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新聞]中國鞋企:在變革中成長
“為什么受傷的總是中國制鞋企業?”近日,眾多國內鞋企發出了這樣的哀嘆。
10月4日,歐盟通過了對中國產皮鞋的正式反傾銷方案,這將給紡織服裝業對歐貿易帶來負面影響。
長期以來,“中國制造“的競爭優勢,一直為被歐美指責為,是通過壓榨廉價勞動力、政府補貼及操縱匯率而獲得的。事實上,中國物廉價美的產品的產與銷,有著自己的成功邏輯。正如近期美國《商業周刊》撰文指出的,“中國制造”成功的“秘訣”在于產業集群。
的確,產業集群已成為現階段我國服裝產業結構的重要形式,利用產業集群戰略進行產業結構再造也成為提升核心競爭力的有效途徑。
但一項調查顯示,目前各地產業集群內的企業日子普遍難過,就像是一大群堵在高速公路上的汽車,進不得,退不得,而發動機又不敢熄火,只好看著浪費汽油和時間。
為此,有專家提出質疑,在面對頻發的貿易摩擦和全球化經濟的大背景下,我國服裝產業集群競爭力還能維持多久?要盡快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出路又在哪里?
由打造產業集群轉而打造品牌集群,是中國服裝業發展的根本途徑之一,更是中國服裝產業集群發展的必有之路。
然而,品牌的打造尤其是國際品牌的打造,又何其難,她不僅僅與企業努力有關,還有區域經濟有關,甚至跟國家形象密不可分。
也正是這樣,那些不畏艱難試水國際的領頭羊們,也更值得讓人尊敬。9月25日,杉杉、莊吉、名瑞等8個品牌集體登上米蘭時裝周T臺;10月1日,中國服裝設計師謝鋒和他的品牌“吉芬”,也成功謝幕巴黎時裝周,這無疑給那些準備走向世界的中國服裝設計師和品牌帶了信心。
如果說,中國品牌走向世界T臺,是中國向世界的自我展示,那么行業自律,則是中國企業自我內省的表現。
實際上,自律之風已經在中國服裝行業悄然升起,在中國服裝協會發表關于羽絨服產業自律聲名后,波司登總裁高德康再次發出了“愿意帶頭,絕不降價擾亂市場”的呼聲。至此,由行業、協會、領軍企業所組成的自律框架初步形成。
然而,避免“價格戰”并是讓大家賣同樣的價格,定位不同,價格顯然不同;價格不同,品牌渠道也應不一樣。
這就需要在以品牌為核心的統籌下,企業、商場共同有步驟、有計劃的進行戰略選擇和品牌運作。
比如,波司登的科技創新戰略,哈爾濱大型商場的機制轉型。
故此,外在的進取和內在的內練,不僅讓中國服裝跨出歐美貿易保護的射程,而且會走的更遠。
這正是產業素質提升的法則所在。
- 上一篇:[社會新聞]男鞋匠穿10厘米高跟鞋已兩年
- 下一篇:離職前起貪念 盜竊產品鞋被批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