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鞋業不再“沉默” “貼牌”經濟成軟肋
10月8日--國慶長假后的第一天,廣東創信鞋業公司董事長吳振昌一整天都陷在此起彼伏的電話鈴聲中。吳振昌是“歐盟對華鞋產品反傾銷應對聯盟”的總召集人。從3月歐盟委員會正式批準對中國和越南皮鞋征收為期半年的臨時性反傾銷稅以來,該聯盟代表181家中國制鞋企業,應訴歐盟對華鞋產品反傾銷事宜。
10月5日,歐盟理事會表決通過了對中國、越南產皮鞋征收正式反傾銷稅。這意味著從此以后,除了中國企業金履鞋業因獲得市場經濟待遇被征收9.6%的反傾銷差別稅之外,從10月7日起歐盟分別對中越兩國皮鞋分別征收16.5%和10%的反傾銷稅,為期兩年。
“這個消息對我們打擊太大了,有些面向歐洲的中國企業已經關門了。”吳振昌說。事實上,自4月7日歐盟“臨時制裁令”下發以來, 很多采購商已將訂單從中國轉移到泰國、印尼。“本來我們的成本就要比他們高一點,現在加稅,就更沒優勢了。” 吳振昌說。
歐盟“臨時制裁令”是指從4月7日起歐盟向中國產皮鞋征收為期半年的臨時性反傾銷稅,并在這半年內將反傾銷稅率從4.8%逐步增加到19.4%。這一臨時性反傾銷措施10月6日到期后,歐盟便從10月7日起征收上述為期兩年的反傾銷稅。
10月12日晚,“歐盟對華鞋產品反傾銷應對聯盟”召開了特別會議,討論應對歐盟反傾銷措施的辦法。吳振昌表示,在征求了聯盟律師的意見后,決定不以聯盟的名義而是以企業的名義向歐洲法院提起訴訟。
根據歐盟有關法律規定,聯盟或商會不能向法院提起相關訴訟,訴訟主體應是企業。但如果個別企業獨自提出訴訟,律師費非常高昂,需要20萬歐元左右,所以聯盟呼吁涉案的150多家中國企業聯合向歐洲法院提起訴訟,只要征集到20個左右的企業,那每個企業承擔的費用只有不到1萬歐元。但吳振昌同時指出,訴訟的過程將非常漫長,很可能要持續一到兩年。
吳振昌表示,即便是聯合提起訴訟,但最終歐洲法院對每個企業反傾銷稅率的判決也可能不同,因為這要就每個企業的調查資料而定,但在歐盟決定對中國鞋企征收高達16.5%的反傾銷稅之前,他們對很多企業的調查資料都沒有仔細看過。據悉唯一獲得特別待遇的金履鞋業也表示要提起抗訴,因為對9.7%的反傾銷稅從何而來歐盟從來沒有解釋過。
10月23日中國最大的民營制鞋企業--奧康集團正式聘請律師對歐盟提起皮鞋反傾銷訴訟,這也是歐盟自10月7日正式啟動對原產于中國的皮鞋產品實施征收為期兩年的16.5%的反傾銷稅后,第一家宣布提起反傾銷訴訟的中國制鞋企業。“不論程序有多復雜,工作有多艱巨,我們都相信法律是公平的,中國的鞋業產業應該站出來在另一層面的法律程序中據理力爭。” 奧康集團總裁王振滔說,只有正面應對、繼續努力才是唯一的出路。
但更令中國商人們擔憂的是,歐盟對鞋子的制裁可能只是個開頭。“溫州當地很多行業已經感覺到歐盟更多的威脅,現在都在積極采取措施。除了鞋業,服裝、煙具等都在想辦法。”溫州鞋革行業協會秘書長謝榕芳說。
據《財經》報道,中國“歐盟對華鞋產品反傾銷應對聯盟”代理律師、Steptoe & Johnson律師事務所駐布魯塞爾合伙人詹姆士·瑟爾斯認為,歐盟的新判決,已成為歐盟對中國貿易政策取向的一個分水嶺,今后在其他領域還會有大量類似的對華制裁。“在布魯塞爾,已經有消息說,接下來還會有一些針對中國的反傾銷案。正在談論的是家具,時間可能在今年年底以前。擁有強大家具產業的德國和意大利支持對中國企業的調查。”
歐盟剛剛出臺了第一份對華貿易政策文件,重新評估和審視對華巨額貿易逆差問題。在中歐貿易即將邁過3,000億美元門檻之際,價值不超過10億美元的鞋子糾紛,為雙方的貿易前景蒙上了陰影。
陷入困境的中國鞋類企業
據海關統計,作為全球最大的鞋業生產國和出口國, 中國2005年鞋的生產總量已達到90億雙,出口貿易額為171億美元,分別占世界鞋品總量和出口總額的53%和60%。而歐盟則是中國第二大鞋制品出口市場,占中國總出口量的14.6%,2005年1~10月,中國出口到歐盟的鞋類產品達8.05億雙,金額為26億美元。
然而,從西班牙焚燒中國鞋事件,到歐盟對中國鞋征收反傾銷稅,中國鞋業始終處于國際貿易的摩擦漩渦中。
“歐盟對中國皮鞋反傾銷將影響到7萬中國制鞋工人的就業機會。”商務部外貿司司長魯建華表示,面對歐盟征收中國皮鞋反傾銷稅,中國的鞋類企業陷入了困境。
