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缺乏人才是全球現象 全球大公司開始搶人才
發達國家靠移民政策挖人 歐美企業進校園早期培訓
“人才短缺正成為全球企業的最大障礙。”這是在最近舉行的全球跨國企業論壇上,各國企業發出的共同聲音。有專家指出,企業面臨的人才瓶頸,還將削弱各國的經濟實力。
企業缺乏人才是全球現象
“目前,各國企業主要缺乏兩種人才。”德國企業人才培訓專家哈瓦克教授對《環球時報》記者說,首先是具有特殊技能的專業人才。在發達國家,德國、英國等在光學技術、微波工程領域出現“人才荒”;澳大利亞目前最缺的則是土木、石油工程師等;近年來,法國很多大型企業把采購、制造等部門轉移到擁有廉價原料和勞動力的發展中國家,法國國內員工數量相應減少,要求的人才質量卻越來越高,尤其是機械、電氣等類專業人才奇缺。在不能找到理想人選的情況下,企業只好考慮降低要求。
在發展中國家,專業人才短缺問題更嚴重。雖然印度每年有35萬大學畢業生,但只有25%的工程師能夠參與全球市場的競爭。拉克什米·納拉亞南是印南部城市金奈一家軟件公司的經理,近幾年來公司的外包業務越做越紅火,但納拉亞南卻開始為自己手下的員工儲備發愁。“現在找到合適的人才對我來說簡直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他要有扎實的軟件技術功底,能說流利的英語,還需要對不同領域均有涉獵。然而可悲的是,這樣的人在印度找不到多少。”納拉亞南也承認,那些來求職的年輕人都非常優秀,“但是把他們改造成能夠適應現代企業需要的員工,至少需要幾個月的時間,而且還是件非常麻煩的事。”
缺少具備領導才能、能“溝通上下”的中層經理人才,是各國企業面臨的第二大問題。在印度,各種各樣的公司如雨后春筍般快速發展起來,不同企業間對中高級管理人員你爭我奪、相互挖墻腳的事例屢見不鮮。據麥肯錫咨詢公司介紹,在未來十年,僅中國就需要10多萬名有國際經驗的中層經理人才。但符合該條件的目前不足1萬人。這將阻礙中國從以制造業主導的經濟,向服務和研究產業轉變。哈瓦克教授說,外語表達能力不足和缺乏準確分析資料的能力及國際業務方面的經驗,使許多企業進軍海外計劃陷入了兩難境地。
大學培養的人不符合企業要求
“一方面,各國年輕人絕望地尋找工作,另一方面,雇主幾乎帶著同樣的絕望尋覓合適人手,來填補數以萬計的職位空缺。”哈瓦克教授說。事實上,很多高校教育無法適應新的就業市場是導致人才空缺的重要原因。今年剛剛從德里大學畢業、開始著手找工作的蘇尼什便遇到了這種情況,自己所學的教材仍然是十幾年來一成不變的教材,而面試公司所提出的技術要求卻早已上了新臺階,“他們說的東西我在大學里根本沒有接觸過,恐怕至少得讓我培訓幾個月的時間才能上手。”
在法國,眾多用人企業抱怨具有實際操作能力的人越來越難找。從去年年底的巴黎郊區暴亂到今年春季遍及全法的“首次雇傭合同”風波,都和就業市場的問題有著直接關系。很多社會學家認為,法國的教育體制也是就業市場不景氣的一大原因。法國公立大學沒有學費,通過中學畢業考試的學生都可以注冊。課程設置往往偏重理論性,畢業后頒發國家統一的學位。由于帶有實際操作性的課程較少,畢業生常常被認為是“有知識、沒能力”的典型。高等專業學院中既有公校也有私校,知名度參差不齊,畢業時頒發學校自己的學歷證明,其在就業市場上的價值往往與學校的知名度成正比。出自名校的學生自然被看作精英,受到各用人單位的歡迎。唯一的不足可能是缺乏工作經驗。問題是,大部分的法國年輕人都出自公立大學,既缺乏實際能力,又沒有工作經驗,畢業的同時也就意味著失業。
此外,法國一直實行終身工作合同制,這意味著如果員工沒有出現重大的工作失誤,雇主是沒有權利終止合同的。如果提出解聘,不僅要經過繁復的手續,而且要付給職員一大筆補償金。因此企業往往不會招聘長期雇員。即使招聘,也自然而然會把標準提高,格外小心地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精挑細選,以免出現“請神容易送神難”的麻煩。
同樣的情況在美國也有。喬治今年23歲,精通俄語,兩年前找到一個醫療口譯的工作,當時高興得發狂,但遺憾的是這是臨時性的,福利待遇不如正式員工。如何化臨時為永久,成了喬治的心病。而有些美國企業把這些“戰略性聘用”的員工,當作調整企業發展、節省成本的工具,已從中摸索出一整套的方法。美國的就業報告指出,過去一年里律師、會計、工程師和生化科技4類專業人員承擔的臨時性工作,已經占到美國大公司臨時工作的1/3左右。
其三,人才大量向發達國家流失也是造成企業招不到優秀人才的重要因素。近十多年來,超過60萬成績優秀的印度畢業生到國外深造不歸,4000名知名度高的專家早已移民歐美,特別是那些英語流利、能力突出的高材生們更是對西方趨之若鶩。即使一些知名跨國企業許以優厚的待遇,也很難讓那些旅居海外的印度人回國就業。知名互聯網企業GOOGLE在印度的公司就曾經多次抱怨過,“當地招不到合適的高級人才,即使是那些身在硅谷的印度人都不愿意再回到這里來。”
爭奪人才的戰爭才剛剛打響
今年前些時候的法國民意調查顯示,2/3的大學生都把做教師或進入國家機構工作看成最佳的出路。而進入企業工作則成為次要的選擇。為了改變這種被動局面,在全球化競爭中占據主導地位,各國紛紛推出解決方案。美、英、德、日、加拿大和韓國等國家,利用移民政策和法規,爭奪外國企業人力資源。一是修改移民法,鼓勵專業人才優先移民甚至不受限制;二是增加專業人才的簽證名額,延長居留期;三是通過設立多種獎學金,為外國留學生提供進入其大學深造的機會,鼓勵并吸收他們加入有創造性的勞動。
各國企業還主動與大學建立了合作伙伴關系,以開辟關鍵技術領域的工程技術和管理人員資源。如德國奔馳、寶馬等公司啟動了校園招聘項目。學生可以一邊學習,一邊下廠工作,這樣畢業后的實際工作能力應該就很不錯了。而德國亞琛工大還與企業合作培養項目經理型的工程師。“如何完成項目運作”已成了大學課程的主要內容。學生從第一學期開始就必須學習如何進行綜合思維、實踐操作以及如何在團隊中完成任務。
此外,很多歐美公司還重新召回了本公司的退休人才來指導缺乏經驗的大學畢業生,在自己的培訓學校中增加了某些專門人才的培養課程。福特汽車公司的發言人說,他們就經常采用讓退休工人重新回廠工作的辦法。因為年長員工的靈活性強,十分了解企業文化,工作經驗也豐富。
- 上一篇:吉林省發布年度緊缺人才需求目錄
- 下一篇:2024年度中國皮革行業十佳設計師揭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