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角度也贏得漂亮 資深打工族再吃青春飯
時光如流水,相對于上世紀80年代生的新生代打工族來說,那些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南下廣東闖蕩的“老一輩”打工族,無論是社會經歷還是工作經驗,都算得上是“資深”級的了。但是,當他們把美麗的青春全部奉獻給這片熱土后,當許多工廠招工廣告牌上都標明“25歲以下”的時候,生存的空間卻越來越小了。于是,大部分人選擇了回鄉。可還有一部分人,他們想繼續在“老地盤”上生存,那么他們靠什么與“青春”一比高低呢?
第一招:變“被動”為“主動”
剛滿30歲的黎正松是廣東廣寧縣人。1994年,初中畢業的他離開山村來到 東莞市一家電子廠打工。后來他去鎮上學會了電腦,并進了一家職業介紹所做業務員。兩年后,由于工作的緣故,他與許多廠家的人事部經理搞好了關系。2001年8月,他應聘到東莞一家工廠人事部上班,做了一名專管招聘的職員。漸漸地,黎正松對珠三角各個城市的人才市場了如指掌。2004年8月,他因回家結婚而不得不辭掉工作。可是,2005年春節出來想再找人事工作時,他發覺太難了,不是因為文憑太低,就是工廠嫌他年齡大了。沒辦法,黎正松再次在人才市場做起了業務員,主要工作就是到東莞及鄰近城市的各個鄉鎮工業區,一家家去親自拜訪或打電話聯系工廠企業公司的人事部,與他們建立人才交流關系。一次,他到虎門聯系業務時,一家新工廠的老板對他說:“我現在緊急需要5名懂電子廠機器裝備維修技術的大學生,你能不能在一周內幫我弄來?事成之后,我給你1000元辛苦費!”黎正松覺得這事情對自己來說不難,便立即答應了。于是,他通過人才市場的信息直接挑選了5名優秀人才給那位老板。很快,黎正松就嘗到了替應屆畢業大學生找工作的“甜頭”。從此,他開始有意識地積累“資源”:一方面把自己聯系業務時在東莞認識的上千家企業登記成冊,另一方面他不斷加強聯系東莞、廣州等地高校的應屆畢業生。2006年初,他辭掉了人才市場的工作,單獨在東莞注冊了一家職業介紹所,結果業務十分紅火……
評析:從某種程度上說,進工廠打工,其實就是吃“青春飯”。因為大部分工廠需要的普通工人都是20歲左右的年輕人。當你因年齡大而被拒絕在廠門口時,就意味著過去的那碗“青春飯”已經吃不上了。這時,如果你依然被動地去找那碗飯,就很可能會餓得趴下,倒不如主動放棄它,再利用過去的打工經驗、技術、資源等去自己“做飯”,哪怕飯菜很簡單,至少也能填飽肚子。
第二招:換個角度,贏個漂亮
遲婧是湖南人。1990年,中專剛畢業的她來到深圳打工,那時中專文憑還很吃香,所以她在服裝廠做了幾個月后就當了文員。1999年,她終于因年齡太大而在文員這個行當中找不到位置了。已經28歲的她為了挑戰自己,到了一家廣告公司做業務,但因為她長得不漂亮,滿臉雀斑,所以對工作影響很大,干了半年仍沒業績。結果,老板以“不適合干廣告”為由炒掉了遲婧。當時,她很想做業務員,但哪行的女業務員都還是要一點“漂亮臉蛋”的。不甘心的她邁進了街邊的一家美容店,結果由于藥下得太重,她臉上起滿了皰,變得更難看了,她失望至極,欲哭無淚。
經過一番思想斗爭,遲婧又決定去學習美容,一方面是為了給自己美容,另一方面希望能靠它謀生。她到一所美容學校報名參加了培訓,還買了許多美容和化妝類書籍,一有空就把自己關在屋子里仔細琢磨。經過努力,她不僅把自己變漂亮了,還學到了很多知識。2002年,遲靖應聘到一家美容城上班,她從當文員期間養成的認真細膩態度贏得了客戶和老板的肯定。兩年后,她產生了自己開店的想法。但她深知搞美容不像開小賣部,擺貨上臺就可以賣,它事關人的形象,稍有閃失,就會給顧客造成難言的痛苦,她決定先在自己臉上做試驗。由于經驗不足,有一次照書上的配方,一天做了十幾個面膜,結果爛得面目全非。家里人阻止,可她仍堅持天天做。夏天很容易堵塞毛孔,她得了毛囊炎,臉上一個個大膿皰,整整一個月不敢出門見人。家人天天罵,要她趕緊出去治。這反而激發了她的倔勁:自己臉上的病都治不好,何談給別人做美容?她豁出去了,一次不行,換個配方再試……
用過多少種配方,她不記得了,在自己臉上做過多少次面膜,也數不清了;但最終她硬是找到了一種非常見效的配方,自己治好了臉上的皰和潰爛。這大大地鼓舞了她的“戰斗”決心。逐步試驗出其他許多有效的美容配方。2005年,三十多歲的遲婧終于開起了自己的美容店。工作中,她經常發現,做美容與做文員,其實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需要細膩、認真、親和的服務,而這些素質正是她在過去長達十多年的打工歲月里積累下來的“財富”。
評析:打工者在涉世之初,由于生存的壓力,對職業的選擇往往都是隨機性的,或者說是盲目的。但無論是否適合自己,同一種工作干久了,都能為自己積累某些特定的素質。當有一天,你因年齡而無法再干那種工作不得不轉行時,你完全可以找一份需要這些特定素質的職業,這樣既“延續”了你青春時期的特長優勢,又能為自己創造一片新的天空。因此,永遠都不要埋怨你目前的打工生活很無聊很沒用,經歷就是財富,今后換一個角度,你可能就是贏家!
