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用特色水土養出特色人才
2006-12-05 11:23:17 來源:人事部人才市場公共信息網 中國鞋網 http://www.annualhp.com/
青海,這個曾被歌王深情吟唱過的“遙遠的地方”,造物主恩澤讓其擁有豐富的水電、鹽湖、石油天然氣、有色金屬等優勢資源和發展農畜產品、中藏藥等高原特色產業的優越條件。
然而,如果沒有一支結構合理、總量充足、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青海的優勢資源只是一道沉睡的隔岸風景。在飽受人才“瓶頸”之痛后,青海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研究制定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依托資源優勢和特色產業培養人才、吸引人才、聚集人才和用好人才,為實施資源轉換戰略和壯大特色產業提供了堅強的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持。
育才緊貼“特色”
青海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高寒缺氧,自然條件嚴酷,客觀上吸引外來人才難度較大。因此,通過各種途徑培養本土人才成為青海人才工作的重要基礎。
青海根據優勢資源開發需要,合理調整高校布局和專業結構,將原有的7所高校整合為3所綜合本科院校,增設了資源勘查、鹽化工業等20多個相關專業,培養和聚集了一批重點學科、重點領域的高素質專業技術人才。
青海積極探索聯合辦學模式,大力支持企業與技校、高校聯合辦學,有計劃、有重點地培養優勢產業急需人才。推進技工學校教學改革,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結合“三年三千新技師”工程的實施,在企業中廣泛舉辦技術講座,進行“傳、幫、帶”等活動。
大力實施崗位成才計劃。在生態保護方面,把中瑞合作項目青海后續項目與“三江源”生態保護項目有機結合起來,針對項目實施過程中森林草原生態等方面的難題,培養了一批骨干人才。
在民族文化產業發展方面,積極挖掘熱貢藝術的發展潛力,著力培養制作唐卡堆秀等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技能型人才。在礦產資源方面,積極引導廣大職工立足崗位,自學成才。國家重點科研攻關計劃重大科技成果獎得主李浩放,從一名普通技術員成長為電氣自動化專家。他主持設計、自主研發的處于國際領先水平的七部國產水采船,為青海鹽湖集團節約資金2.8億元。
多條途徑吸引人才
根據優勢資源開發遇到的科研難題,青海采用重大科技項目洽談的方式,提高人才吸納能力,積極引進國內外人才智力。“十五”期間,青海共有24個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對外進行公開招標,中科院、清華大學等100多家國內外一流科研機構和高校參與競標。
吸引人才要靠資本,更要靠事業。青海從優化人文環境、提供合理崗位、解決后顧之憂等方面入手,積極搭建良好的事業平臺。北京來青的鄧吉牛博士把成礦理論應用到找礦實踐中,有效提升了西部礦業的經濟效益。在他的帶動下,青海建立了第一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逐步形成了青海礦業資源開發的專家鏈和產業鏈。
根據自然條件嚴酷的實際,青海積極探索建立柔性引才引智機制。一是聘請高層次人才來青幫助工作。2002年通過保留人才原有身份和相關待遇的方式,清華大學李建保教授受聘為青海大學校長。北京大學、公安大學、文化部等國家有關部門和單位的高層次人才也先后走進青海。二是充分發揮好中央西部掛職干部和“博士服務團”的作用。近年來,先后有29名西部掛職干部和48名“博士服務團”成員來青海工作。他們對青海的資源開發和特色產業發展功不可沒。三是加強與省外人才和相關機構的交流合作。青海省委組織部聘請了67名曾在青海掛職和服務過的干部為特邀研究員。
聚集一支“有特色”的人才隊伍
