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治“人才緊缺”提升縫機業競爭力
據悉,3年前就已頒發的歐盟《關于在電子電氣設備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質指令》即RCHS指令從今年7月1日正式開始實施,歐盟對投放歐洲市場的所有電子電氣設備產品中的鉛、汞、鎘等6種有害物質含量進行嚴格檢查和控制。而縫制設備也在這份“關于電子電器設備有害物質的禁止令”所涉及的產品之列。作為縫制設備生產大國,我國許多縫紉機制造企業正積極研究對策,尋找一條突破歐盟國家“綠色貿易壁壘”的捷徑。為此,不少縫制設備企業紛紛表示,為保證產品能夠滿足歐盟環保指令進入歐盟市場,將盡最大的努力招募高科技復合型人才加盟企業研發部門,對縫制設備相關技術進行積極的探索,通過提升企業技術標準來應對ROHS指令的困境,力剛央產品向國際高端市場進軍的步伐。人力緊缺問題,已成為當下縫企應對未來市場競爭的核心問題。
人才緊缺成縫機業“攔路虎”
中國縫制機械協會近年對行業中多家骨干企業職工進行的調查數據顯示,我國縫機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在員工總數中所占比重嚴重偏低,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目前我國縫制機械行業的從業人員結構嚴重不合理,高級技術工人匱乏。有的企業工程技術人員比例甚至不足企業員工的2%,這與擁有高級技工比例達35%的發達國家縫制設備企業相比相差甚遠。
人才匱乏問題已到了迫切需要解決的時刻。沒有人才,行業、企業談不上發展,更談不上創新和市場競爭力,就拿我國最大的縫制設備生產基地臺州來說,它同樣面臨著這個問題。臺州縫制設備企業都是民營企業,許多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力求引入先進的管理理念,但在實際運作中,由于臺州缺乏地域優勢,工業基礎薄弱,教育體系不完善,使得臺州既缺少原生的專業人才資源,又缺乏人才流入的動力,企業高級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以及復合型的外貿人才嚴重短缺,直接影響新產品的開發、新工藝、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和國際先進技術的消化吸收。
“挖墻腳”惡化人才流失
縫制機械行業有其技術性強的行業特殊性。機械加工、設備操作、電子電器產品的裝配等環節需要的是有一定技能的熟練工。相當一部分的縫企負責人大嘆“無工用”、“用工荒”,由于用工形勢嚴峻,縫企之間,悄悄刮起了一股“挖墻腳”之風,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勢。為了應對曰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不少企業為了解決自己的用人問題,甚至公然派人到別的企業門口“圍追堵截”自己盯上的可用之才。人才被挖走了,可是生產還得繼續,怎么應對呢,只好如法炮制,去其他的企業繼續“挖墻腳”。
如此,縫制機械行業形成了嚴重的人才流失現象,以至于在整個行業內形成惡性循環,即人才為追求更高的收入熱衷于不斷地換企業,卻不愿意投入學習,真正提高自身的素質。一旦有懂得核心技術的老員工跳槽,企業所面臨的困境和即將遭受到的損失都是非常可十白的。
人才流失給企業帶來什么
面對人才流失,大多數企業認為現在人才市場供大于求,認為走了一個舊的,能招來一個新的,并不影響什么。其實,人才流失會給企業帶來的直接和間接雙重的損失,是不容小看的。
就直接損失而言,它主要包括人才成本、人才重置成本和無形資產這三方面的損失。首先,人才成本是指人才在成長期內公司為其付出的人工成本、培訓費用等各項成本之和。一般來說,人才的成長期因企業的情況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人才成長期內,企業主要是成本投入,回報率幾乎為零。如果離職員工工作年限小于人才成長期,企業基本上只是成本投入,而得不到回報。其次,人才重置成本這一環是經常被行業忽略的。人才流失后,為了企業的生產需要招聘新人,重新投入成本培養人才,該成本即為人才重置成本。人才重置成本一般高于原來損失的人才成本,對于縫制機械行業這樣相對微利的行業來說,這是一筆相當可觀的支出。最后,無形資產損失是最令人惋惜的,也是數目最驚人的。一般對方企業大都會挖走目標企業研發部門的科技人員。可以設想一下,如果用高薪同時挖走一組研發人員,很有可能使企業的競爭對手同時帶走了一項即將誕生的專利。在如今這樣的時代,專利的開發帶來的是豐厚的經濟效益,被挖走人才的企業所要承擔的損失是十分巨大的。