第三招:絕境中尋找出路
35歲的段友根來自廣西蒼梧縣。只有小學文化程度的他,15歲就一直在中山市沙溪鎮的幾家布匹廠打工。2000年初,在車間干了10年的他做了廠里的主管。可是,天有不測風云,2005年1月,他被一個大學生取代了。失業后,段友根找了兩三個月,也沒有找到類似以前的主管工作。一次,他到一家圍裙廠去應聘,老板看了他的簡歷說:“主管我們暫時不要,你以前在布匹廠做過,能不能先專門幫我們廠去聯系一下布匹廠里的布頭?你看,這圍裙是小商品,利潤很低的,如果專用好布匹,根本沒賺頭。而布匹廠里剩下的那些沒用的碎布價格很便宜……”
于是,段友根以圍裙廠采購員的身份,到以前自己打過工的布匹廠去收購布頭,由于輕車熟路,他的工作很快就干得十分出色。幾個月后,許多布匹廠都催著他去收購布頭,可自己打工的圍裙廠也用不了那么多啊!但他發現,每一個小加工廠對布頭的需求是不一樣的,比如圍裙廠需要的是長方形的、有一定面積的布頭,拖把廠需要的是條狀的布頭,頭飾廠需要顏色鮮艷花紋很多的布頭……如果能把所有的布頭分類清理好,再按照各個加工廠不同的需求整齊劃一地送貨上門,不僅在價格上能夠賣得更高,而且絕對更受顧客的歡迎,因為這樣為加工廠節省了許多時間和人力。
2006年春,段友根干脆辭掉工作,開了個布頭收購站,做起了小本生意。他先負責聯系好收購和銷售布頭的客戶,然后讓從老家招來的幾名三四十歲的老鄉,專門在收購站整理布頭,他再雇車送貨上門。現在,他比打工時強多了。
評析:俗話說,車到山前必有路。但這個前提是,面對看似沒有路的大山,你要有勇氣和膽量去闖出一條路來,或者用心找到一條羊腸小道。在遍地都是打工者的南方熱土,生存的出路往往是隱蔽的,因為容易發現的早被別人搶去了,所以對于聰明的、有眼光的打工者來說,他鄉是沒有絕路的,總有一種方式能讓他們好好地生存下去!
后記:打工者在年輕時吃的“青春飯”,很大程度上是依附于年齡、美貌、激情、闖勁等,比如工廠工人、服務員、業務員……當不再年輕時,打工者要想再吃“青春飯”,就必須靠技術、經驗、頭腦和眼光了,比如工廠工人可以做技術師傅、管理干部,服務員可以在熟悉的行業當老板做生意,業務員可以利用過去的打工資源獨立創業,或者依靠原來的優勢轉行。當然,在現代社會,“青春”不應該僅僅是年齡的指標,“青春飯”也不再只是年輕人的專利。每一個追求成功的人,都應該有青春的熱血、心態、敏感和創造力,懂得時刻學習新知識、更新觀念、把握時尚,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的職業生涯無限延長,就不用擔心歲月的殘酷壓力——這才是真正吃“青春飯”的高手!
- 上一篇:工薪族如何選擇買房方案?
- 下一篇:女白領的四大隱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