聚集醫學人才,攻克高原醫學難關。青海先后吸引匯聚了一批專家學者致力于高原醫學研究,創建了高原病中心實驗室(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青海高原醫學研究中心(省級重點實驗室),在高原醫學研究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天一,揭開了藏族適應高原環境的生理之謎,推翻了當今國際“青藏高原居民不存在慢性高山病”的權威論點。
聚集藥學人才,研究開發藏藥產業。青海通過調查發現,該省有198個藏藥品種屬青海特色品種,開發藏藥產業潛力極大。近年來,青海吸引了一批著力于提高產品有效含量和檔次的專業領軍人才,并建成了全國唯一的“藏藥分析實驗室”。
聚集農牧人才,發展特色農牧產業。青海充分利用高原性氣候冷涼的特點,集中了一批優秀農牧業科研人才,加大了特色農牧產業科學技術研究和推廣力度,科技在農牧業的貢獻率已經達到45%左右。
聚集“光伏”人才,做好新能源產業。光伏產業是青海新能源重點開發產業之一。青海新能源研究所不斷充實新能源研發隊伍,員工數量增加到原來的9倍。已經建成光伏電站130余座,全省直轄行政單位112個無電鄉告別無電歷史。
青海特色的用人方略
弘揚青藏高原精神,引導人才干事業。青海大力弘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奉獻、特別能團結”的青藏高原精神,引導各類人才熱愛高原、扎根高原、奉獻高原。各新聞媒體開辟了“高原英才”、“時代先鋒”等專欄,努力營造鼓勵人才干事業,支持人才干成事業,幫助人才干好事業的良好氛圍。
優化人才環境,支持人才干事業。堅持以事業留人,以感情留人,以適當待遇留人,著力營造良好的用人環境。強化服務意識,改進服務手段,減少人才創業中的行政阻力。建立和完善領導干部聯系高層次人才制度,拓寬和暢通了高層次人才建言獻策的渠道。
改革分配制度,激勵人才干事業。設立科技重大貢獻獎。健全分配保障機制,實行以考定級,以級定崗,以崗定酬,按考取級別兌現工資福利待遇。
健全人才激勵機制。規范和完善各層次專家拔尖人才的選拔程序和制度;將非公有制單位的專業技術人員和在青掛職服務2年以上的外省籍專業技術人員納入優秀專家選拔范圍。2005年,授予26位專家“青海省優秀專家”稱號,13位專家榮獲國務院特殊津貼。
然而,如果沒有一支結構合理、總量充足、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青海的優勢資源只是一道沉睡的隔岸風景。在飽受人才“瓶頸”之痛后,青海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研究制定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依托資源優勢和特色產業培養人才、吸引人才、聚集人才和用好人才,為實施資源轉換戰略和壯大特色產業提供了堅強的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持。
育才緊貼“特色”
青海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高寒缺氧,自然條件嚴酷,客觀上吸引外來人才難度較大。因此,通過各種途徑培養本土人才成為青海人才工作的重要基礎。
青海根據優勢資源開發需要,合理調整高校布局和專業結構,將原有的7所高校整合為3所綜合本科院校,增設了資源勘查、鹽化工業等20多個相關專業,培養和聚集了一批重點學科、重點領域的高素質專業技術人才。
青海積極探索聯合辦學模式,大力支持企業與技校、高校聯合辦學,有計劃、有重點地培養優勢產業急需人才。推進技工學校教學改革,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結合“三年三千新技師”工程的實施,在企業中廣泛舉辦技術講座,進行“傳、幫、帶”等活動。
大力實施崗位成才計劃。在生態保護方面,把中瑞合作項目青海后續項目與“三江源”生態保護項目有機結合起來,針對項目實施過程中森林草原生態等方面的難題,培養了一批骨干人才。
在民族文化產業發展方面,積極挖掘熱貢藝術的發展潛力,著力培養制作唐卡堆秀等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技能型人才。在礦產資源方面,積極引導廣大職工立足崗位,自學成才。國家重點科研攻關計劃重大科技成果獎得主李浩放,從一名普通技術員成長為電氣自動化專家。他主持設計、自主研發的處于國際領先水平的七部國產水采船,為青海鹽湖集團節約資金2.8億元。
