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美華開文物廳 百年風采折射社會變遷

老美華文物廳 展示百年鞋文化
老美華是天津知名的老字號鞋店,已經有近百年的歷史。老美華近日在鞍山道上開設了“老美華文物廳”,免費向市民展示百年鞋文化。
當走進“老美華文物廳”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由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驥才題詞的“老美華文物廳”,櫥窗里擺放的是老美華曾經給鄧穎超、陳省身、馬三立、駱玉笙等人做的鞋楦以及老美華上世紀20年代的老賬本和1956年公私合營后的經營執照。文物廳里還陳列著不少有著近百年歷史的傳統手工做鞋工具。
老美華現任經理房樹英說:“隨著經濟社會競爭壓力的加大,不少百年字號的老企業出現了文化流失。我們成立‘老美華文物廳’就是為了用珍貴的實物資料及文字圖片,較詳實地展示天津百年鞋文化。一雙鞋子就是一段歷史!”
故時三寸金蓮鞋

天津市民正在參觀“老美華文物廳”
“這一雙雙三寸金蓮,也有近百歲嘍!”工作人員介紹道。上世紀初,龐鶴年創辦了老美華,他注意到當時市場上有經營皮鞋、布鞋、緞面鞋及膠鞋的,唯獨沒有為纏足婦女準備的小腳鞋,纏足婦女的小鞋大都是自己縫制的。因為小腳鞋底部猶如弓狀,因此制作小腳鞋的技術難度很大,但為了滿足纏足婦女的需要,龐鶴年決定為纏足婦女專門制作坤鞋、緞鞋和繡花鞋。從那時起,一雙雙三寸金蓮鞋登上了津門市場。
20世紀80年代以后,雖然纏足陋習早已摒除,但是一些纏過足的老年婦女的穿鞋問題仍是難題,在這種情況下老美華的房樹英經理找到曾經做過小腳鞋的老工人重新加工小腳鞋。據老美華的員工回憶說,一位定居美國的華僑,他的老伴是個纏足婦女,在美國幾十年的生活中,一直穿大號童鞋,一次回國探親,老夫婦專程到老美華,一下子就買了五雙鞋。老夫人一邊試鞋,一邊掉淚。老華僑感慨地說:“我雖然富有,可是幾十年的異國生活,竟沒有為我老伴買上一雙合腳的鞋,唯有老美華還惦記著老年人哪!”
多姿多彩的足下風景
隨著“小腳老太”日漸減少和中老年人穿鞋審美觀念的轉變,近年來三寸金蓮鞋及傳統款式鞋開始走下坡路。在“老美華文物廳”里展出的其他各種款式的鞋子也見證著社會的發展,見證著廣大市民尤其是老年人對美和健康越來越強烈的追求。
房樹英如數家珍地介紹說,1979年以后,老美華增添了面向廣大中老年婦女的平跟、坡跟、方跟鞋,款式也向時尚的方口、斜口、圓口邁進,幫面也突破了傳統面料,出現化纖、帆布、牛仔布、皮革等,并加入了編花、串條、綴花等工藝,非常受中老年人的歡迎。上個世紀90年代,鄧穎超大姐還專程派人來老美華買鞋。文物廳的工作人員指著馬三立老人的鞋楦說:“馬老手捧著我們為他做的鞋,說了一句俏皮話:‘绱鞋不用錐子——針(真)好!’當即便把大家逗樂了。”
文物廳的工作人員介紹說,如今,千余不同款式的晨練休閑鞋、散步鞋、地毯鞋、廚房鞋等新品鞋已經成了眾多中老年人足下的風景,它折射出社會正變得更加多姿多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