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亞太區兼中國區人力資源總監王曉軍:信守你的選擇
父母給她的第一個名字叫燕燕,因為懷有對父親拼打出的人生的向往,她叫自己曉兵、學軍,直到最后父母同意她改成曉軍。掌握自己人生旅途的道路由此開始。
8年軍人生涯;轉業后在二十多歲時管理1000名司機,被剛開除的員工持刀上門質問;選擇GE,在新婚不久后到美國參加8個月的輪崗實踐;在收到GE內部三家公司的邀約信后卻選擇接手最混亂的攤子;在美國6年完全融入當地生活之后又舉家遷回中國。
王曉軍選擇機遇也被機遇選擇,而她之所以散發著與眾不同的耀眼光芒,是因為她每次都信守自己的選擇,踏實、堅定、從不回頭。
王曉軍有一個別稱叫“永向前”。上世紀80年代中期,因為管理出租車業務,她自學了開車,“因為水平不專業,不太會倒車,只會向前沖。
開車如此,做事方式亦然。8年的部隊鍛煉使得王曉軍做任何事情都雷厲風行。所以轉業后在中信公司工作的時候,部門就給了王曉軍一個艱巨的任務——申請許可證。于是在崇文門飯店到外經貿部的路上,每天清晨人們都可以看到一個穿藍色軍大衣的年輕女孩兒往返,久而久之外經貿部的工作人員都認識了她,很多許可證就是這么辦成的。“那時候真土,也不知道換件衣服。”
真正使王曉軍得以成長的是在中信集團下屬聯合汽車公司管理“人事工作”。因為一些原因,原本要成立的租車公司臨時改成了出租汽車公司,“為了使進口的1000輛汽車轉起來,我們必須聘請1000名司機。”
管理司機令王曉軍處理問題的能力突飛猛進。“沒有辦法,打假、搶地盤、車禍,甚至曾經出現過司機被殺的惡性事件,想不成熟也不可能。”起初司機們對這個二十多歲的小丫頭并不買賬,但隨著時間的深入,他們發現這個年輕女孩兒不簡單。為了拉來外國客人,她親自到長城飯店做了一個月的接待員。找國賓隊,宣傳自己的車隊,什么活兒她都愿意做。“有了活兒,司機的收入才能保證,他們后來很信服我,常常幫我倒車!”
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王曉軍所在的聯合汽車公司獲得了旅游行業最佳企業的獎杯。“其間,北影廠還拍攝了一部講述出租汽車的電影,公司的一些司機還在電影里客串了一次,這可是最早的產品植入宣傳了。”
10年過去,王曉軍依然記得自己從克里夫蘭機場走出來,看到陰沉的天空、被大雪覆蓋的白茫茫的大地時的迷惘。
那是1996年1月5日,兩只皮箱勒著王曉軍的指關節,這是唯一陪她參加8個月在GE照明總部輪崗實踐的東西。
是否該給萬里之外被時差和昂貴的電話費隔開的親人打一通電話,明天早晨在哪里買到第一頓喂飽自己的飯,8個月的輪崗實踐中每一天都會經歷到什么。想到這些,坐在旅館沙發上,素來堅強的王曉軍流淚了。“我一遍遍問自己,為什么要離開新婚的丈夫萬里迢迢飛到美國。”只是現在再讓王曉軍回顧,讓人痛苦的現實不會改變,但她的想法會變成“瞧,我在8個月的輪崗實踐中能獲得什么!這是一個讓中國人到美國本土做HR的機會啊!”
