣西、青島等地的知名企業特地趕到上海招攬優秀畢業生。相比本市企業,外地公司開出的條件更具吸引力。比如坐落于湖北的中國葛洲壩集團公司,將自己優厚的薪資福利明確標出:本科、碩士、博士畢業生將分別得到1200、1600、2000元的試用期工資,轉正后年薪分別不低于2萬元、2.2萬元、4.5萬元,此外分別還有3000元、1萬元、5萬元的安家費,還有不小于80平米的住房。對此,很多同學也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與其在上海面對如此巨大的競爭壓力,不如去外地闖一闖。
特點四:外地畢業生求職艱難
“我是東北大學的,為了這場招聘會特地買火車票趕來的”,“我是齊齊哈爾趕來的,想在上海找份工作”……在高校招聘會現場,記者多次聽到這樣的自我介紹。很多外地大學畢業生獲得信息后,專程趕到上海參加招聘會,希望早日找到滿意的工作。然而記者發現,由于不熟悉上海的就業情況,也不熟悉上海本地的企業,很多外地畢業生的期望職位、薪酬和本地畢業生差距較大,再加上戶口、住宿、口音等劣勢,他們的求職顯得格外艱難,獲取的信息有偏差、筆試面試時間或招聘會地點弄錯等現象也屢見不鮮。
特點五:低年級提前找實習機會
詢問了老半天職位信息,最后冒出一句:“請問貴公司招聘實習生嗎?我是大三的。”HR這才恍然大悟,繼而婉言謝絕。
這一幕經常發生在各大招聘會現場。記者發現,有不少大二、大三的學生趁大型招聘會尋找實習機會,然而得到的大多是拒絕的答案。
某大三學生告訴記者,良好的實習經歷是今后找工作的重要砝碼,因此他很希望在與企業面對面的機會中尋找到合適的實習崗位。企業HR卻告訴記者,每個企業招聘畢業生的名額是固定的,招聘實習生也有計劃和預算,低年級同學貿然詢問實習機會,勇氣固然可嘉,成功率卻很低。
就業看點:
技術人才最吃香 企業更愛高學歷
看到擁擠的現場,畢業生們感到了就業壓力,不少同學走出招聘會紛紛感嘆:“企業太少,展位太擠,求職太難”。那么今年的招聘集中在哪些行業?對畢業生要求怎樣?
看點一:技術類人才爭奪最兇猛
據某專業人才招聘機構對代理客戶進行的一項統計,今年企業校園招聘重點是技術研發類人才,熱門職位包括軟/硬件研發工程師、系統工程師、安全工程師、技術支持工程師、測試工程師、數字電視、數碼家電研發、信息通訊研發、3G研發、工業設計等等。
在名企的清單中,IT、通訊、生物化學等企業占據了最大份額:戴爾、陶氏化學、索尼、飛利浦、博世、EMC、趨勢科技、英特爾、群碩……名企齊刷刷地把眼光瞄準了校園中的技術新人。其中陶氏化學研發中心招聘研發人員100名、信息技術人員30名,IBM招聘400多人,Google、Sony、飛利浦等公司都在為全國各地的分支機構補充軟件工程師、系統工程師、電氣設計工程師。
結論:理工科畢業生求職相對容易
有了諸多技術類職位的空缺,理科生求職相對要容易得多,因此他們的表現更加自信。復旦大學計算機系一名本科畢業生告訴記者,他的期望薪酬是稅后6000元,對于這個“報價”,他頗為自信。“這不是我個人的想法,同學們都是這么衡量的。學校大三時有實習計劃,通過和公司的接觸,我們對IBM、DELL等一批知名公司的新人工資很清楚,這個薪酬期望應該可以實現。當然,若企業發展前景良好,薪酬可以稍微降低。”
而這樣的薪酬,一些文科類畢業生是怎樣也不敢奢望的。記者采訪的多位上海財經大學經管類碩士,紛紛表示薪酬不是最重要的,先看企業和職位發展。而一些中文、經濟、貿易等專業的本科生則表示能接受的起薪為2000元左右。
看點二:碩士研究生數量激增
由于2003、2004年是研究生的報考高峰,今年畢業生中的研究生比例大大超出了往年。某上海財經大學碩士生告訴記者,今年很多高校三年制、兩年半制的碩士生同時畢業,碩士生競爭特別激烈。
結論:學歷高消費現象加劇
記者發現,在碩士、博士已經不再稀奇的年代,學歷高消費的情況更加普遍。比如某知名制藥公司推出了若干招聘職位,一些技術、研發類崗位要求至少碩士以上,而本科生只能投遞“銷售代表”以及“生產”的崗位。該公司HR坦言,在以前,本科生也有很多機會從事技術類工作。
另一家知名IT公司招聘官告訴記者,他們的軟件開發工程師學歷要求都逐步提升到了碩士和博士,“以前招聘,應聘的都是本科生居多,但是今年招聘,碩士生的簡歷也非常多。公司感覺碩士畢竟多學了3年,技術更加精通。并且公司規定,如果有博士應聘,一定給予面試機會。”
看來,2007屆本科生如何準確定位自己,碩士、博士們又如何面對激烈的競爭,這些都是在求職時需要思考的問題。
- 上一篇:畢業生警惕收下高額押金試用期滿換人
- 下一篇:2024年度中國皮革行業十佳設計師揭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