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們為何放棄?
今年10月7日,歐盟終裁中國鞋傾銷幅度為16.5%,并征收為期兩年的反傾銷稅。在本月16日之前,相關中國企業可以對此提出訴訟。但據有關報道,全國1200家涉案企業中,目前僅有14家準備向歐盟法院提起訴訟。
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然而我們并不能簡單指責中國企業的“放棄” 行為。放棄訴訟,意味著這些企業必須承擔反傾銷稅的重壓,這將使它們在競爭中處于劣勢,甚至被迫退出歐盟市場。這樣的結果,顯然不是企業愿意看到的。那么,它們為什么不提出訴訟?一位長期跟蹤“中國鞋”的律師道出真諦:消耗時間,另外支付費用及輸贏未卜,讓很多企業在終裁結果出來之前就放棄繼續應訴。畢竟,此前,因不服歐盟反傾銷裁決而上訴歐盟法院的中國反傾銷案約有10例,獲勝的只是少數,期間一家企業費用低的大概3萬~5萬歐元,高的可能達到10多萬歐元,訴訟過程一般持續兩三年。
是積極應訴,不惜付出不菲的成本爭取或許會出現的轉機,還是干脆放棄接受命運的安排?對任何一家企業來說都是一種痛苦的選擇。平心而論,任何一種選擇都無可厚非,真正值得深思的是,當這樣涉及眾多企業的事件發生的時候,有沒有外部力量,可以幫助企業找到第三條路?
比如,引入保險機制,是否可以解決應訴反傾銷的高昂費用?或者建立一種基金,來支付這筆費用?又如,社會上是否存在一種專門的機構,為企業度身定制各種應訴方案?又如,誰來給企業普及反傾銷知識,提高他們的勝訴率?也許,對于一些大型企業來說,并不急需這樣的社會化服務,因為即使碰到反傾銷事件,它們也有足夠的實力去妥善應對。但對于廣大的中小企業,特別是尚處于創業期的中小企業來說,一旦碰到反傾銷,即使想積極應訴,也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遺憾的是,盡管近年來反傾銷案件此起彼伏,這些社會化服務機制卻依然處于萌芽階段。在這種背景下,盡管有少數大企業勝訴的個案,廣大中小企業在反傾銷面前依然束手無策。
所以,說到底只有營造一個環境,讓企業真正具備叫板“反傾銷”的實力,才能最終避免“放棄”的遺憾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