GE照明集團是GE歷史最古老的一個公司,擁有100多年的悠久歷史,其創始人是發明家愛迪生。雖然在中國,王曉軍已經職位頗高,但在GE照明成熟的人力資源體系面前,王曉軍要從頭學起。“我就是喜歡問問題,專業術語該向誰請教,俚語向誰學習,心里都定好了。”
剛一開始工作就遇到了一個棘手的問題——裁員。“怎么辦?”王曉軍沒有經驗,她找老板找同事,上上下下請教了很多問題:“裁員前一天,我還做了一次role play。自己扮演要被裁減的員工,驚奇、憤怒、哭——把所有可能發生的情況演示了一遍。”也許是因為充分的準備,也許是職業化的美國員工早已適應了這種狀態,第二天的情況反而進行得十分順利:“雖然準備的東西沒有用上,但是從中學到了很多。”
與中國文化與法律截然不同,在美國,說每一句話都要非常小心,員工隨時都會說“我找我的律師跟你談”,諸如年齡、婚姻等涉及到個人隱私的問題都不能隨便問及,否則會以“搞歧視”被告上法庭。王曉軍的全球化思維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和思路都在這一階段得到了快速提升。
老板對王曉軍的評價只有一句話:怎么什么事你都可以辦成?王曉軍也想過這個問題,“比較愛琢磨事情吧,總在想還會不會有更好的辦法。”她的答案似乎太過樸素:“人應該不斷突破自己的局限,勇于走到自己不熟悉或不那么安逸的領域里,在不斷的變化中重新認識自己。”
在GE照明,王曉軍用兩年半贏得一個陌生體系的信任和認可,除了獲得不斷的提升和越來越大的職權范圍之外,王曉軍被人力資源評估到top20%的優秀員工行列中,作為最優秀的員工之一,她的名字被發布在了GE總部人力資源的系統上。
王曉軍做了一個在人們意料之外,卻是極度GE的選擇——到GE金融集團去。
“推開辦公室的大門,我就看到了那張一年來沒有任何人工作過的辦公桌,厚厚的塵土蓋在堆滿的各種法律文件上。現實情況比我想象的還要糟。”結束了照明集團兩年半的工作后,在GE飛機發動機集團、金融集團、照明集團三家公司的邀約面前,王曉軍選擇了金融集團。當時,金融集團剛剛購并了一家大型IT公司,王曉軍就臨危受命,被派到了這家公司:“這家公司在全球擁有15000多人,在美國是由購并的33家公司組成,分為5個大區。北區人力資源主管職位在GE購并之前已經空缺了一年,我接受的就是這個職位。”所謂爛攤子不過如此,6名下屬一個快退休,一個從秘書提拔起來的助理,一個剛剛畢業的大學生;銷售、服務、倉庫等各個部門的人力資源工作都要用GE文化改造。
前6個月王曉軍沒有休息過一個周末:清理打官司的文件,換掉不稱職的人員。“周末我開車到公司在不同城市的各個分部門,詢問員工意見,設計招聘手冊、培訓制度以及公司的各項章程。”原來在這家公司,HR部門被認為是一個只管發工資定福利的后勤部門,管理層開會也不需HR部門參加,“當我自己邀請自己去開會的時候,整個會場鴉雀無聲。”憑著王曉軍執著地“用GE文化重新締造一個新企業”。幾個月后,形勢簡直可以說是“逆轉”。
“這8個月確實很艱苦。”王曉軍感喟道,就是在她馬不停蹄地學習整個業務流程,明確員工職責范圍,制定員工手冊的時候,一些同事向總公司寫了聯名信,要求把“多管閑事”的她調走。而這些事情王曉軍8個月后獲得提升時才知道,而此時她沒有后怕,只是覺得辛苦更加有意義:“其實只要功夫到了,人們對你的誤解會慢慢消失的。因為成績在那里,誰也不能抹煞。”
8個月后,王曉軍被提升為GE金融集團信息技術服務總公司人力資源副總裁,曾經的辛苦更像是考驗。在任職期間,王曉軍負責制訂幾次大規模的裁員方案,在數千名的裁員案例中,沒有發生一起投訴,所有人都說“這是公司的一個奇跡”。
2002年,作為GE唯一在美國工作6年的中國員工,當王曉軍已經逐漸適應了美國的生活和工作狀態,決定留下長期發展時,一個更大的挑戰向她招手。
“我去公司總部開會,突然在會議間收到一個緊急信息,讓我去見GE集團的副董事長,討論到中國擔任人力資源總監的事情。”因為班機和約好的會面時間相沖突,本著節約公司每一分錢的原則,王曉軍提出是否可以調整副董事長的時間,以免延誤航班,增加住宿費用。正是這種職業精神打動了一向以嚴厲著稱的副董事長。于是,連房子也沒來得及賣,王曉軍就舉家遷回了中國。“去的時候只有兩只皮箱,回來的時候多了一個孩子。”
從這一“去”一“來”,也看出王曉軍從來沒有忘記自己的原點。曾經就在國內擁有豐富管理經驗的王曉軍加上在美國鍛煉出的系統理論知識,在國內工作得如魚得水。2004年,她獲得了GE全球總裁頒發的業務發展杰出成就獎,是獲獎者中唯一的亞洲面孔。2005年2月,她被提升到亞太區人力資源總監。
Staffers: 作為人力資源的管理者,根據你個人的經驗,如何進行職業生涯設計和自我管理呢?