不僅如此,據歐盟皮鞋進口商的測算,中國皮鞋的均價為每雙8歐元(合10美元),征收反傾銷關稅后,每雙進口鞋價格應會上漲超過1歐元。這一新的稅率將影響到14%的中國對歐鞋類出口。
吳振昌根據多年的外貿經驗判斷認為,大多數歐洲經銷商都不會承擔接近17%的高額關稅,除了極少量品質要求高、設計新穎的皮鞋。原本下給中國廠商的訂單預計將大量轉移到其他地區,估計未來兩年中至少有超過七成的涉案產品訂單會被轉移到東南亞其他國家。“兩年的時間足以使歐洲經銷商培養起新的供貨基地,中國鞋的原有優勢將被取代。”
其實,從今年4月歐盟對中國皮鞋征收臨時性反傾銷稅起,反傾銷的不良反應就開始顯現。歐盟是深圳口岸的第3大皮鞋出口市場,但在反傾銷影響下4月以來深圳口岸對歐盟皮鞋出口增勢驟減。據深圳海關統計,今年1-8月深圳合計出口皮鞋1,938萬雙,增幅均比去年全年水平回落70個百分點左右。
而作為中國鞋業主要生產基地,廣東在此次歐盟反傾銷調查中涉案企業眾多。據廣東省外經貿廳公平貿易局統計,中國鞋類企業涉案金額達7億美元,其中,廣東涉案金額超過3億美元,接近50%。
以經營女鞋為主的廣州云方鞋業貿易有限公司每年出口50萬雙鞋到歐盟國家,占其出口總量的四成。經理洪光勝對記者說,該公司4月初與意大利客戶新談的訂單訂貨量從原來意向的4萬多雙銳減至2萬多雙。
洪光勝說:“作為一家外貿公司,如果歐洲銷售商想讓我們承擔大部分因反傾銷稅而多出的成本,我們只好找生產廠商,看能不能壓低出廠價格。”
而在廣東惠東地區,數千家小鞋廠一年的鞋產量可以達到6億多雙,但平均每雙鞋的利潤不會超過2元錢,完全依靠低勞動力成本和加班加點爭取訂單,根本無力應對國際市場的風吹草動。
“貼牌”經濟成軟肋
貼牌生產對中國鞋業的發展起到功不可沒的作用,這種勞動密集型的生產方式曾經讓廣東經濟成為中國的一個傳奇,鞋業對此有個夸張的說法:“全世界每三人中就有一人穿廣東鞋。”
根據廣東省外經貿廳公平貿易局數據顯示,廣東制鞋業年產量近30億雙,而以此為中心在珠江三角洲形成了龐大的制鞋產業帶。目前,廣東省有上萬家鞋類生產企業,從業人員達200萬人以上。然而在這龐大的制鞋“軍團”中,只有深圳“百麗”一個品牌被評為中國名牌產品。
“貼牌生產最大的弱點就是主動權不掌握在我們企業的手中,僅靠加工賺取微薄的利潤,而且容易因為加工出口量大遭遇國外的貿易壁壘。” 從貼牌工廠起家的吳振昌對此深有體會。
他的創信鞋業目前已發展到近2萬名員工,年產鞋超過1,000萬雙,年出口額達1億多美元,是國內最大的制鞋出口企業之一。而創信鞋業主要的業務就是世界著名品牌的貼牌加工,如美國米奇、史努比,中國臺灣地區知名童鞋品牌魔術屋,法國時尚品牌ELLE男女兩用功能運動鞋及休閑鞋,還有運動名鞋耐克等。
吳振昌說:“我們的客戶在全球不少地方也都有合作的工廠,一旦被征收傾銷稅,生產成本就會增加;也許客戶會將訂單轉給其他國家或地區的工廠。這是我們要盡力打贏反傾銷官司的一個重要原因。”
目前,一些鞋企對應訴表現出非常積極的態度,同時對貼牌生產的模式開始忐忑不安。即使是為世界各知名品牌貼牌生產的企業,也開始為自己在供應鏈中的穩定性擔憂。
例如耐克集團今年的一系列動作讓中國鞋類加工企業有些“受傷”。耐克集團的代加工廠豐泰企業證實,由于越南的工資水平要低于中國,所以今年耐克運動鞋在越南的下單量明顯加大。與此同時,耐克還將新投資1,600萬美元,在越南成立VungTau廠,計劃在明年年底投產,每月生產鞋的數量將達到302萬雙,不僅比目前的月產量增加一倍,還有望超過中國國內每月182萬雙的生產規模,成為耐克集團最大的境外生產基地。
對此,中國世貿組織研究會常務理事周世儉一針見血地指出,制鞋企業如果只滿足為他人貼牌生產賺取加工費,出口競爭優勢將越來越不明顯,而且很可能陷入惡性競爭中。
面對歐盟等對中國鞋類產品發起的新一輪貿易限制措施,以及目前國內鞋行業普遍存在的各種問題,商務部開展了多項工作:比如啟動輕工產品出口促進資金,支持鞋類企業開展貿易促進活動;在外貿發展基金項目下,申請設立品牌基金用于扶持企業的品牌建設和品牌產品出口推廣等,引導中國鞋類產品出口從單純依靠數量擴張向依靠質量和效益型轉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