多條途徑吸引人才
根據優勢資源開發遇到的科研難題,青海采用重大科技項目洽談的方式,提高人才吸納能力,積極引進國內外人才智力。“十五”期間,青海共有24個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對外進行公開招標,中科院、清華大學等100多家國內外一流科研機構和高校參與競標。
吸引人才要靠資本,更要靠事業。青海從優化人文環境、提供合理崗位、解決后顧之憂等方面入手,積極搭建良好的事業平臺。北京來青的鄧吉牛博士把成礦理論應用到找礦實踐中,有效提升了西部礦業的經濟效益。在他的帶動下,青海建立了第一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逐步形成了青海礦業資源開發的專家鏈和產業鏈。
根據自然條件嚴酷的實際,青海積極探索建立柔性引才引智機制。一是聘請高層次人才來青幫助工作。2002年通過保留人才原有身份和相關待遇的方式,清華大學李建保教授受聘為青海大學校長。北京大學、公安大學、文化部等國家有關部門和單位的高層次人才也先后走進青海。二是充分發揮好中央西部掛職干部和“博士服務團”的作用。近年來,先后有29名西部掛職干部和48名“博士服務團”成員來青海工作。他們對青海的資源開發和特色產業發展功不可沒。三是加強與省外人才和相關機構的交流合作。青海省委組織部聘請了67名曾在青海掛職和服務過的干部為特邀研究員。
聚集一支“有特色”的人才隊伍
聚集醫學人才,攻克高原醫學難關。青海先后吸引匯聚了一批專家學者致力于高原醫學研究,創建了高原病中心實驗室(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青海高原醫學研究中心(省級重點實驗室),在高原醫學研究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天一,揭開了藏族適應高原環境的生理之謎,推翻了當今國際“青藏高原居民不存在慢性高山病”的權威論點。
聚集藥學人才,研究開發藏藥產業。青海通過調查發現,該省有198個藏藥品種屬青海特色品種,開發藏藥產業潛力極大。近年來,青海吸引了一批著力于提高產品有效含量和檔次的專業領軍人才,并建成了全國唯一的“藏藥分析實驗室”。
聚集農牧人才,發展特色農牧產業。青海充分利用高原性氣候冷涼的特點,集中了一批優秀農牧業科研人才,加大了特色農牧產業科學技術研究和推廣力度,科技在農牧業的貢獻率已經達到45%左右。
聚集“光伏”人才,做好新能源產業。光伏產業是青海新能源重點開發產業之一。青海新能源研究所不斷充實新能源研發隊伍,員工數量增加到原來的9倍。已經建成光伏電站130余座,全省直轄行政單位112個無電鄉告別無電歷史。
青海特色的用人方略
弘揚青藏高原精神,引導人才干事業。青海大力弘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奉獻、特別能團結”的青藏高原精神,引導各類人才熱愛高原、扎根高原、奉獻高原。各新聞媒體開辟了“高原英才”、“時代先鋒”等專欄,努力營造鼓勵人才干事業,支持人才干成事業,幫助人才干好事業的良好氛圍。
優化人才環境,支持人才干事業。堅持以事業留人,以感情留人,以適當待遇留人,著力營造良好的用人環境。強化服務意識,改進服務手段,減少人才創業中的行政阻力。建立和完善領導干部聯系高層次人才制度,拓寬和暢通了高層次人才建言獻策的渠道。
改革分配制度,激勵人才干事業。設立科技重大貢獻獎。健全分配保障機制,實行以考定級,以級定崗,以崗定酬,按考取級別兌現工資福利待遇。
健全人才激勵機制。規范和完善各層次專家拔尖人才的選拔程序和制度;將非公有制單位的專業技術人員和在青掛職服務2年以上的外省籍專業技術人員納入優秀專家選拔范圍。2005年,授予26位專家“青海省優秀專家”稱號,13位專家榮獲國務院特殊津貼。
中國鞋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第一時間與我們聯系,謝謝!也歡迎各企業投稿,投稿請Email至:8888888888@qq.com
- 上一篇:近千個崗位等農民工選
- 下一篇:2024年度中國皮革行業十佳設計師揭曉
我要評論:(已有0條評論,共0人參與)
你好,請你先登錄或者注冊!!!
登錄
注冊
匿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