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縫機淘金潮漸行漸近
近日,中國的縫制設備企業紛紛進軍印度市場,其中一個主要形式就是在印度建立代理點,尋求代理商,并加大了在印度的品牌投入。
“印度市場的發展潛力太大了,完全有可能成為繼中國之后的世界第二大服裝出口國家。”寶石縫紉機集團東南亞市場區域經理馬卸輝對印度市場相當看好。和他有著相同態度的企業負責人數量似乎還不少。因此有人認為,在經歷了“出口寒冬”的季節后,去印度縫制設備市場淘金的的黃金期姍姍來臨了。
印度服裝產業的帶動作用
作為擁有十億多人口的印度,其服裝行業近幾年來的飛速發展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高度關注。印度的紡織業有著3500萬的就業人口,在就業人數上僅次于農業。特別是在2005年我國部分服裝產品在歐美市場受限,印度進一步擴大了對歐美的出口。據歐委會資料統計:2005年1-9月,印度服裝出口歐盟金額同比增長23.13%。美國商務部紡織品服裝辦公室數據顯示:2005年美國MFA項下服裝從印度進口金額同比增長34.24%。
服裝行業的發展,勢必會帶動上下游產業的發展。但是在印度,作為服裝業上游產業的縫制機械行業卻并沒有表現出相應的發展速度。印度的縫制機械制造業基礎比較薄弱,本土縫紉機生產廠家大多以生產家用機為主,工業用縫紉機生產能力不足。另外,印度的縫制機械產業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零部件主要還是依賴進口。
中國作為印度的近鄰,是世界縫紉機生產與出口的主要基地,生產總量約占世界產量的70%,據中國縫制機械協會初步統計,我國2005年縫制機械行業共生產各類縫制機械1550萬臺,比上年增長11%。印度服裝行業的迅猛發展,給中國的縫制機械行業帶來了巨大的商機。
“近年來,印度服裝企業紛紛購置縫制設備,我們的產品供應在印度市場都吃緊了,但是需求量還在上升!睂毷p紉機集團東南亞市場區域經理馬卸輝對印度的前景充滿信心。
據了解,從2002年開始,寶石縫紉機集團連續三年來保持著200%的增長率。2006年第一季度,工業用縫紉機產值就完成銷售額200萬,雖然同比增長率有所下降,但是馬卸輝表示,由于現在出口印度的縫紉機產量基數比較大,同比增長率有所下降并不表示印度市場的萎縮。
據海關總署數字統計:2005年,我國縫制機械(含整機和零部件)對印度出口總金額達到13288.3萬美元,同比增長170.2%,其中整機(含家用機和工業用機)數量達到20.3萬臺、金額達到12756.5萬美元, 同比分別增長177.79%、179.62%。
價格戰殃及印度
對于國內同行紛紛在印度設立代銷點,寶石縫紉機集團的馬卸輝對此并沒有表現出多大的擔憂,在他看來,寶石開辟印度市場已有10年時間了,經過不斷的服務提升,寶石品牌在東南亞、在印度已經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令馬卸輝擔憂的倒是國內同行的惡意競爭,這也是國內縫制機械行業所擔心的。有關業內人士表示,無限制的惡意競爭可能會造成印度市場的混亂,從而葬送中國縫制設備在印度的市場。而國內一家知名縫制設備制造企業在印度尼西亞的例子充分地證明了這一點。
“一臺普通縫紉機竟然只賣50美金,加上運輸費等各種銷售費用,等于是把縫紉機當作廢鐵來處理了。我們花了8年時間,在印尼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市場就這樣退出了,現在國內的許多同行也都逐漸地退出了印尼的市場!币惶岬綈阂飧偁帲R卸輝在心痛之余也表現出了無奈。
更深層次上,東南亞諸國的服裝行業的出口在全球已經占到很大比重,中國出口東南亞的縫制設備產品價格大大低于國內的銷售價格,當地的服裝企業勢必會從中獲利,進而給中國服裝行業的出口帶來巨大的壓力。
中國的縫制機械產品檔次除了國內的幾個骨干企業處在中上游外,大部分還是處在中游的地位。出口印度的縫制設備產品主要是以普通平縫機和包縫機為主,占到工業用機出口的90%,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普遍較低。
另外,服裝行業作為印度的支柱產業,受到政府有關部門的大力培植,許多中小企業紛紛開辦服裝加工廠,迫于資金匱乏等因素,他們渴是偏愛于價格低廉、質量穩定的產品。
有關人士指出,印度的大多服裝企業尚處在起步發展階段,在未來三到五年內,印度的服裝企業還是會更青睞價格實惠的產品。這也造成了縫制產品在印度的同質化現象非常嚴重,為國內有些縫制企業大打價格戰埋下了陰影。
市場前景期待突破
有關專家認為,中國縫制設備制造企業能否在印度掘到金子,取決于自身能否規范行為,維護印度市場的穩定。而避免價格戰的頻頻發生,除了需要同行間的相互制約外,更需要國內的縫制設備制造企業突破同質化現象,走產品差異化道路,不斷提高自身產品的科技含量,提升中國制造的形象,維護中國制造的尊嚴。
“我們現在在印度市場,也開始力推機電一體化的產品,我們的新產品也亮相印度的各種展會。雖然目前這一塊銷售不多,但是空間很大,只有先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才能在印度市場有所爆發!瘪R卸輝說。
而印度的國情也給新產品進入其市場提供了巨大的空間。據有關部門統計:過去十年來,印度的電量平均每年增加 5.5%,可是需求的增加幅度卻是12%。中國為應付需求的增加,每年增加2萬 8千兆瓦的電力,可是印度電力的增幅只有4500兆瓦。中國在傳輸過程中損失電力不到10%,印度則損失30%以上。中國近97%的家庭有電力可用,印度家庭卻不到50%。印度政府甚至下令商店每星期休業至少一天,工廠只讓兩個班的員工開工。
面對能源危機,服裝企業勢必會考慮購置高運轉速度、高效率的省電設備,以保證自己產品的交貨期。中國服裝行業近年來的機電一體化產品的發展趨勢,也使國內的縫制設備制造企業看到了新產品在印度市場的發展潛力。
當然,中國的機電一體化產品與世界一流產品相比,尚存在一定的距離。中國縫制機械行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離不開國內軟件業大環境不好的因素。而印度的軟件業非常發達,根據印度電子和計算機軟件出口促進委員會發布的消息,2005-2006年印度軟件和服務出口達到234.9億美元,同比增長35.54%。據有關報道,目前印度擁有140多萬編程人員。美國《商業周刊》和《福布斯》雜志都曾驚嘆:“印度有著無窮無盡的技術人才儲備!
如果能夠利用印度軟件技術的優勢,加上自身制造技術的優勢,對發展機電一體化產品,增強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意義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