王曉軍:比起從前跟著感覺走,現在職業設計和規劃越來越被人們重視了。但我個人的體會是,職業道路不是設計出來的,而是一步步踏實走出來的,沒有捷徑可循。就像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可以做到今天這樣的位置一樣,與其定下宏偉的藍圖,不如多思考如何將現有的工作做得更好。瞬息萬變的外部環境下,可以把握的只有當下。
當然,目標要有。要時常詢問自己今天是不是比昨天有進步,學會從教訓中總結經驗。
Staffers: 在你的職業生涯中,總是面臨著抉擇,似乎機遇非常眷顧你。可以和我們分享一下如何獲得并把握機遇嗎?
王曉軍:懷才不遇——這四個字總是被很多人當成擋箭牌。實際為什么幸運之神從不眷顧自己,而把機遇給別人?用最通俗的話來回答,就是機會只給準備好的人。
我是做HR的,但至今都沒有“找”工作的經驗,甚至沒有為自己準備過一份簡歷。從部隊轉業到地方,再到后來一次又一次的工作機會,看起來是幸運,實際上的付出只有自己知道。機遇沒有找到你,是因為你不是唯一的、最適合的人選。成為最qualified的那個人,你會擁有一次機會,當你一直成為最qualified的那個人,就會有一個一輩子的好口碑,絕不用擔心沒有機會被發掘。
Staffers: 你覺得自己什么時候進入了職業成熟期?在美國6年的工作生活經歷對你產生了哪些影響?最難忘的事是什么?
王曉軍:正是這一段人在他鄉的美國經歷讓我真正成熟。
常駐在美國和臨時出差到美國是很不一樣的。在陌生的環境中,語言和思維都要轉換,用美國的文化習慣判斷事物。人力資源是關于人的工作,每時每刻都在進行人的溝通,我要克服語言的障礙、文化的隔閡、生活的不適,還有專業知識的不足。成熟了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人,與他人接觸,才能在很多事情來臨的時候,懂得用什么樣的方式處理。而這段經歷讓我明白,人是在不斷的磨練中成熟的,也只有敢于夢想,執著地接近和實現夢想,不懼怕磨練,才能讓生活更有意義。
最難忘的是一次讓我對美國社會有了更深刻認識的經歷。那時候中國還沒有加入世貿組織,每年美國都要審議是否延長中國的最惠國待遇。常有議員因為人權問題提出反對意見,在中國的美商會組織一些在中國有投資的跨國企業人員去美國國會游說。我被選去現身說法中國的人權。公關公司給我們做了簡單的培訓,比如應對不同黨派的人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方式。整整一個星期,我們在各參議員的辦公室奔走,見縫插針地做游說,腳上磨出了很多泡。最后,中國獲得了最惠國待遇,我也做出了微薄的貢獻。
Staffers: 回到中國是否有不適應,中美兩國的工作差異如何?現在工作中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么?
王曉軍:從工作環境到方式方法都有很大不同。這也是經濟和文化背景決定的。美國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已經非常成熟,員工也多具有職業化素養,但也會因此變得比較保守,墨守成規。相反,中國的人力資源管理確實一派欣欣向榮,有太多的東西值得我們去思考和計劃,不過過程中反映的問題也很多。
我現在工作中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如何用全球化的思維解決不同地區的人力資源管理問題。不同地域對同一政策比如激勵機制的反應是不同的,效果也不同。我要在只熟悉中國和美國的情況下制定出符合日本、印尼、泰國等不同經濟和文化背景的人力資源政策,這需要很強的提煉和分析能力。
另一方面的挑戰來自對本土員工領導力的培養。我們要吸引具有卓越領導力潛質的人才進入GE,通過系統的培訓和實戰經驗使他們迅速成為具有專業技能、管理知識和國際化視野的人才。
Staffers: 對自己的職業生涯幫助最大的人是誰?是否曾經遭遇過老板的不認可,如何應對一個挑剔的上司呢?