就間接損失而言,它主要包括可計算的間接損失和不可計算的間接損失。如果對方企業挖走了掌握企業專利技術的人才,并在新的企業生產中運用了該項專利技術,在此基石出上開發出的升級新產品勢必很快搶占市場,這將使得原公司市場份額縮水,舉步維艱。更有甚者,可以“搶奪”其原有代理商的團隊,拉走海外訂單,如此一來,原有企業的營銷報表上所顯示的下滑利潤額就是可計算為間接損失。而不可計算的間接損失帶給企業的沖擊力很大,對企業的存亡具有致命的影響。人才流失對現有員工的心理造成很大沖擊,使得該公司現有員工人心浮動,工作熱情相對下降,工作效率大幅度降低。同時,人才流失給公司形象帶來了許多負面影口向,公司的被認可程度下降,這將導致該公司在以后的人才招聘會上極少被人問津。
縫企如何應對人才流失
縫制機械企業在感受到人才流失的切膚之痛后,制定了“自主培養為主,適當引進為輔”的應對措施。簡單地說,就是要抓好兩個重點“走出去”和“請進來”。根據縫機業市場逐步升級的特點,在人才的培養上,把握“科研在外、人才在外、實驗在外、市場在外”的基調,通過各種渠道,組織相關單位人員到發達地區的大專院校,甚至到海外進行培訓,進而形成多層面、多形式、全方位的對外科技合作體系,為企業的發展提供強力支撐。“走出去”就是按照“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原則,邀請海外專家、學者加盟企業,也可采用柔性流動方式,引進“候鳥型”人才,為企業解決實實在在的技術難題。
作為我國縫機業骨干企業的飛躍和通字,在人才建設方面都下了相當的工夫,投入了巨大的成本。飛躍集團設立專門的職工培訓基地,和復旦大學建立校企合作關系,并在當地設立技能人才獎勵基金,在培養公司人才和為社會輸送人才方面作出了貢獻。在引進人才方面,飛躍本著“網羅天下賢士”之心,招才納良,把引進范圍輻射到了世界各大角落,通過不懈的努力,聘請到了世界一流的科研人才來企業工作,目前在飛躍總部和海外公司的外籍員工數目可觀。飛躍董事長邱繼寶堅信“核心產品的開發需要人才”,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多功能家用機和光機電一體化自動開袋機、數控伺服系統等核心產品的研制成功正是飛躍人才建設的輝煌成果。而通宇堅持以技術創新為動力,注重對員工的教育培訓。通宇組建省級研發中心,還在日本設立縫紉機研發機構,重點研發世界最新產品,并引進曰本縫紉機研究專家,長駐公司實施研發成果。通字聘請英國、香港和國內一流電子專家在深圳成立研究所,主攻數控系統和光機電一體化產品的研發。通宇以“聯智、納賢、育恭、棄庸”八字方針求賢納才,“上世紀80年代,通字向上海要人才;90年代,向全國要人才今天,通宇向世界要人才”。天下沒有無本之木和無源之水,通字無形資本增值的根源在哪里?核心就是人才的建設。通字清醒地認識到,隨著全球一體化和新經濟市場的形成以及新一輪技術革命的來臨,要掌握市場主動權就要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要擁有產權就要掌握核心技術。而這種競爭的需求,正是人才的競爭。
但是豐厚的薪水、森嚴的制度并不能完全阻止員工跳槽的腳步。建立一個公平、公正、參與、發展、保護、信任的環境,是企業文化中人力資源管理范疇不可缺少的環節。一個適宜、安全、和諧、愉快的工作環境是每個人都夢寐以求的,工作熱情被激發在某種程度補償了薪酬的不足。作為行業領軍人物的標準一直把企業文化的建設列為企業發展的重大項目。“企業和諧”是標準一直追求的企業氛圍,尊重人才、重視人才,支持創新、寬容失敗的企業文化是企業穩定的基石,做到事業留人、利益留人、感情留人才是真正成功的企業。
- 上一篇:從單位擇才標準看大學生就業所需因素
- 下一篇:2024年度中國皮革行業十佳設計師揭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