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中小鞋企危機中暗藏生機
從2006年10月7日開始,歐盟對華皮鞋征收9.7%的為期2年的反傾銷稅,面對出口歐盟國家的訂單劇減,中小企業面臨生存危機,然而,通過轉戰市場、轉變經營方式、提高產品附加值,拓寬了中小企業的發展空間,在危機中尋找生機。
2006年10月5日,歐盟對華皮鞋反傾銷案終裁,中國涉案企業中除1家因獲得市場經濟待遇被征收9.7%的反傾銷稅外,其余企業均被課以16.5%的全國統一稅。反傾銷稅從10月7日起征收,為期2年。
雖然從表面上看,16.5%的稅率已較歐盟之前出臺的方案略有下調,但仍然將給我國鞋企出口造成巨大損失,并相應影響國內制鞋業及相關產業的發展和勞動力就業。而且,終裁結果將之前不在反傾銷范圍之內的童鞋也列入了征稅范圍。這次歐盟對華皮鞋征收的房傾銷稅也是對小規模外銷鞋廠的一個致命打擊。
從經驗看,由于歐盟政策的發布,會使得一些小企業轉銷內地市場,這必然會使得內地鞋業市場的競爭更為激烈,利潤更加微薄。
廈門市大家族鞋業有限公司則屬于中國鞋企中積極調整經營戰略的中型企業之一。該企業下一步的行動是將消費對象定位在中國內地市場。該公司原本是一個純外銷的中型企業,今年4月初嘗歐盟反傾銷“苦果”后,企業生意急劇下滑,從5月份開始就沒有再進行生產。
此外,個別企業依然表示,對歐洲市場的出口業務抱有樂觀的態度。臺州斯美特鞋業有限公司業務人員表示,歐盟征稅使得我國皮鞋出口的價格優勢有所減弱,不過即使這樣,中國出口的皮鞋價格對于歐盟的消費者來說仍具有不可取代的吸引力。我們相信歐洲消費者有足夠的消費能力,可以支付中國鞋類產品因征稅而提高的價格。
據了解,日前由廣州、溫州、泉州等幾大產鞋基地組成的“歐盟對華鞋產品反傾銷應對聯盟”正緊密地與政府、行業協會、商會進行溝通,共同尋求措施應對歐盟反傾銷。
廣東鞋業廠商會有關人士表示,年初廣東的臺資、港資等企業就開始組織民間的反傾銷聯盟,并通過公共渠道向國家商務部門提出訴訟。廣東制鞋企業規模較大,條件成熟,目前廣州企業在應對歐盟反傾銷的策略中,主要強調注重其他市場的拓展,如增大向美國、南美各國的出口份額。
同時,泉州市作為外銷鞋企的聚集地,從今年年初開始就積極召開會議,必要時還會邀市政府有關負責人一同參與,為中國制鞋企業出謀劃策。他們推薦企業采取外銷轉內銷,多元化經營,開拓國際新市場等措施,規避單一市場風險。對于大型企業,商會建議其打響自己的國際品牌。對于資金小,人力少等的中小型企業來說,建議在國內開辟新市場,采用個性化,創意化的經營模式,尋找到立足之地。
此外,上海皮革行業協會有關負責人表示,歐盟上調反傾銷稅對上海本地企業影響不大,由于上海外銷的制鞋企業不多,目前還沒有數據表明歐盟反傾銷稅對上海制鞋企業經營帶來明顯的負面影響。
銀聯信分析:
自從歐盟去年對我國鞋類啟動反傾銷調查以來,我國皮鞋遭受了從4.8%至19.4%的漸進式臨時反傾銷稅單,致使出口量和國外訂單銳減。同時,人民幣升值同樣也在影響著鞋類制品的出口價格。
歐盟一直是我國鞋出口的最大市場,歐盟對我國鞋政策的變動將影響我國部分地區鞋出口的形勢。由于反傾銷關稅一般由進口商消化,而目前歐盟鞋進口商的利潤在15%-20%之間,此次歐盟對我國征收的為期兩年的反傾銷稅將使進口商的利潤幾乎為零。此前的廣交會上歐盟客商就少了三四成。
從目前歐盟的各種信息動作看,轉戰內地市場,適當的規避出口歐盟的貿易風險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中小鞋企業的內部戰爭也是不可避免的,我們也要看到,歐盟稅率的提高主要是針對一些遵循市場規律經營的中小企業,國內鞋企要增強自身實力做大做強聯手對外,首先要盡量減少同行業的惡性競爭。
除了國內市場外,尋找非歐盟國家市場也是一個不錯的突圍方法。康奈公司已經開始在俄羅斯投建新廠,而目前整個項目已經敲定,預計明年底會正式投產。此外,該公司也逐漸將注意力轉向不對皮鞋設限的美國市場。
除了開發新市場,鞋企業也可以選擇轉向非皮鞋類的其他鞋類生產方向。
由于歐盟開征反傾銷稅主要是針對真皮鞋類,征稅舉措打壓了歐盟采購商對真皮鞋類的進貨需求,這對于其他鞋類產品來說,反而是個進一步開拓市場的契機。本屆廣交會參展的鞋商企業類型和產品類別均發生了很大變化。與往屆廣交會皮面皮鞋制造企業的數量能占到所有鞋產品展商的一半以上不同,此次在鞋類產品的展位中,90%為毛、布拖鞋,旅游鞋、PU皮鞋(聚氨酯,俗稱仿皮)和勞保鞋的展位,而皮面皮鞋的展位則屈指可數。
近日,在“2006亞洲投資論壇”上,出口貿易司司長皮埃爾•阿米哈指出,自1996年實施以來,歐盟的市場準入策略已經10年了,隨著全球經濟大環境的改變,這項市場準入策略必然會更新。他透露,約在明年4月,一份新的關于歐盟市場準入策略的政策文件將會發布。
面對歐盟對我國鞋業出口歐盟頻頻出招,一些無法頂住壓力的小企業將面臨淘汰,對于這些企業,金融機構應及時采取措施防范風險。然而,我國鞋業在高附加值產品的研發生產,以及非歐盟國家市場的發展空間還是巨大的,因此金融機構和相關部門應給予政策上的支持和指導,打造出更多的如李寧、奧康等國際品牌的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