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塑料價格指數”在余姚誕生
隨著屏幕上一條紅色價格曲線勾勒而出,又一重要指數在浙江誕生。5日下午,由浙江塑料城網上交易市場、浙江大學等聯合編制的“中國塑料價格指數”在余姚正式啟用。
“中國塑料價格指數的編制和發布,結束了我國沒有一個比較科學、完整、嚴謹的塑料價格指數的現狀,對我國搶占國際塑料價格話語權具有戰略意義。”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會長李勇武這樣評價。
作為一個完整的指數體系,“中塑指數”由“中國塑料倉單價格指數”和“中國塑料現貨價格指數”組成。今后,每個交易日的上午10時和下午3時,這一指數將即時在中塑交易網、阿里巴巴等數十個與塑料相關的網站上發布。
“中塑指數的基點為1000,以2005年11月1日的價格為基價,如果當日指數高于前一日,說明價格趨漲,反之則說明價格下跌。”指數的編制者之一、浙江塑料城網上交易市場總裁朱金祥說。
從今年9月起,27歲的沈科和他的四位同事每天兩次采集200個樣本觀察點的數據,這些基礎數據對比參考上海、天津、深圳、成都、臨沂等全國其他八個具有代表性的塑料市場價格,經過處理后形成“中國塑料現貨價格指數”。而“中國塑料倉單價格指數”則根據浙江塑料城網上交易市場“中塑倉單”的成交價格編制而成,在交易網上實時發布。
“中塑指數”于今年9月19日試發布,經過一個半月的試運行,塑料原料經銷戶周珂已經摸出了一些門道:“如果現貨價格指數高于倉單價格指數,說明未來的趨勢向下,我可能會考慮賣掉一部分現貨。”指數的存在讓周珂這樣的經銷戶一眼就能縱覽全局,減少了打電話與外地市場經營戶交流價格信息的麻煩。
“等資料積累到一定程度,還能從指數的漲跌軌跡中直觀地看到整個市場的心態,摸索出塑料買賣操作的規律,進一步降低風險。”周珂顯得很專業。
出席啟用儀式的商務部專家指出,“中塑指數”不僅是塑料價格的“晴雨表”,指引企業的生產、經營、投資決策,還給社會一個快速了解塑料市場的途徑,成為有關部門制訂相應政策的重要依據。
據了解,到2005年底,中國塑料樹脂表觀消費量突破4000萬噸,中國已成為塑料生產、消費、進口大國。而余姚是中國最大的塑料集散地,塑料年銷售量占全國表觀消費量的15%以上。余姚中國塑料城和浙江塑料城網上交易市場“中塑倉單”價格已成為中國塑料行情的“風向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