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爭一個崗位 文科生專場火爆開場
2007屆大學畢業生文科類雙選活動在陳家坪展覽中心舉行,近百家單位現場提供了3000多個崗位,但仍顯得供不應求,因為進場人數超過了1萬人,供求比例達到了1:3。火爆的求職人流讓不少單位都只能先收簡歷,再擇優面試。據悉,文秘、英語、小語種、人力資源、市場營銷是企業需求的重點。
單位未到隊伍先排
早上9點多鐘時,少數單位還沒有進場,但他們的展臺前卻已排起了長長的隊伍。
重慶龍禹石油在本報幫助下免費獲得了現場展位。該單位主要招聘文員、會計和新聞類人才,記者現場看到,應聘學子的隊伍足足排了30米長。
“因為堵車晚到了一點,沒想到有這么多同學排隊。”快到中午時分,龍禹石油現場招聘的人員才稍微歇了口氣。
人太多只能先收簡歷
場館里一些知名企業受到求職學子熱捧。力帆集團、涪陵榨菜、高新區教育局、建工集團、百事達汽車、重鋼集團、昭信文化傳媒、商社集團的招聘臺前,都排起了長隊。而高新區教育局的招聘臺前甚至排起了三條隊伍。
“人太多了,如果我們一個一個面試的話,可能要明天才能面試完。”某知名企業的招聘代表告訴記者,回去篩選后再通知大家面試。
面對企業的匆忙,部分同學把簡歷一投了事,而有的同學則主動排到面試官前,用最簡短的語言把自己推銷了一遍,“這樣的同學我們會重點考慮的”。
學子稱可以免費試用
“你希望薪水多少?”現場求職的文科同學對這個問題大多顯得不太肯定,一名女生在應聘文秘職位后告訴記者,自己對薪水標準也沒有仔細考慮過,只要能有工作機會先鍛煉自己,試用期600元月薪也可以。
記者在現場還注意到,文科生在應聘時很少主動詢問薪水待遇,反而有不少同學告訴用人單位,可以免費試用。重慶工學院招就處副處長張勇剛認為,大學生求職也應該主動了解薪酬待遇情況,但在詢問方式上應有所注意。
1.2米大學生:選工作就像選女友
重慶工商大學矮個大學生魏澤陽,昨天也來到了雙選活動現場。雖然身高只有1.2米,但小魏卻顯得很自信:“選工作跟選女友一樣,得互相喜歡才行,是吧?”
已分別向上海和青島的兩家公司分別投遞了簡歷的魏澤陽,還想在重慶看看有沒有更適合自己的工作。對于薪水,他要求不是很高:“我想畢業后先找份工作,多積累些經驗和資本,以后還是想自己搞事業。”
魏澤洋告訴記者,他投了兩份簡歷出去,分別投給了朵力房產公司和力帆集團,都是應聘的營銷策劃職位。
魏澤洋在現場引起眾多媒體的關注,面對采訪和鏡頭,他自信地稱:“以前在地方電視臺和中央電視臺都上過節目,下次上央視,我希望是新聞會客廳。”
文科人才求職也有技能要求
組委會昨天介紹,文科類需求熱點仍然集中在營銷、英語、財會、醫藥、平面設計、醫藥等專業,占了需求量的50%以上,法律、管理、農林等專業需求相對較少,只占20%左右。
文秘:也需要男生
秘書工作已不再是女生的專利,在雙選會上,一家企業要招聘兩名男性文秘。招聘人員表示,男生在做文秘工作時,有他們的優勢,有些溝通、合作的工作,男生處理得比女生更恰當。如果是行政文秘,除了一些基本的書面工作外,還得負責宣傳,比如扛攝像機等,顯然男生更有優勢。
財會:講“實戰”經驗
進場單位的招聘崗位中,財會專業的需求幾乎占了所有崗位的1/3,但是,大學生們仍然感覺簡歷難投。一家招聘單位明確表示,相對于其它工作而言,招收會計人員,企業相對更看重工作經驗或實際操作能力。
平面設計:偏愛專科生
在招聘平面設計類人員時,企業更傾向于招聘專科類的學生,一些用人單位認為:一是因為專科生在技能的掌握上比本科生更實在;二是專科生的自身定位較為明確合理,“但今年的本科生似乎也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比以往有所改善”。
家長充當“心理師”
文科專業雙選活動現場,不僅是進場的學生人數比理科專業雙選會翻了一番,就連學生家長也多了不少。家長們除了陪孩子進場,兼任“秘書”外,還要充當“心理師”的角色,隨時安慰煩躁的孩子。
家住南坪的羅叔叔一家,一大早就趕到文科專業雙選會現場,當在教育學院就讀英語專業的女兒排隊之后,羅叔叔和妻子忙著在一旁研究晨報的《指南》。
羅叔叔說:“女兒讀的是大專,現在幾乎所有單位都要本科生,愁得很。這段時間,家人最怕影響女兒的情緒。”
另一個陪女兒趕來求職的李阿姨也沒閑著,女兒在一旁投遞簡歷,李阿姨就趕緊跑到另一家單位招聘臺去排隊。李阿姨說:“女兒本來不讓我來,是我自己堅持來的,也就是幫她排排隊,多個幫手。”
當天最忙碌的家長,無疑是專程從渝中區趕來替女兒投遞簡歷的程先生。程先生告訴記者,女兒就讀于北京林業大學中文專業,這段時間還在學校上課,“現在文科生就業普遍比較困難,雖然女兒專業成績不錯,但絕對不能錯過任何機會”。
和學生們求職不同,程先生顯得異常慎重,選擇單位首先看企業性質,然后才看企業的名氣和福利待遇。程先生說,如果接到單位的面試通知,就讓女兒打“飛的”回渝參加面試。
- 上一篇:生物制藥人才就業形勢好
- 下一篇:2024年度中國皮革行業十佳設計師揭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