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鞋夫妻的風雨人生
每到黃昏時分,在遼陽市遼陽縣首山鎮的步行街口,都會有一輛滿載著修鞋工具的殘疾人三輪車緩緩向西駛去,車上的男人與妻子和兒子正談論著一天的見聞,一家人和睦而幸福。
這個特殊家庭的男主人叫趙洪滿,出生在遼陽縣麻屯鄉,家里有兄妹四人,從小失去了父親。五歲那年,趙洪滿在一次玩耍中不慎摔傷脊椎骨,盡管經歷了四次手術,但他卻再也不能像正常人一樣站立行走了。
憑著刻苦努力的倔強勁,年幼的趙洪滿堅持讀完了小學,并以優異的成績升入中學。但此時家里經濟的窘迫再也不允許他繼續學習,趙洪滿不得不放棄心愛的學業,用瘦弱的肩膀承擔起了家庭重擔,幫助體弱多病的母親共同支撐起這個家。
1984年夏天,16歲的趙洪滿拜一位修鞋匠為師,開始學習修鞋手藝。平時習慣了母親的照顧,從不拿針線的趙洪滿學習得很吃力。一雙稚嫩的手經常被修鞋的工具劃得傷痕累累,鮮血直流,但他從不叫苦,更不怕累,他明白自己是一名殘疾人,要做成功一件事就必需憑著身殘志堅的韌勁才能成功,更要比正常人多付出十倍的努力才能自食其力,過上和健全人一樣的生活。
1987年,趙洪滿憑著一股闖勁,背著修鞋的工具箱來到縣城發展。剛開始,他借住在姐姐家,每天早上六點鐘就從家里出來趕到縣糧食局門前的修鞋點,每天八九個小時的高強度勞動常常累得他腰酸腿疼、疲憊不堪,但趙洪滿從不言放棄,他就是要憑自己的努力在縣城站穩腳跟。很快,他精湛的手藝和優惠的價格贏得了顧客的認可,并擁有了一部分穩定的回頭客。
1988年臘月的一天,天氣特別寒冷。此時,在趙洪滿的鞋攤前走來了一名駐軍部隊的小戰士,他拿著一雙底部全都開線的皮鞋請趙洪滿修理。趙洪滿看著鞋太破舊就勸小戰士買一雙新鞋,可小戰士的回答卻給了他很大的觸動。原來小戰士家里經濟困難,津貼有限,但他寧愿自己苦點,也要拿出錢每月按時資助貧困山區的孩子。修鞋的兩個多小時里趙洪滿暗下決心一定要向小戰士學習。鞋修好后,趙洪滿沒收小戰士的錢。從那天開始,凡是部隊官兵、教師、學生,特別是殘疾人和家庭困難的人來修鞋,他一律都免費。每逢節假日,趙洪滿還會帶著修鞋工具走進部隊、學校、敬老院義務修鞋,積極踐行著自己的承諾。就這樣,每年趙洪滿義務修鞋的數量都達幾百雙。
漸漸的,趙洪滿不計較個人得失,服務社會的事跡在縣城傳開了,人們都深深敬佩這位身殘志堅、熱心奉獻的好青年。與趙洪滿在同一條街上以賣烤地瓜為業的祁翠霞也深深敬佩。很快,有著共同打拼經歷和生活磨難的兩個人走到了一起。1990年,這對歷經磨難的戀人步入了婚禮的殿堂。
婚后,趙洪滿夫婦搬進一所簡陋的新居,妻子祁翠霞主動接攬了所有照顧丈夫的重擔。每天早早起床收拾工具,為丈夫做飯,背著他下樓。冬天,新居滴水成冰,夏季酷熱難忍,可祁翠霞從無怨言,趙洪滿也越來越依戀妻子,對妻子充滿柔情。兒子的出生為這個特殊的家庭增添了新的喜悅,趙洪滿夫婦的勁頭更足了,祁翠霞也放棄了賣烤地瓜的活計,從簡單技術學起,做丈夫的助手,一心一意地照顧丈夫和兒子,盡職盡責地扮演著妻子和母親的角色。轉眼間,15年光陰走過,這對經歷了風雨和彩虹的夫妻相攜相知,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他們愛情的堅定,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實踐著對美好生活的理想。2003年,趙洪滿夫婦買了一幢寬敞明亮的樓房,創造了生活的奇跡,過上了真正有意義的幸福日子。
趙洪滿夫婦十年如一日堅持為軍人、教師、學生、殘疾人服務,為社會獻愛心的精神,贏得了社會的認可,趙洪滿先后被評為遼陽市勞動模范、先進個體勞動者、殘疾人先進個人。并多次作為市、縣優秀殘疾人代表參加各種社會活動。2005年9月,趙洪滿一家被市婦聯評為“遼陽市第二屆十大美好家庭”;今年3月,趙洪滿夫婦風風雨雨攜手15年的幸福家庭成為了全縣家庭的典范,被遼陽縣婦聯授予“遼陽縣十大美好家庭”榮譽稱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