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籌:鞋業的集群效應
2006年12月9日,一群特殊的考官進入了武侯區中國女鞋之都工業園,走訪企業,察看生產線、考評制鞋工藝和管理水平……原來,這是評選“中國女鞋之都四川十大影響力品牌”的專家組一行。
中國皮革協會制鞋辦主任衛亞菲連呼“出乎意料”。采購節上,與會的國際采購商也紛紛豎起了大拇指:“成都女鞋,真美。”作為全國五大制鞋基地之一的成都,有鞋業企業1700余家,而在武侯區就有鞋業企業1300余家,從業人員10余萬人,年產皮鞋過億雙,年產值達70億元。
近年來,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統籌推進“三個集中”的部署,武侯區在實踐中探索,在探索中創新。目前該區女鞋產量和工藝在全國居第三位,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皮革協會授予“中國女鞋之都”區域稱號。“‘三個集中’是思路、是手段、是辦法,是過程更是目的。”武侯區委書記劉守成用“統籌”生動地解析了武侯鞋業的發展壯大。
遍地開花和“5.13”
“5.13平方公里”是武侯區鞋都工業園的面積。而幾年前,武侯鞋業自發、零散和家族式發展的現狀令人擔憂。如何變遍地開花為集群發展?2002年,四川省政府、成都市政府提出了打造“一個規模大、檔次高、環境優美的現代化工業園”的戰略藍圖,并對鞋業的發展和園區建設做出了重要的安排和部署,園區被列為四川省和成都市重點建設項目。隨即,武侯區在簇橋、金花一帶規劃了5.13平方公里的建設鞋都工業園。產業發展,規劃先行。武侯區將產業布局規劃融入區域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中,以規劃為龍頭引領產業發展進程。全面啟動了園區內道路、管網、綠化、通信、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及入園項目建設。據統計,園區共引進370余家知名鞋業企業,其中200余家已建成投產。一個集鞋業研發、生產、貿易、物流、培訓于一體,產業鏈較完善,各種服務配套的特色產業集群園區雛形初現。
目前,中國女鞋之都集群效應彰顯,園區及其周邊聚集了四川省80%以上的制鞋企業,鞋類產品注冊商標300余個,有11.8萬平方米的原輔料市場、160余家物流企業、10所制鞋技工培訓學校,日本YKK公司、法國CTC公司、BF機械等紛紛入駐。
“腦體分離”和產業升級
2003年,武侯區與成都置信公司合作簽訂協議,聯合成立了四川西部鞋都公司負責園區南片區的開發建設。在這個項目中,置信公司投資占了95%,而政府僅占5%。“政府用小資金撬動了大市場,充分說明了市場化運作的意義”。
2004年,在政府的積極推動下,一份關于武侯鞋業發展和面臨的問題,鞋業產業規劃、產業發展、產業前景的調研報告“出爐”,指出武侯鞋業產業鏈還不完整,沒有實現鞋業產業的“腦體分離”,缺乏上游產品和終端平臺。
2005年,武侯區提出鞋業產業結構調整戰略,實現“腦體分離”。鞋都工業園區A區定位為精品生產、貿易和總部基地;B區定位為集群生產基地,在區域內實現資源整合,優勢互補,錯位競爭。據負責品牌企業基地項目的四川西部鞋都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該項目一期已建成使用,而總面積60000平方米的集面料、五金飾件、跟底楦、化工輔料等于一體的國際鞋材中心也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中。
國際采購節期間,新評選出的中國女鞋之都四川十大影響力品牌、十大制造商、十大鞋機鞋材供應商等30余家企業,又聯合成立了“中國女鞋之都品牌戰略聯盟”,將發起中國女鞋之都十大品牌進商超、全國巡展和國際參展參訪等活動,對成都鞋業進行整體的品牌運營和包裝。締造品牌、產業升級,武侯鞋業步入了品牌戰略的新一輪發展熱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