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的焦慮-發展戰略
被形象地稱為“小狗經濟”的溫州民營經濟一直是個令人津津樂道的話題,它的種種優勢似乎怎么說也不過分。但就在各地向溫州看齊的時候,卻有人發出了不同的聲音:傳統的“溫州模式”已經未老先衰。
被澆了冷水的溫州人有些不服氣,實際上,他們自己也早已覺察到,老的那套經濟形態存在著先天的致命缺陷,溫州人開始焦慮。
借著參加“民建滬蘇浙區域經濟合作發展研討會暨溫州民營經濟發展論壇”在溫州召開的機會,記者日前走訪了溫州的一些企業和有關專家,試圖來探尋這一經濟形態的發展進程和溫州人的心理。
家族制還沒有徹底打破
溫州99.9%的企業為民營企業,而幾乎所有民營企業都是從家族制開始的。長期從事“溫州模式”研究的溫州管理科學研究院院長周德文教授對記者說,溫州民營經濟在現代經濟發展中顯現弊端的最主要原因來自產權約束。家族管理制度對現代企業來說最大局限就在于對人才的排斥,隨著企業規模的壯大其弊端日益凸現。家族制還決定了分散經營的民企難以通過聯合重組、兼并以及股份制改造等形式得以迅速擴張。
“家族制要不要徹底打破的問題一直困擾著溫州的民企。”德力西集團總經理胡成虎對記者說:“但是,家庭企業要發展,首先要打破家庭經營。只有走現代企業制度之路,才是家庭企業的出路。”
胡成虎坦言,事情說起來容易,但具體牽涉到個人的利益,就會形成矛盾,操作起來非常難。這正是溫州企業大發展要過的“坎”。
的確如此。記者走訪的另一家企業――巨一鞋業集團,該企業至今沒有跳出家族制框架。從1989年成立至今,巨一的發展過程基本屬于走南闖北開拓市場的模式,雖然巨一也意識到這種傳統模式已不再合乎潮流,準備聯合兼并一些企業,著手多元化的運作,但這些都不涉及到股權變更。
溫州市經濟學會會長、溫州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馬津龍告訴記者,目前溫州的民營企業真正打破家族制的少之又少。他分析認為理由有三:溫州民企的發展最多不過20年時間,創業者的年紀還沒到要退休的時候;文化教育事業一直是溫州發展的軟肋,沒有良好的內部人才環境,吸引外來人才更是難上加難;民企對職業經理人有一種先天的排斥心理,溫州老板現有思想意識還沒有完全達到能接受職業經理人的程度。
重復生產將帶來產業毀滅
溫州“小狗經濟”形態下的小企業處于高度的專業化分工狀態,在這個區域經濟中,每個產品都會有上百個甚至上千個企業在生產。殘酷的競爭現實,導致有些企業利潤很低或陷于虧損狀態,被迫從產業中退出。
而更多的企業為了將經營維持下去而偷工減料降低成本,使市場上的產品質量不斷下降。再加上民營企業約束機制的不完善,更加劇了偷工減料之風的蔓延,這樣惡性循環,最終導致整個小企業集群的毀滅。
搞不清具體從何時起,溫州突然冒出了一批前店后廠式的家庭小作坊型制鞋企業,極強的模仿能力使得這批企業的規模如滾雪球般地迅速擴大。由于企業檔次低下和競爭日益激烈,溫州鞋的價格迅速下降。這個價格的降低主要是靠偷工減料,而不是規模效應。
消費者一開始被溫州鞋的低價所吸引,但低了還有更低,他們的最佳選擇,只能是出更低的價。結果是溫州鞋制造中的競相偷工減料、假冒偽劣成風。消費者在上了幾次當之后,再低的價格也吸引不了他們。于是,幾年前在杭州武林廣場上演了一場大火焚燒溫州鞋的歷史一幕。
也許是這一幕對溫州人來說印象太深刻,把它當成一次奇恥大辱,以至于后來重振旗鼓,現在的溫州鞋已成功走向國際市場。
但并不是所有的溫州制造業都能像溫州鞋這樣成功轉型。現在在溫州,還是經常會有“曇花一現”的產業冒出來,有的領風騷一兩年,短的甚至只有幾個月的生命周期。不少國內的經濟學家將這種現象歸結為產品同構、技術檔次低和個體私營企業業主只圖“賺一票”的短期行為等等。
溫州轉型迫在眉睫
在反思中,溫州人喊出發展“新溫州模式”的口號。溫州正經歷著變化。
溫州管理科學研究院院長周德文教授向記者介紹:目前,溫州除繼續發展和提升勞動密集的制造業外,已在尋找和發展一些技術密集、資本密集的產業,并積極向高新技術產業進軍。龐大的數碼城計劃已經啟動,其目標就是推動傳統產業的改造和升級,并形成高新技術產業群。
溫州已涌現一股上市熱潮。正泰、德力西、長城高科等企業目前即將上市,華峰、天正、奧康等企業已進入輔導期,還有不少企業正積極醞釀到香港及海外上市。
第三產業將逐步取代制造業而成為溫州GDP的主要創造者。溫州模式17年,實際上也是溫州以輕工產品為主體的制造業快速發展的17年。2000年以來,溫州第三產業在GDP中的份額不斷上升,預測未來10年間,溫州經濟發展重心將會移往“三產”,服務業會進入一個超常規發展的時期。
溫州貨的低質低價給人印象深刻,這對溫州人的打擊不小。這幾年,溫州人打“誠信”牌。目前,溫州已有7個商標獲得中國馳名商標稱號,占浙江省的1/4;鞋業質量也已超過全國平均水平,中國十大鞋王中,溫州占了三席。