王曉軍:我在GE照明集團工作的老板曾經對我影響很深。正是他極具魄力的決定改變了我的職業路徑——讓一個中國人到美國做人力資源,管理美國人。在照明集團工作6個月的時候,我又面臨一個選擇:是接受公司提前給我的工作,還是加入可以更快通向事業高峰的GE審計師隊伍。整整一個下午,老板與我分析了兩種選擇將導致的各種可能性。從心理、職業發展各角度將我的職業脈絡完全理了一遍。是他幫助我認清自己真正的興趣——與人打交道,做一名最好的HR。
應該說我是一名稱職的員工,任何一項任務讓我執行,我都會全身心地投入,力求更快、最好、更標準化。絕大多數的老板都滿意我的工作,但工作是一件需要群策群力的事情,怎么能完全避免摩擦呢?曾經有一位老板總是說我太快了,使得周圍的人要不斷地追趕我,和我一起工作會很疲倦。這對我簡直挫敗感太強了。這屬于工作的方式和理念上的差異,我曾經想過離開,但最終還是通過與老板反復地溝通達成共識。從中我也認識到,作為管理者,除了績效之外,周圍同事的情緒也很重要。你需要努力使整個團隊按照統一的節奏前進,你要通過自身的努力更有智慧地發掘團隊成員的潛力,組合他們,而不是單純地依靠push。
Staffers: 你有職業偶像或者崇敬的管理者嗎?
王曉軍:我人生中最崇拜的是父親,他從農村出來的苦孩子一路奮斗成為部隊領導,我的軍人夢想也來自于他。
至于職業上,談不上偶像,但我最敬佩的是我們的前總裁杰克·韋爾奇和現任總裁伊梅爾特。這還有個小故事。沒有加入GE前,我對這個企業完全不了解,直到一個澳大利亞獵頭找到我的時候,我還把它和通用汽車弄混。那是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在美國AT&T公司下屬的北京AT&T光纖電纜公司擔任人力資源及行政經理一職。從公司籌建起就一直參與其中,公司對于我就像自己的孩子,要不是這個獵頭一直聯系我,我恐怕不會在半年后見GE駐中國辦事處的HR,討論人力資源管理問題。我們第一次見面純粹為了交流,只是在臨別時,他送給我一本杰克·韋爾奇的書。回家后,我連夜閱讀,心情難以平靜,只用了三天就看完了全書。不僅對杰克的管理理念非常信服,對GE的企業文化也著了迷。加入GE,和一個偉大的管理者共事令我自豪,12年過去了,我從沒有想過離開。
王曉軍
8年軍人生涯, 10年國企及外企工作經驗, 其中包括在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CITIC)從事國際貿易、進出口業務、投資及企業管理等工作。
1994年加入中國GE。隨即參加特別為公司全球有領導潛能的人力資源經理設制的專業課程培訓計劃,學期兩年。學習階段的最后8個月在美國克利夫蘭的GE照明集團輪崗工作。
1996年,在輪崗工作過程中因表現優異,提前獲得GE照明集團總部的offer,擔任人力資源經理職位。
1998年,調入GE金融集團新并購的一家IT公司任北區人力資源經理。8個月后被提升為金融集團信息技術服務總公司人力資源副總裁, 負責金融、風險管理、采購、6個西格瑪、法律等部門的人力資源工作。
2001年,升為GE金融集團信息技術服務總公司與產品和服務公司的人力資源副總裁。
2002年,被總部任命為GE中國區人力資源總監,全家由美國遷回中國。
2005年2月,被提升到現任職務。
王曉軍獲美國新澤西州立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并擁有六西格瑪黑帶大師資格。是GE公司“職業女性組織”廚房內閣成員并擔任GE亞太區“職業女性組織"領導人職務。
- 上一篇:3M的“新”事
- 下一篇:職場風范:讓競爭對手成為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